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允曾在《論衡·狀留》中寫道:「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幹將之劍,久在爐炭,銛鋒利刃,百熟煉厲。」
國家之興亡,猶如滴水穿石,又如那三尺之冰。興非一日之功,亡也非一日之弊。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晚清時期,社會弊端叢生,內憂外患,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衣不蔽體,更無立錐之地。
作為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愛新覺羅溥儀,從頭至尾都是一個傀儡。而同樣是出身於愛新覺羅家族的他,卻一直在努力為這個國家奮鬥。但是無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僅憑一人之力,又怎麼挽救,這偌大的國家。
此人在臨終前曾嘆言到,我死,大清必亡。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口氣有些大,但是事實證明,就在此人去世。十餘天后,大清果然亡了。這個人就是愛新覺羅良弼。
愛新覺羅·良弼,字賚臣,光緒三年出生於四川成都。滿洲鑲黃旗人,其祖上系滿清宗室,清太祖努爾哈赤幼弟貝勒巴雅喇的後代。順治時期,因其七世祖鞏阿岱以附睿親王多爾袞,故被削爵、幽禁、黜宗室。直到嘉慶四年才被恢復宗籍,愛新覺羅良弼,幼年喪父,從小與母親杭阿坦氏相依為命。
面對國家的積貧積弱,良弼希望通過吸取西方的思想,來挽留這個即將垮臺的晚清政府。光緒二十五年,良弼通過省選赴日留學,於光緒二十九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入練兵處。旋充陸軍部軍學司監督副使升司長。禁衛軍成立後,任第一協統領兼鑲白旗都統。
良弼本身接受的就是新式軍事思想,一直都以知兵自詡。宣統元年,良弼效仿日本參謀本部設立軍諮府,以統籌全國陸海軍事宜,當時軍諮大臣載濤不諳軍事,凡事皆以良弼為「謀主」。雖然良弼一心救國,但是其一己之力,實在難以挽留晚清於危亡。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獨立,清王朝大勢已去,一發不可收拾。而此時朝廷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袁世凱,但是良弼卻堅決反對啟用袁世凱,而且還企圖以君主立憲,來搪塞革命。為了抵制袁世凱,阻止南北和議和清帝遜位,1912年,良弼與溥偉、鐵良等人,還成立了「君主立憲維持會」(俗稱「宗社黨」)。
雖然此時良弼禁衛軍統領的職位,已經被馮國璋取締了。但是憑藉著先前的軍中人脈,還是造出了不小的聲勢,其影響力僅次於袁世凱。然而良弼還沒察覺到他即將面臨的危險,他一心輔佐清帝,企圖顛覆革命,阻止社會發展。不僅袁世凱等人,痛恨於他,革命黨人也都視他為仇敵。
結果悲劇就發生了,1912年1月26日良弼在工作後,回家的路上光明殿胡同家門口,遇到了同盟會的殺手。殺手遂向其投擲了一顆炸彈,但是炸彈並沒有將良弼炸死,只是炸傷了他的左腿。雖然沒死,但是由於傷勢過重,兩天後這位大清的忠臣還是去世了。
臨死前,良弼嘆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良弼臨終前預言到,大清必亡,結果沒過多久清朝確實亡了。畢竟大勢不可阻擋,清朝覆滅已是箭在弦上。所以大清必亡,並非意料之外的事,只不過可能沒有良弼想像中的那麼快。
其實良弼的苦苦堅持與後來的張勳復闢,實質上二者如出一轍。無謂的反抗,只會成為阻礙歷史發展進步的罪人和人們口中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