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讀歷史5:西方入侵是延續了大清還是摧毀了大清

2021-01-08 燈塔體育

接下去就輪到大清出場啦,在我們的認識中覺得女真人非常落後,其實他們在金國時代就建立了帝國,他們是有輝煌記憶的。而且他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滅亡過,只不過丟了大多數領土躲回東北了而已。現在再次輪到他們崛起了。

要說滿清人怎麼統治天下的,有人會說都是漢奸吳三桂給他們開的門。那吳三桂不開門呢?很明顯他們還是會來,可能有別的什麼三桂給開門。開門只不過是開了一條路,要統治天下,你還需要治理水平,否則你也無法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大清的治理水平那是相當高超的,用古代的標準,大清的政治治理是集大成之作。

其實大清在入關之前就已經升華,繼承了元朝的正統,所以滿人收服了世界上戰爭能力最強的蒙古人,借用蒙古的力量橫掃天下,雄踞亞洲。滿人是怎麼收服蒙古人的呢?那就要看蒙古的歷史了,大家會背朝代的時候都是說:唐宋元明清,一個朝代接一個朝代,上面那個滅亡了才到下面那個。其實不然,朝代和朝代之間有並存的過渡時期,而元和明其實一直並存。也就是說大元從來沒有滅亡過。

元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元順帝其實並沒有死,而是逃亡到了北方大漠,而大明也沒那個能力徵服草原民族,前面說過,想要統治並治理草原地區,你不能徹底漢化,你要理解草原人的政治邏輯,漢人那套治理方案在草原行不通。那在蒙古人眼中蒙古帝國可沒有滅亡,我們只不過是丟了中原土地,草原不還是我們的領土嗎?

但是這個時候的蒙古人可沒啥力量了,不是說他們打仗不行了,而是他們組織不起來了,力量無法整合,各個部落沒有了一個絕對的領導人,誰也不服誰。不過蒙古人也有過曾經的輝煌記憶,從精神上他們還是比較服黃金家族的人,也就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但是這一支沒有什麼特別的牛人誕生,而其他牛人大家不服,所以蒙古就一直處於分裂狀態。這才給了東北滿洲人崛起的機會。

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在大明鼎盛時期,蒙古也出現了一個英雄人物,叫俺答汗,這兄弟特別能打,率領自己部落席捲整個蒙古,有成吉思汗的風範,可惜的是他不是黃金家族的人,在名義上總是不能讓他順心。直到他找到了一個好基友叫索南嘉措,索南嘉措是西藏的高僧,兩人在青海湖會盟演了一齣好戲。兩人一見面,心照不宣,一見如故,索南嘉措一眼看出俺答汗是三百年前的忽必烈轉世,而俺答汗一眼看出索南嘉措是三百年前大元國師巴斯巴轉世,三百年前忽必烈和巴斯巴就是師徒關係,三百年後兩人轉世重逢,曾經兩人也是在青海湖拜師,如今和三百年前一模一樣。

這場戲一演,那俺答汗將得到正統的認可,他可是忽必烈轉世啊。他只需要讓所有人都相信他的故事就行,他所做的就是在蒙古推行藏傳佛教。索南嘉措就是藏傳佛教中的一支叫黃教,也就是現在達賴喇嘛。很快整個蒙古世界徹底接受了藏傳佛教。這看似是好事,但埋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西藏的活佛得到了一種權力,就是可以欽點蒙古大汗。而藏傳佛教有很多分支,本來蒙古帝國還只認一個血脈,現在好了,找個西藏高僧一拜師就成了領袖了。俺答汗之後蒙古再次分裂,這回連法統都分裂了。

蒙古部落之間開始了無休止的內鬥。內鬥中也出現了一個牛人,叫林丹汗,這兄弟也能打,但是打不過他的部落並沒被他徵服,而是跑去投靠女真人了,也就是皇太極,這個時候滿洲人已經發展的很好啦,再加上蒙古各部落的加入他向林丹汗發起進攻。林丹汗一看非常不爽,他曾經為了拉攏人心叫人翻譯了很多藏傳佛經,主要是黃教,現在這個黃教沒能給他帶來什麼幫助,他一氣之下改宗了,改信紅帽派。這回蒙古人更加排斥他了,所有部族一起驅逐他。不過林丹汗可是個英雄人物,沒那麼簡單被幹掉。

林丹汗被蒙古人驅逐,而驅逐他的蒙古人都投靠了滿人領袖皇太極。林丹汗可是個英雄人物,他被驅逐後帶領著還願意追隨的部下逃向西藏,這時他突然萌生了一個超大規模戰略,那就是集結支持紅冒派的蒙古人大約10萬人攻向西藏,蒙古人的精神世界是藏傳佛教,而西藏只有精神力量卻沒有戰爭力量。他的10萬人可以迅速拿下西藏,把黃教大清洗,扶植紅教徹底控制蒙古世界的精神信仰,然後再返回蒙古。如果他的戰略成功,那就沒有滿洲人什麼事了,可能又是一個蒙古人統治天下的時代。

他的戰略其實在幾千年前早就被一個人看出來了,那就是漢武帝。我們可以回到上面看看漢朝的地圖,不管是東漢還是西漢,是不是在西邊有一個管子一樣的領地,那就是河西走廊。漢武帝控制河西走廊通西域可不是為了貿易,他就怕藏區和草原人聯合起來,如果真的聯合了,那中原就徹底被包圍分分鐘被拿下。所以控制河西走廊是為了隔開草原和西藏,為了更好的控制就必須通西域開展貿易,這才有了絲綢之路。

如今林丹汗看出了這套戰略,正要實施,結果很不幸感染天花死在了半路。他的家人一合計,投降皇太極了。皇太極一聽說林丹汗的戰略謀劃,驚出一身冷汗,不得不佩服他的英雄。皇太極立刻進軍控制了西藏,這回相反他們清洗了紅教扶持了黃教,授予大清皇帝活佛稱號,號稱文殊菩薩轉世。

至此大清完成了草原與藏區的一統,他們構建起了一個能容納多民族的管理系統。中原已是囊中之物。漢人加入這套系統也是遲早的事。

我們現在說起清朝,那都是各種貶義各種不好的印象,那主要來自晚清末年的近代歷史。如果歷史只停留在1840年之前,說古代的清朝,那它絕對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發展到最鼎盛最完美的形態。能與它媲美的只有大唐了,但是大清是繼承了大唐的高超戰略視野,並把視野制度化。吸取了宋元明覆滅的各種歷史教訓,最終進化出最完美形態,那絕對比大唐還要強大的盛世。

大清的國民富裕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比擬的,原因有三:

1,古代中國的財富中心是中原,中原沒了等於玩完。但是安史之亂逼著百姓南遷,開發了江南經濟,明朝時期江南的稅收佔了全國80%,等於說中國有了兩個財政中心。此時大清將兩個財政中心都涵蓋其中,財富上絕對超越了只擁有中原的大唐。

2,草原與中原的戰爭在秦始皇開始到大明就一直沒停過,等於說中原的糧食養了兩支內戰的軍隊,草原的軍隊糧食是到中原搶的,中原自己養一支軍隊,兩支還自己不停的打。如今大清一統了,直接把中原軍隊解散了,只養了滿蒙聯盟軍,就一支軍隊。剩餘出大量財富。

3,由於以上兩個條件被滿足,中國人口開始急速增長,大清人口最多達到了4.5億。是大唐的5倍,大宋的4倍。在古代沒有工業的時代,國力比的就是人口,人多國家自然強大富裕,大清無疑是世界強國。

接下去就是糟心的近代史了,其實我覺得近代史一點都不糟心,因為我們的解讀有誤才會覺得糟心。大清早期如此強大依靠的是超大規模性,但是它的衰敗也是因為超大規模性,說遠一點今天的中國能快速崛起又是因為超大規模性。你會覺得有矛盾啊?聽我解釋

前面說過,古代國力比的就是人口和土地規模,那大清的超大規模性讓它成為世界強國。那為什麼衰敗呢?因為全世界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屬於技術革命。大清因為人口規模大,人口急速增長,帶來了一個負面結果,那就是人力資源貶值,很多人沒事情乾沒錢吃飯,那你隨便給點錢大家什麼都幹。這種局面就不會出現技術革命,因為技術是為了節省勞動力的,現在勞動力都便宜的不像話了,我幹嘛還要技術革命啊?所以大清是不可能自己內部出現技術革命了。美國加州學派給這種現象取個名字叫文明內捲化。

內捲化的文明會進入一個死循環,那就是人口不停增長直到環境無法養活生態不平衡,然後開始動亂大屠殺,死上無數人,等人口急劇下降後逐漸穩定下來,然後開始恢復人口再增長,再大屠殺,再恢復,就這麼永遠停留在這樣一個時代。唯一能拯救內捲化的文明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外部輸入技術。所以英國人的到來也並不是壞事。當然有人覺得英國人到來讓中國近代史充滿了恥辱。其實你想想,依靠大屠殺解決生態不平衡難道這樣的歷史不恥辱嗎?

1840年的大清其實已經到了即將壽終正寢的時刻,因為人口達到了4.5億,其實已經是中華大地以當時農耕技術可以養活的人口極限。假如歐洲人沒有發現新大陸,沒有工業革命,他們沒有來中國。那麼此時的大清即將面臨一場生態失衡,然後一場4.5億人參與的大屠殺即將拉開序幕。那慘烈程度無法想像。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東漢末年的三國,漢朝末年也達到了人口峰值5000萬,以當時的農耕技術也只能養活這個極限數字,一個乾旱系統崩潰,天下大亂。到晉朝一統的時候全國人口480萬,5000萬到480萬,十室九空不知道說的是不是這個時期。那4.5億又會是什麼樣的慘狀我不敢想像,至少大清到滅亡,毛主席還喊出了全國4萬萬同胞的口號,說明人口並沒有銳減。近代史看似糟心,比起英雄輩出的三國,還是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大清真正感受到近代技術帶來的變革是太平天國起義,有人會問不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嗎?其實對大清來說鴉片戰爭只不過是一個小摩擦小戰爭,英國入侵跟準格爾入侵沒啥區別。還沒有讓它感受到世界已經變了。因為大清太龐大了,皇帝一個沒有出過國沒有過國際格局的領導是很難感受到世界發生了什麼。

要說太平天國起義,我們的教科書都把他說簡單了,實際上它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第一個導火索是人口,前面說過,大清人口已經達到生態零界點,自然環境稍有波動生態失衡就是農民大起義。第二個導火索是基督教率先在兩廣地區傳入,宗教擁有很強大的凝聚力,可以集結大規模人口形成組織。第三個導火索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五口通商。過去外國人與中國的貿易港口只有廣州,內陸地區的茶葉,絲綢,瓷器全部要運往廣州再賣給外國人。完成這個運輸工作的就是廣西人,因為外貿養活了一大批廣西搬運工。現在突然五口通商了,貨物可以就近出口,廣西地區大規模失業。這些失業人口再經過宗教一忽悠,好了太平天國起義就來了。

按照歷史規律任何一個朝代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那預示著王朝的終結。大清也看出了這點,所以它意識到自己已經完蛋了。農民為什麼起義?因為沒飯吃,說明人口超出了土地可承受範圍,起義軍為了能吃飯就會跑去富裕地區搶劫破壞富裕地區經濟,本來就沒飯吃的國家會變得更窮,如此惡性循環所以任何一個王朝遇到大規模農民起義,就算把起義軍打滅了,王朝也結束了,因為中央財政徹底被破壞,統治力量也沒有了。

大清的政治家們都懂這個道理,但是他們總不能等死吧。所以死馬當活馬醫,開始重用漢族官員,從此一批手握大權的漢族名臣崛起,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等人物登上歷史舞臺。按照過去,滿族人是不可能把軍權交給漢人的,現在給也是死不給也是死,還不如試一試。曾國藩奉命剿滅太平天國,但是大清沒錢了,財政都被起義軍破壞了。

沒錢怎麼辦?大清想了一個辦法,給曾國藩政策,那就是可以收釐金。釐金就是各個省之間貿易收的過境稅,跨省貿易的過境稅能養活整個湘軍,可想而知中國當時的內貿有多大,而內貿怎麼會有如此規模?因為有大規模外貿,從這裡也能看出外國人的到來不是亡了大清,反而是救了大清。

:

相關焦點

  • 「大清」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語借詞
    我認為,「大清」國號實源自滿語中的蒙古語借詞「代青」(daicing),其蒙古語的正式寫法應為daicin。我的根據如下: 第一,「大清」與「代青」的寫法、發音相同。 「大清」的滿文為daicing,不寫作dacing;讀為「代青」,不讀「大青」。「大清」之「大」字應讀為「大」的古音,如大夫、大王之「大」字讀法。
  • 在香港九龍城寨,大清一直「活」到了1993年
    但如果回看歷史,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清朝共歷時276年,在1912年,袁世凱迫使溥儀寫下退位詔書,整個大清朝代才就此落下帷幕。 清朝雖亡,但大清並沒有隨之消亡,隨著時代的陰錯陽差,「大清」在一個原本不能出現的地方,整整延續了81年,直到1993年才真正地退出歷史舞臺。
  • 大清銅幣「 浙 」字版存世量備受質疑,歷史最高價格是多少?
    清錢幣上的一種歷史文化,以及具有文化收藏價值的認識。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開始鑄造清式銅圓,1911年(宣統三年)開始鑄造。鑄制的循環時間雖然只有十餘年,但卻千差萬別,布局也多種多樣。由於不像傳統的圓方孔洞,中間沒有孔洞,所以被稱為銅片。
  • 200年前的一場火山爆發,改變了人類歷史,大清由盛轉衰!
    而在人類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也曾多次發生過火山爆發。雖未對人類一鍵重啟,但多多少少還是間接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比如在200多年前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的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爆發,更是成為人類歷史上永遠不可磨滅的記憶之一。
  • 此人嘆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十餘天后果然應驗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晚清時期,社會弊端叢生,內憂外患,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衣不蔽體,更無立錐之地。作為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愛新覺羅溥儀,從頭至尾都是一個傀儡。而同樣是出身於愛新覺羅家族的他,卻一直在努力為這個國家奮鬥。但是無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僅憑一人之力,又怎麼挽救,這偌大的國家。
  • 震驚西方大清奇人,中國發《Nature》第一人,他夢想太瘋狂
    那時蒙昧的大清,根本沒有進行科學教育的學校,從未接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徐壽,所學所做的一切,那時更沒有什麼科技類書籍,他到處尋找西方科技著作。,就造出中國歷史上第一臺蒸汽機,中國人自製的第一臺蒸汽機誕生!
  • 當年日本居然害怕清朝,說大清要橫行萬國稱雄東洋
    甲午戰爭之前,清朝的國際地位還是挺高的,經過30多年的洋務運動,清國的近代工業開始建立,左宗棠收復新疆,鎮南關大捷打敗法國,同治中興,士氣大振,在國際上重振聲望。西方報紙甚至認為當時世界真正的強國只有四個——英法俄和大清帝國。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
  • 清朝兩則神奇預言 如何準確「預測」了大清的滅亡?
    關於我國古代的王朝更替和歷史變遷,有人曾提出一套理論學說,即戰國時期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以五行相生的理論,來解釋中國不同朝代更替的現象。自先秦至清末,讖緯迷信說法一直在官方和民間都大有市場,從未中斷,貫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在清朝,有一則預言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那是在努爾哈赤所在後金時期,女真葉赫部對愛新覺羅部的一個詛咒:「滅建州者葉赫。」
  • 大清簡直渣渣!
    沒有如果,明朝時是列強已經入侵了明末,彼時世界第一強國荷蘭多次尋釁海戰,被腐敗無能的明朝給打回去了萬曆年間,後來明治維新的伊藤博文等諸位大佬的偶像與精神導師——太閤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覬覦明朝,被腐敗無能的明軍給打回去了
  • 虎頭蛇尾的大清炮隊:大炮曾轟垮「駱駝城」
    一提起大清八旗軍,人們首先想到呼嘯而來的馬隊,寒光閃閃的大刀,暴風驟雨般的箭矢。所以有人說,大清朝正是靠著滿人精於騎射才打敗明朝、打敗李自成奪得天下的。  細查歷史,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馬上民族固然精於騎射,但大清朝在入關後不長時間就平定了天下,靠的不是弓箭、馬刀,而是大炮。
  • 俄羅斯有個「陝西村」,與世隔絕127年,看見中國人:大清咋樣了
    如今有人在網上會用到「什麼,大清亡了」的話來說對方對某事後知後覺,然而他們不知道,在隔壁俄羅斯有個「陝西村」,與我們隔絕127年後第一次見到外來的中國人,竟然問他,清朝怎麼樣了?究竟是什麼導致他們在俄羅斯定居?
  • 別笑大清了 英國也揍過明朝 還搶下35門大炮當戰利品
    痛擊當時西方世界的龍頭老大荷蘭,可以聽到大清國在1840年鴉片戰爭中多麼無能,甚至上升到大清五國,如果明朝不滅,中國會怎麼樣的奇怪理論邏輯。對此,不是用願望在學反駁正義的言辭,而是歷史上同一個英國人與明朝聯手,但結果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被明朝追趕,而是中國輸了。
  • 大清銅幣收藏中不可缺少的精黃銅版
    大清銅幣版式眾多,龍形各異,就算是同一個局造的,也有很多版本,所以大家不要聽風就是雨,別人的銅幣能賣大價錢,不等於你的也可以。 下面就步入正題。上面我也說了,大清銅幣版別很多,但有一種版本非常珍貴,那就是精黃銅版。
  • 乾隆去世後大清還沒有爛透,但到了嘉慶手裡國家已無可救藥了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在位六十年幾乎耗盡了大清國力,留給嘉慶一個爛攤子。嘉慶親政以後,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川楚白蓮教起義風起雲湧,國庫收入不足,人口過度膨脹,官員貪腐嚴重,河患頻繁出現。面對如此局面,嘉慶帝十分憂慮但頭腦也很清醒。為此,他一度打出了「鹹與維新」的旗號,試圖在內政上作出一些改革和補救。
  • 大清最為慘烈的戰役:1萬精銳遭遇重創,多位高級將領戰死沙場
    滿清時期同為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和蒙古在一定程度上和蒙古族有很多共同點,都發源和久居我國東北,蒙古一帶,兩個民族有很深的文化歷史淵源。所以在抗擊元朝這件事上,清朝採取的是比較溫和的聯姻政策。清朝赫赫有名的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大清後宮裡也有蒙古嬪妃,同樣也有清朝的公主也會遠嫁蒙古。
  • 清朝成為殖民地後,不敢稱自己為「大清」,曾偷偷換了3次名字!
    隨著辛亥革命的成功,我國人民終於推翻了腐朽的清朝統治,結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在這段歷史裡,清朝統治者的懦弱表現,不斷刷新了我們的三觀,可謂是沒有最慫只有更慫!但是在我國歷史上其實有很多年代是強盛的,比如漢朝,統治者們自稱為大漢,將外族入侵者打的屁滾尿流;又比如唐朝,統治者們自稱大唐,那時候萬國來朝的場景直到現在還歷歷在目;即使是少數民族蒙古族統治的元朝,那也是曾經有機會統一歐亞大陸的強大王朝。那麼,清朝統治者們一般自稱是什麼?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1992年,香港永盛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韋小寶中,主演周星馳延續了他一貫的無釐頭風格,而且這版有處搞笑的鏡頭:每當危急關頭,韋小寶頭戴頂一頂奇特的帽子,仔細辨別能看出,這是一頂舊時農村嬰兒戴的虎頭帽。韋小寶出場時已近成年,顯然不需虎頭帽驅邪避禍。
  • 這些白銅版本的大清銅幣、光緒元寶價值不菲,有就發了!
    銅元在中國製造、流通不過半個多世紀,雖然在漫長的貨幣發展史上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其數量龐大,品類繁多,形制及版別的區分,極為複雜,可以說,歷史上任何一種錢幣都無法與之比擬,置身其中,方可體會其獨特的收藏魅力。
  • 大清滅亡後,滿清八大貴族全都改了漢姓,你知道幾個?
    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清朝有八大貴族姓氏,後來隨著大清的滅亡,這些姓氏出於各種原因紛紛改了漢姓,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而在滿語中「愛新」又有金的意思,所以當大清滅亡之後,愛新覺羅的後裔都改了「金」姓。大清滅亡後那拉氏改姓「那」、「南」兩姓,今天最有名的歌手那英了。
  • 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6期: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所以清朝敗給他們,並不是多少丟人的事,反而讓大清打開了國門,促進了發展。 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軍對外的幾次戰爭,包括收復新疆(間接打敗俄國),包括對法作戰,均取得了勝利。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北洋水師也逐漸成形,實力也排在了亞洲第一,這也是大清上下不把日本放在眼中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