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所稱的痘症、痘瘡、天行痘、豌豆瘡,即今天所稱「天花」。它是由痘病毒類的天花病毒,通過呼吸道侵害人體所發的烈性傳染病。發病後通過病毒血症播散到全身,症狀表現為初期高熱,頭、身痛,四五天後顏面及軀幹出現丘疹,不久變為水泡、膿皰、濃血泡......由於病情來勢兇猛,當時又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故死亡率極高。16至17世紀,在世界範圍內,特別是歐洲,痘疫流行甚廣,許多國家半數以上的人臉上布滿痘痕,甚至墓穴遍野。
史書記載,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順治帝福臨就是得了天花而死,當時滿清剛剛入關,北京城鬧天花還死了不少滿族親貴,康熙能順利繼位也是因為得了天花幸運不死有了免疫力才成為皇帝的。崇禎七年,即天聰八年(1634)正月,後金汗皇太極得知大貝勒患痘症,立即派遣羅碩帶著羊、魚、燒酒、麵食等物前往看望詢問其病情,令其沐浴溫泉。皇太極為避痘也到隔離所居住。眾大臣每天到避痘所朝見。崇禎十五年,即崇德七年(1642)四月,皇太極又因流行痘疫,派遣多羅貝勒額爾克楚虎爾、羅洛宏、貝子博羅等,到東大福晉墓前,解纓謁靈,進行祈禱。為了防止天花廣泛流行,皇太極曾規定:「出痘之人,皆遣往百裡外一處出痘。」後因憂其太遠,改定在60裡外居住,凡60裡內出痘者,皆帶往60裡外。入關後,福臨仍襲入關前的祖制,規定:「凡是出痘者均需帶出二十裡外,二十裡內禁止出痘。」但因痘症是急性傳染病,不少人在被驅趕過程中即已死亡,因此滿族官民怨言很多。順治六年(1649)正月,攝政王多爾袞因官民怨恨驅趕出痘者,不得不下令「皇城內勿留生人,皆遣往皇城外。凡有痘事之年,務必如此。無痘事之年,即不必遣出。」又規定,各旗旗主可隨意居住出痘。由於停止隔離措施,因而,順治八年(1651)以後,痘疹病人又逐漸增多。為此順治帝不得不另開避「淨地」居住,並傳諭嚴禁官民直接向皇帝控告刑名案件,若有違者,不計其人、事之是非,皆斬。儘管如此,順治帝仍未免於痘疹而亡。順治帝因痘症而亡的事實,使清朝皇族內對天花更為驚恐。甚至波及到繼位的人選,最後認玄燁已出痘疹而繼大統。入關初,因為天花死了一大批貴族,更是死了一位皇帝,因此導致滿清皇族非常害怕天花。

為何一個小小的疾病,就能令整個大清政權感到恐懼呢?可不要小瞧了「天花」,「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其最明顯的特徵便是感染天花的人,全身會起密密麻麻的痘子。然而,起痘子並不令人感到可怕,「天花」真正恐懼的是它的高傳染性與致死率。天花病毒依靠空氣傳播,並有著極高的致死率,近三成的天花感染者,會在患病的一至兩周內死去。所幸這種「恐怖」疾病在現代醫學的努力下,已經得到控制,現代人無需擔心染上天花。可在現代醫學並不發達的清代,天花則是一種令醫生束手無策的惡疾。無論是尊貴的天潢貴胄,還是平凡小民,只要染上天花幾乎就等於死亡。清朝大量皇室貴族如多鐸、代善的兒子、阿濟格的妻妾,甚至順治帝,都是命喪天花之手。順治帝所生八子六女中,大約有皇子四人、皇女五人都未能活過八歲。造成這些皇子、皇女死亡主因,主要是疾病,就是天花。可以說正是因為「天花」的高傳染性、低治癒率與高死亡率,使其成為滿清皇族避之唯恐不及的洪水猛獸。其實滿人相比漢人,對「天花病毒」的抵抗力較低。天花很早就出現在漢人社會中,晉代葛洪的《肘後救急方》中就有對天花的記載,而漢人在經歷了數次天花大流行後,早已對天花病毒積累了一定免疫力。為對抗天花,漢人甚至還發明了「種逗法」(實際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接種者感染一次天花,以獲得免疫力)。
可滿清民族在入關前卻極少接觸天花,因滿人生活於東北山林之間,漢人罕至,難將天花病毒帶至東北,加之滿人居住分散也不利天花的傳播。所以說滿人幾乎就沒有遇到過天花,更別提什麼抵抗力了。滿清入關後,就受到傳染,被天花病毒襲擾。因此,只要皇族中有人感染了天花,以「天花病毒」的高傳染性,那些低抵抗力的滿清貴族們,自然也就難逃「天花」魔爪了。
據《康熙起居注》記載:玄燁為了清代皇族永遠不受痘症的傳染,康熙十九年(1680)十二月,他聽說武昌府通判傅為格善於為小兒種痘,並得知曾給皇太子診視療治,使之痊癒,玄燁非常高興,特行禮祭告祖先,並頒詔天下。派人立即將他尋找到京,給皇家子孫種痘。後又至科爾沁蒙古,治癒德馬親王的痘;到鄂爾多斯,治癒根都世希牙布貝子的痘。於是玄燁帝充分肯定人痘接種術,並下詔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