順治說明朝如重用此人清軍必亡,紅夷大炮是如何埋葬大明帝國的

2020-12-03 史料不輯

清朝初年,順治皇帝在欽天監看到一本叫《徐氏庖言》的書,讀罷感慨萬千:「使明朝能盡用此言,則朕何以至此也」。此書的作者就是紅夷大炮的引進者,同時也是明朝著名科學家的徐光啟。

徐光啟,祖籍蘇州,生於松江府。19歲考中秀才,31歲在廣州遊歷時加入了天主教,因此有機會接觸西方的數學、天文、武器製造等知識。42歲時,徐光啟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後又調任禮部。

徐光啟的仕途並不順利,期間幾起幾落。正式因為如此,徐光啟才有時間研究兵法、武器製造等科學。萬曆四十七年,徐光啟的命運迎來一次轉變。發生在遼東的薩爾滸之戰讓明軍遭受重創,朝廷上下驚恐不安。

徐光啟多次上疏言「正兵」,並得到吏部和工部的支持,萬曆皇帝迫於壓力,破格任命其為監察御史,專事練兵。由於經費不足,又加之遼東戰事緊張,新兵還沒練出來就被調到前線。這種情況下,徐光啟只能「歸休田裡」。

天啟元年,後金攻佔瀋陽、遼陽等地,遼東經略袁應泰殉難,朝廷此時又想起了徐光啟,讓他復出練兵。徐光啟之前曾託好友李之藻在澳門買了四尊紅夷大炮,但運到江西時,徐光啟恰好被賦閒,一直沒有北運。

徐光啟復出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紅夷大炮運到前線,同時還積極倡導鑄造西洋火器,培養武器製造和操炮人才,出版了《兵機要訣》和《兵法條格》等書。

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結黨私營,而徐光啟引進西洋「奇技淫巧」遭到保守派大臣的彈劾,復職僅4個月的時間就被罷免。不過徐光啟送往前線的紅夷大炮卻在袁崇煥的寧遠大捷中發揮巨大威力,並被天啟皇帝封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崇禎二年,皇太極領兵入關,兵鋒直指北京城。正在編修《大統歷》的徐光啟向崇禎獻策,應該先從政治層面瓦解後金部隊,建議對那些投降後金的漢軍網開一面,「如能二、三人以上,合斬一個『真夷』來歸降」,朝廷應破例重賞。

皇太極即將兵臨城下時,朝廷上關於是否在城外紮營又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徐光啟又站出來強調務必吸取袁應泰在遼陽的教訓,避免與後金在城外野戰,而是要像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一樣,憑藉高牆深池抵擋後金騎兵的優勢,同時用紅夷大炮殺傷後金有生力量。

守衛京師意義重大,考慮到後金遠道而來,糧草接濟必定困難,崇禎最終同意了徐光啟的建議。與此同時,明朝從澳門買來的紅夷大炮也運到了北方,因北京被圍而改運涿州。由於有紅夷大炮助陣,北京和涿州才免於後金的破壞。

經此大戰,明朝上下堅信「可以克敵制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徐光啟乘機建議除了繼續從葡萄牙手中購買大炮,還要招募葡萄牙炮手北上抗金。然而自從徐光啟引進紅夷大炮之初,朝廷上就不斷有反對意見,以至於這批僱傭兵在北上途中不斷被各種理由退回,最終僅數人到達北京。

為救亡圖存,徐光啟計劃編練一支完全用西洋火器的新軍。徐光啟的弟子,時任登州巡撫的孫元化的部隊因此成了「試驗田」。他將葡萄牙炮手以及國內精通西洋火器的專家全部調入登州。

經過多方努力,孫元化的部隊不僅有西洋各式火炮三百餘門,還有一大批經葡萄牙人訓練「對城攻打,準如設的」的炮手。崇禎四年時,在在支援皮島時,登州的部隊就表現出了超強的戰鬥力。

然而徐光啟的宏圖大計才剛一實施,就讓兩個漢奸化為泡影。崇禎五年,皇太極領兵五萬進攻遼西大凌河,孫元化派手下幹將孔有德和耿仲明前去支援。由於糧餉不濟,部隊行進至河北吳橋時發生譁變。

這二人本是毛文龍的部下,因毛無辜被殺才投奔孫元化。他們索性就地帶著20餘門紅夷大炮、300多門大將軍炮,以及13名葡萄牙炮手造反。隨後攻陷登州,俘虜孫元化,將城內所有火器以及葡萄牙炮手劫掠一空。

二人在登州、萊州一帶又抵抗了十八個月才投靠後金,叛剿雙方各憑火炮或攻或守,一度出現了百炮齊發「炮矢如雨」的壯觀場面。吳橋兵變直接導致被困在大凌河的祖大壽敗走錦州,3500多門各式火炮落後清軍之手。

此後明清雙方在火器上的對比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清軍不但火器數量上超越明軍,而且在葡萄牙人的幫助下,所造紅夷大炮性能也比明軍要強出不少。

孫元化後來逃回北京,被崇禎處以死刑,徐光啟因受牽連,第二年病逝於家中。明朝編練新軍的計劃因徐光啟的死而徹底破滅,但故事還沒有結束。

崇禎任命西方傳教士湯若望接替徐光啟,監製西洋大炮,但清軍入關後,湯若望卻帶著徐光啟等人耗費時日修訂的曆法和造炮技術投降了清軍。畢生以救亡圖存為己任的徐光啟萬萬不會料到,自己辛苦引進的技術竟成了埋葬明朝的利器。

參考文獻:《徐光啟與紅夷大炮問題研究》;《明清時期紅夷大炮的興衰與兩朝西洋火器發展比較》;《西洋火器引入與徐光啟對外新觀念》

相關焦點

  • 欲用紅夷大炮續命卻加速帝國滅亡,明朝火器為何會落後於清軍
    為了克制精於騎射、善於野戰的後金騎兵,明朝將希望寄託於西洋最新型的紅夷大炮。然而誰也沒料到,明朝花費巨資買回來的火炮竟成了帝國的埋葬者。自朱元璋起兵之始,明軍就大量裝備火器。明朝建立後,與北元的長期作戰又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火器的大發展。明朝在槍炮技術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卻已經落後於資本主義加速發展的西方。
  • 紅夷大炮在明末多厲害?明朝和後金的寧遠之戰,紅夷大炮力挽狂瀾
    這個就不得不說紅夷大炮了。在明朝和後金的寧遠之戰中,紅夷大炮對明朝此戰的勝利,幾乎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1.孫承宗被閹黨排擠,袁崇煥孤守寧遠。3.寧遠大戰戰前動員,後金有攻城雲梯,大明有紅夷大炮。努爾哈赤帶領大軍來到寧遠城外,駐紮在距離城牆5裡的地方。他一邊派大軍將寧遠城圍個水洩不通,截斷明軍的退路,一邊派人給袁崇煥送書信勸降。說自己帶領三十萬大軍來攻,勸袁崇煥趁早投降歸順。
  • 明朝大臣說清軍大炮轟擊,銅牆鐵壁也擋不住
    當時的形式是,清軍已經徵服了關外所有土地,打敗蒙古和朝鮮,後方不再有危險,內部安定,實力充足。而明朝內部,李自成,張獻忠陸續攻克洛陽,襄陽,明朝急需洪承疇在關外取得勝利,隨後立刻入關蕩平李自成和張獻忠。因此,明朝必須要速戰速決,耗不起。心態的不同,很多時候就會影響整個戰爭的結局。但是,明朝在各個方面都沒有優勢,明朝曾經引以為豪的火器,現在已經是清軍佔據上風。
  • 鴉片戰爭清軍的大炮和英軍大炮,差別有多大?自廢武功,焉能不敗
    為什麼一個泱泱大國被打得慘不忍睹,其主要原因就是雙方武器有代差,大炮差距太大。清朝軍隊使用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大炮,製作工藝落後,射程近,炮彈殺傷力小,精確度低。英法軍隊使用的火炮則是加農炮、榴彈炮、臼炮、卡龍炮和康格裡夫火箭炮;與同時期清軍火炮比,英軍火炮不但炮壁薄,重量輕,而且填充速度快,質量好,射程遠。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紅夷大炮究竟是來自哪國?並非荷蘭葡萄牙,原來是明朝人弄個烏龍
    紅夷或紅毛夷,這是明代對西方荷蘭國的稱呼。因紅夷大炮最早見於荷蘭人的船上,所以稱為「紅夷大炮」。但後世學者認為,此炮實則是16世紀英國製造,是明人誤認為是荷蘭人所制。《明史》載:「萬曆中,通判華光大奏其父所制神異火器,命下兵部。其後,大西洋船至,復得巨炮,曰紅夷。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裡。」
  • 寧遠大戰中,袁崇煥所用紅夷大炮的來歷,是誰從一艘沉船上打撈上來
    當時在孫承宗和袁崇煥的訓練下,在山海關一帶的士兵素質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工事也得到了修復和增加,袁崇煥將十二門「紅夷大炮」擺在城牆上,利用紅夷大炮朝後金騎兵猛轟,後金攻城四天卻依然被明軍阻擋在城外。
  • 此人嘆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十餘天后果然應驗了
    國家之興亡,猶如滴水穿石,又如那三尺之冰。興非一日之功,亡也非一日之弊。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晚清時期,社會弊端叢生,內憂外患,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衣不蔽體,更無立錐之地。作為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愛新覺羅溥儀,從頭至尾都是一個傀儡。
  • 王陽明預言「一語成讖」:大明最緊要四地,若失了一處,大明必亡
    其實,不管別人如何詆毀,陽明先生都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王陽明預言「一語成讖」:大明最緊要之地,若失了一處,大明必亡王陽明曾經說:「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宣大薊遼)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 闖王被殺,李自成被打的不到20騎,此人卻仰天長嘆:大明亡矣!
    李自成被擊垮後,崇禎皇帝不在聽取將領的意見,從此將他放任不管,孫傳庭多次建議崇禎未果,仰天長嘆:「非吾等不力,天亡我大明也!」果不其然,李自成兵敗後並沒有氣壘,短暫的調息之後,攜十萬精兵欲捲土重來。是時,清軍也大舉進攻,明軍在兩股勢力中苦苦糾纏,不久後軍隊開始節節失利,軍隊糧餉供給嚴重不足,士兵懶惰渙散,崇禎皇帝聽信讒言不知道珍惜忠臣,又加上連年的饑荒無人調理,潼關失守後明廷僅剩的一口氣也耗完了。
  • 河北秦皇島山海關出土明代「紅夷大炮」|山海關區|山海關長城博物...
    經過初步鑑定,這是明代中晚期鑄造的一門「紅夷大炮」,且是山海關現存鐵炮中獨有的。圖為山海關出土的明代「紅夷大炮」。7月4日上午,筆者趕到山海關長城博物館,在後院的一處亭子裡,看到了這門滿身鏽跡的鐵炮。鐵炮前細後粗,接近中部的位置有雙耳,最後面有尾珠,尾珠呈覆笠形狀。
  • 清朝皇帝列表及簡介,第1和第2位,皇太極和順治都幹了些什麼?
    如果看地圖你會發現,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雖然一直在與南邊的大明王朝糾纏,但始終打不進關,明朝的防守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其實遼東這塊地方在當時東、西兩邊還分別有朝鮮和漠南蒙古兩股勢力。如果後金一心往南打,難免會被這二者掣肘,所以在努爾哈赤晚年就開始對蒙古用兵,但同年他就去世了。
  • 大明最後的硬漢張煌言:歷史學家都說,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徹底消失
    主要分成三部分,一個是三入長江,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年)四月是第一次。張煌言帶著戰艦抵達崇明,一度登陸,卻不幸遇上了飆風。全軍覆沒後他被俘虜,後來又逃了出來,這也是他第一次指揮作戰。順治五年,帶人恢復寧波失敗後轉向上虞平岡固守,一度聯合其他義軍對清軍發動進攻。那個時候的他,是浙東人民抗清的一面旗幟,頗有成效。
  • 清軍沒有那弱:北收新疆南揍法軍意氣風發
    除了得到沙俄的援助以外,還在1873年獲得了英國援助的1萬支步槍和一些大炮。1876年6萬清軍徒步穿越從甘肅肅州到新疆哈密的1580公裡,人煙稀少,極度乾旱的荒原。8月清軍出現在古牧地,在使用開花大炮轟開城牆的一瞬間,清軍步兵以火藥包開路,直接衝進城內,與阿古柏軍隊巷戰,此戰阿古柏軍隊被殲滅近6000人,清軍僅損失500人。隨後清軍高速行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對方援軍到達之前奪取了烏魯木齊。
  • 大明真那麼爛,兩萬人就能滅國?聊聊16世紀西班牙人的馬尼拉腦洞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一度對徵服大明有迷之自信1588年,腓力二世在馬德裡設立特別委員會,審查制定進攻中國計劃。只是因為同年西班牙在格拉沃利訥海戰中大敗於英國,無敵艦隊損失慘重,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對此,某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必會大呼是英國人拯救了大明。然而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歐洲殖民者,比起明朝軍隊真有那麼大的優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