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就不得不說紅夷大炮了。
在明朝和後金的寧遠之戰中,紅夷大炮對明朝此戰的勝利,幾乎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1.孫承宗被閹黨排擠,袁崇煥孤守寧遠。
努爾哈赤率領的後金,先後攻陷了大明的遼東重鎮遼陽和瀋陽,此時明朝在遼東的勢力急劇壓縮,在經略遼東的東林黨幹將孫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煥不斷加固寧遠城。
但是,閹黨想控制遼東兵權,不斷攻擊孫承宗,天啟五年,孫承宗無奈辭職。孫承宗去後,閹黨派遣自己人兵部尚書高第接替遼東經略一職。
這個高第膽小怕事,一來到遼東,就改變孫承宗在遼東的方略,下令錦州和右屯衛的守城將士撤回關內,不再固守這幾個大明在關外的要塞。袁崇煥據理力爭,但是高第不聽。並且他還想把寧遠和前屯衛的大明邊軍也撤走。遭到袁崇煥的拒絕,袁崇煥表示堅決與寧遠城共存亡。
不過,一旦撤走其他幾個衛所的明朝邊軍,袁崇煥堅守的寧遠衛也就成了孤城。袁崇煥和孫承宗辛辛苦苦經營的寧錦防線也就崩塌了。
2.努爾哈赤趁虛而入,寧遠之戰一觸即發。
努爾哈赤看到孫承宗被排擠,高第又膽小撤兵,寧遠成了孤城,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如果趁機打下寧遠,再借著明朝軍民撤回關內的混亂狀況,乘勢一舉攻下山海關,豈不是天賜良機。
於是,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傾盡後金所有兵力,帶領十三萬人馬,渡過遼河,浩浩蕩蕩殺奔寧遠城而來。
此時袁崇煥手下只有一萬兵馬。雖然袁崇煥是守城,努爾哈赤是攻城,但是雙方兵力13:1,有點太過懸殊了。
得到努爾哈赤將要攻打寧遠的消息以後,明朝朝廷束手無策,認為寧遠是守不住了。遼東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騏也只是站在山海關上觀望,不敢發一兵一卒去救援。
3.寧遠大戰戰前動員,後金有攻城雲梯,大明有紅夷大炮。
努爾哈赤帶領大軍來到寧遠城外,駐紮在距離城牆5裡的地方。他一邊派大軍將寧遠城圍個水洩不通,截斷明軍的退路,一邊派人給袁崇煥送書信勸降。說自己帶領三十萬大軍來攻,勸袁崇煥趁早投降歸順。
但是袁崇煥不為所動。他召集手下大將,開了一次戰前動員會。到場的有總兵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吳三桂的舅舅),守備何可剛,通判金啟倧等等,表示要誓死守衛寧遠城。並分配了各個將領守城位置。
為了表示決心,袁崇煥當著所有將士的面吃了一把草,並刺血寫書,所有守城將士被他的行為所激勵,表示願意一起誓死守城。
並且,袁崇煥明令通判金啟倧帶領民夫,將紅夷大炮抬上城牆,放置在城頭。安排好火藥,物料和炮手。
除此以外,明軍還有號稱萬人敵的一種火藥,就是把火藥油脂等易燃物卷到被子或蓆子裡,引燃了扔下城樓,讓它在後金軍隊裡生火爆炸,跟炸藥包汽油桶差不多。
4.寧遠大戰戰況激烈,紅夷大炮和萬人敵力挽狂瀾,改變戰局。
天啟六年正月二十四日夜裡,突然一聲炮響,後金開始對寧遠城發起進攻。努爾哈赤的八旗精兵漫山遍野向寧遠城湧來。浩浩蕩蕩,鬼哭狼嚎。
第一波攻擊被明軍的弓箭,石頭和大炮打退,努爾哈赤大怒,於是又派出第二波攻擊部隊。這批人全都身穿兩層重甲,推著鐵皮包著的攻城車和雲梯,又一次對寧遠城發起了攻擊。
這些攻城車,猛烈的撞擊寧遠城的城牆和城門,寧遠城在它們的撞擊下,搖搖晃晃。同時,一批後金兵馬推著攻城雲梯貼近寧遠城的城牆,向寧遠城發出一波猛攻。在這些雲梯的掩護下,後金八旗兵有的順著雲梯想爬上城牆,有的躲在雲梯底下,挖牆根,挖地道。弓箭石頭對他們失去了作用。
寧遠城到了關鍵時候,城牆搖搖欲倒,城門幾被攻破,寧遠城眼看就要失陷。
這時候,袁崇煥身先士卒,站了出來,他包紮好傷口,一邊帶領士兵搬石頭去堵住城牆被挖開的大洞,一邊派人去發射紅夷大炮和萬人敵。
負責紅夷大炮發射的是福建籍的工匠羅立,負責萬人敵的是通判金啟倧。在二人的親自參與和指揮下,大炮和萬人敵一起向城下的後金攻城大軍中發射出去。
一時之間,後金大軍中成了一片火海,後金士兵有被大炮炸死的,有被大火燒死的,有被大炮震暈的,有急忙忙救火撲火的,後金的進攻終於崩潰了。
這紅夷大炮的威力有多大呢?一炮下去上百人死傷,一條炮彈過去,就是一條血河,後金士兵一看炮彈要打來,就嚇得拼命逃竄。後來金啟倧也因引燃大炮誤傷自己而亡。
此戰連續打了三天,金軍三次猛烈的攻擊都被紅夷大炮和萬人敵擊退。由於金兵傷亡過重,努爾哈赤本人也身受重傷,無奈之下只好下令退兵。
努爾哈赤曾經說:「朕自二十五歲徵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何獨寧遠一城不能下耶?」
其實這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明朝的紅夷大炮,在當時可是先進武器,高科技武器,威力巨大。即便努爾哈赤戰績輝煌,碰到紅夷大炮和萬人敵也得吃癟。
寧遠之戰,也稱為寧遠大捷,這是明朝後期一場小小的大勝利。努爾哈赤退兵幾個月後,也心情鬱悶,傷勢加重,不治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