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地圖你會發現,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雖然一直在與南邊的大明王朝糾纏,但始終打不進關,明朝的防守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其實遼東這塊地方在當時東、西兩邊還分別有朝鮮和漠南蒙古兩股勢力。
如果後金一心往南打,難免會被這二者掣肘,所以在努爾哈赤晚年就開始對蒙古用兵,但同年他就去世了。他的繼承者皇太極繼續著他的策略,先後徵服了朝鮮和漠南蒙古,為繼續往南打解除了後顧之憂。這可以算是皇太極對後金外部環境的主要貢獻。他對內的改革則更加突出,把後金從偏向於部落首領制,跨越性改革到了封建制,也就是積極採納在與明軍交戰過程中所俘虜和主動投降的漢臣的建議,實行滿漢一體、保護漢人,用漢人史書上那些賢君的標準來統治當時的後金。
公元1636年,皇太極正式將後金改國號為大清,清朝自此正式建立。後經過七年的發展生產和內部積蓄力,於公元1642年贏得了松錦大戰的勝利。這一仗對於清朝的意義不亞於薩爾虎之戰,因為打完這一仗,大明王朝的寧錦防線就已經宣告崩潰了,這為後來的多爾袞入關打下了一定的戰略基礎。但第二年五十二歲的皇太極就去世了,大家都知道皇太極去世以後他的第九個兒子福臨繼位為順治皇帝,但實際掌權的是皇太極的兄弟,也就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
多爾袞十七歲就跟著兄長西徵蒙古,還在一次大戰後繳獲了所謂的「傳國玉璽」(當然那是贗品,真正的傳國玉璽在靖康之變後就早已銷聲匿跡了,但清王朝後來一直拿這顆明知道是假的玉璽以假當真,故意不去深究)。二十四歲的時候多爾袞又跟隨兄長東徵朝鮮,俘虜朝鮮國王及其家屬。二十九歲那年又跟隨兄長參與了松錦大戰,也就是說皇太極東、西、南三次最關鍵的戰役,多爾袞均參與了。
順治皇帝福臨繼位時只有六歲,因此多爾袞作為攝政王掌握實權,正是他於公元1644年帶清兵入關入主中原的,因此也被年幼的福臨先封皇叔父,後來直接被封為皇父,甚至在其死後追封為清成宗,也就入了皇帝之列了。當然這個追封只持續了不到兩個月,順治皇帝就將其撤銷了,甚至還將多爾袞的墳墓刨掘。
福臨親徵時雖然只有十二歲,但這是一個比較能聽得進大臣進言的皇帝,兩個關鍵事情上都用對了人。一是當時尚未統一,各地頻頻掀起抗清的高潮,在這方面一個關鍵的漢臣洪承疇被啟用,幾乎整個南方地區都由他來統籌,且不限於政務還包括軍務,使得清軍入關後初期的局勢逐漸好轉並趨於穩定,甚至可以說為後來康熙平定雲貴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就是在恢復農業經濟,所重用的漢臣是范文程。這是萬曆年間的一個秀才,早年主動投靠努爾哈赤,後成為清朝第一代重臣。在愛新覺羅家族手下有生之年裡一直擔任文臣之首,多數的清朝律例和規章制度都出自他手。皇太極時候先對蒙古和朝鮮用兵的策略,范文程就有參與。此時順治用它來推行屯田制,鼓勵農民開墾荒地,並按照開墾荒地的實際成績來給予不同規格的獎勵。這對清初的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哪怕如此,直到福臨二十四歲去世,也仍沒有實現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