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蛇尾的大清炮隊
從撿到一門大炮開始,大清朝全力發展火炮。到康熙時期,清朝製造火炮的成就達到頂峰,三十門大炮轟垮一萬三千頭駱駝組成的「駱駝城」……然而,靠大炮平定天下的大清朝最終卻被外國人的大炮轟開國門。
一提起大清八旗軍,人們首先想到呼嘯而來的馬隊,寒光閃閃的大刀,暴風驟雨般的箭矢。所以有人說,大清朝正是靠著滿人精於騎射才打敗明朝、打敗李自成奪得天下的。
細查歷史,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馬上民族固然精於騎射,但大清朝在入關後不長時間就平定了天下,靠的不是弓箭、馬刀,而是大炮。
皇太極撿了一門大炮重賞下仿造研製成功
1626年1月,後金軍大敗於寧遠城下,努爾哈赤也被明軍的紅衣大炮所傷,最後不治身亡。登基後的皇太極敏銳地意識到,要想戰勝明朝,奪取天下,光靠馬隊衝殺是不行的,大清朝也必須有自己的火炮。然而,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當時,鑄炮技術屬於國家最為尖端的技術,明朝自然秘不外傳。而且連最為簡單的火藥煉製秘方,明朝也進行了嚴密的封鎖,皇太極是一籌莫展。
1630年,一漁民在海邊發現一門被衝上海岸的銅炮,上面刻著「鎮國龍尾大將軍」的銘文。這門銅炮經過海水的洗刷已經鏽跡斑斑。儘管如此,漁民還是將此事報告給了地方官。經過層層上報後,報告到皇太極這裡。皇太極聽說撿到一門紅衣大炮,喜出望外,親自去海邊查看。並將大炮運回盛京,在盛京各城門貼出告示:誰能仿照此炮做出火炮來,重重有賞!
貼出告示沒多久,一個早年投降後金的名叫佟養性的漢人揭下了這個皇榜。
佟養性,遼寧開原人,投降後金之前曾在北京做過生意,並因此認識了幾個會造炮的外國人,懂得造炮的基本原理。就這樣,憑著撿來的這門破爛銅炮,佟養性經過一年的研究,於1631年正月初八,造出了第一門紅衣大炮。
大炮製成後,皇太極親自來到盛京城外,觀看大炮的試射。但見火炮點火後,一團火球衝出炮口,將遠處的一個磚石壘的靶子炸得粉碎。皇太極龍顏大悅,重賞了佟養性,並將這門大炮賜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給一門火炮賜封大將軍的名號,可見這大炮在皇太極心目中的地位。此後,清朝給大炮賜以將軍名號的習慣就一直流傳下來。
試射成功後,大清第一批製作了40門「天佑助威大將軍」。這批紅衣大炮在當時堪稱先進,不但有瞄準裝置,炮口高低可調,而且有炮架,移動方便,可稱中國最早的自行火炮。
「烏真超哈」炮兵鼻祖幾場大戰旗開得勝
火炮試製成功後,皇太極下令集中俘虜的漢族炮手,編成了一支炮兵部隊,起了個滿語名字——烏真超哈。
這支炮兵部隊成立不久,便參加了大凌河之戰。面對著同樣有紅衣大炮駐守的城池,「烏真超哈」集中40多門紅衣大炮猛轟,炸得明軍魂飛膽破,一舉拿下大凌河。戰後,皇太極專門檢閱了這支炮兵部隊,給每個炮手都賞了銀子。
1639年,明清雙方展開松錦大戰。戰前,清軍調運了炮彈一萬多發,火炮37門,炸藥一萬斤。有了大凌河之戰的經驗,松錦戰役中,每次進攻,清軍先是一陣集中猛轟,把城牆炸毀近百米,然後,呼嘯的馬隊就從這偌大的缺口衝進,幾場大戰將關外的明軍消滅殆盡。
明軍雖然先有了大炮,但只是用於守城防禦,真正把大炮用在衝鋒前的目標摧毀和衝鋒後的延伸射擊上,清軍是第一個,這應該算是現代戰爭的鼻祖了。
明朝上下對清軍火炮突飛猛進的發展十分震驚。當時尚為明朝效勞的軍火專家湯若望驚呼:清軍的火器水平已經和明軍不相上下!清軍將領也揚言:只要將一百門大炮擺好,天下沒有攻不破的城池!
清軍勢如破竹入關大炮追著李自成打
清軍不但對火炮的戰術掌握極快,而且技術改良也極快。1643年,清軍又生產出複合大炮「神威無敵大將軍」。此炮以銅鑄之,前細後粗,長2.83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每彈用藥2.5公斤、鐵子5公斤。炮身安裝在四輪炮車上,具有炮管長、彈藥量大的優點,無堅不摧。至此,大清鑄炮技術已經獨步全球,火炮性能已超越當時西洋火炮。
1644年,清軍在吳三桂的幫助下順利入關並佔領北京城。李自成的大順軍雖然在山海關敗於多爾袞和吳三桂的聯軍,可實力仍然非常雄厚。而清軍滿打滿算只有二十萬人。再說了,關內可不比關外,關內山川、隘口、河流多如牛毛,八旗鐵騎要想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消滅大順軍,難度極其大。然而,清軍卻做到了,而且過程非常順利,這一切都得力於清軍的大炮。
1644年10月,多爾袞命多鐸攻打大順軍重兵防守的潼關。潼關地勢險要,為關中的天然屏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大順軍據山布陣,以重兵防守,靜候清軍來攻。多鐸率部到達潼關後,立刻指揮部隊猛攻。清軍雖然勇猛,但攻打一個多月,死傷無數,卻毫無進展。多鐸見久攻不下,向多爾袞報告,請求援兵。多爾袞接到求援書以後,既沒有徵發部隊,也沒有傳授機宜,只是下令將北京城中的紅衣大炮運往潼關前線。
1645年正月九日,清軍的紅衣大炮運到潼關。兩天後,清軍將數十門紅衣大炮一字排開,對著潼關城牆猛轟。隆隆的炮聲響了一整天,潼關的城防設施大部分被損壞,清軍馬隊蜂擁而入,潼關告破。
清軍攻克潼關後,推著大炮追擊李自成,相繼用大炮攻下延安、榆林、米脂、綏德等府州縣。李自成的大順軍擋不住清軍的猛烈炮火,只得邊打邊跑,十餘萬人被迫從陝北南撤。
清軍帶著紅衣大炮在大順軍的後邊緊追不捨,走投無路的李自成最後只好丟下大部隊,帶了幾個隨從逃往南方。結果,在湖北九宮山地區被殺。
康熙御駕親徵葛爾丹清軍大炮轟垮「駱駝城」
清朝一統中國後,憑藉著明朝留下來的先進鑄炮技術和大量的技術工人,以及在實戰中積累的戰場經驗,使火炮技術達到了世界頂峰。在康熙皇帝的支持下,清朝設計出多種大炮,其中有輕型的「神威將軍炮」、中型的「神功將軍炮」、重型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這三種大炮加上以前的紅衣大炮形成了裝備齊全的火炮系列。在當時所造的905門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的有201門,其餘為250公斤以下的輕炮。所造的火炮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可以調整射角,配合火藥量改變射程。炮身上裝有準星、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而且這些炮全部車載化,可以任意奔馳,機動性強。清軍對炮兵的培訓也較為嚴格,彈藥的施放都形成了程序化,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可以肯定地說,當時清軍的炮兵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炮兵。
1690年,康熙御駕親徵叛亂的葛爾丹。在烏蘭布通之役中,面對清朝的十萬大軍,葛爾丹擺出了一座駝城。什麼是駝城呢,就是由駱駝組成的城堡。駱駝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稱,每逢遇到風沙瀰漫的時候,駱駝不用人招呼,即能互相依傍,臥在沙地上,形成一道阻擋風沙的屏障。當年蒙古人與宋軍交戰的時候,曾擺出過駱駝陣,讓宋軍很是頭疼,毫無破陣辦法。
葛爾丹下令,把全軍的一萬三千頭駱駝全都集中起來,環繞陣地,列成數排,駝峰上壓了大木箱,箱上邊又蓋了氈布,灑上水,派了三百多個火槍手,隱蔽在駱駝身後。又在山坡上,布置了一萬多弓箭手,單待清軍前來進攻。
沒想到,清軍人馬不動,只用所攜帶的三十多門大炮對著駱駝城轟擊。霎時間,炮聲驚天動地,滿眼硝煙瀰漫,血肉橫飛。駱駝哪見過這種場面,嚇得掙扎著站起,到處亂竄。曾經幫助成吉思汗取得無數次勝利的駝城在清軍大炮的轟擊下土崩瓦解。清軍乘勢發動潮水般的進攻,葛爾丹的軍隊大部分被殲滅,只剩下幾千人逃走。
流放火炮人才技術下坡擋不住外國列強的炮火
烏蘭布通之戰後,清朝卻做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將火炮天才戴梓流放遼東。戴梓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火炮天才,他曾製作出子母炮和連珠火銃。明清時期的炮彈大部分是實心炮彈,適合攻城略地,但對人員的殺傷力極小。戴梓發明的子母炮將千百個小鐵珠和火藥裝入一個大炮彈中,發射時只要點燃大炮彈中的火藥,千百個小鐵珠就成扇形飛向目標,對人員的殺傷力非常大。而且這種火炮不需要像其他火炮那樣分別裝火藥和炮彈,所以射速非常快,在對決中常常佔得先機。但一向英明的康熙皇帝卻聽信讒言將戴梓流放到了遼東。自此,清朝的火炮製造缺少了領軍人物,開始走下坡路。
後人分析,康熙如此做法只能解釋為安定天下之舉,他害怕造反的民眾利用火炮這種威力強大的武器,乾脆將鑄炮技術封存,將造炮天才流放到祖地看管起來,以獨自享有這種利器。
這種封存的結果使得康熙之後,大清朝的鑄炮技術不僅沒有進步,甚至出現了大幅度倒退。嘉慶年間,朝廷曾仿製一批明朝末年造的神機炮來裝備八旗炮隊。可是,所造的大炮射程竟不足原炮一半。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虎門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看似威武,可射程卻不及清朝早年的紅衣大炮。當時,英國軍艦用的是開花炮彈,而清軍所用的還是清初使用的實心炮彈。真讓人懷疑,當初戴梓造出的子母彈只是個美麗的傳說。
清末時,不僅鑄炮技術嚴重退步,連炮手的射擊技術也讓人瞠目。在廈門之戰中,清軍的大炮命中率只有二百分之一,大炮猛轟了一天,卻沒有一發命中敵艦!
看到曾經的大炮王朝連外國人的幾艘軍艦都打不過,看到曾轟垮駱駝城的大清炮隊如今連炮都不會使了,不知九泉之下的皇太極、康熙和乾隆會作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