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中華文明的文字寶庫,北師大這個教學團隊不一般!

2021-01-21 澎湃新聞

每個漢字都是先賢智慧的結晶

他們以敬畏之心

挖掘古漢語的文化之美

守護中華文明的文字寶庫

近日,《中國教育報》報導了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漢語研究所教學團隊的故事——

講臺下,一張張稚嫩青澀的面孔;講臺上,亦是並未沾染滄桑的雙眸。看似舒緩閒適的節奏中,一段段話語、一箴箴感悟之間,卻已穿越古代漢語經年的歷史塵埃。

《說文解字》中用術士來介紹「儒」,術士即為追求古典之道的人。在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漢語研究所,這支由資深教授王寧帶領的教學團隊,以優異的教學成績展現著對學術的尊重和景仰。

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漢語研究所教學團隊

連續5屆斬獲有30年歷史的北京師範大學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4次獲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並且最終衝進青年教師教學比賽的最高級別——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收穫了一座一等獎的獎盃。這些教學成績是他們孜孜以求的,卻不是津津樂道的,他們追求的是如何苦練教學基本功,圍繞中國語言文字學和古代典籍,將難教難懂的古漢語「絕學」轉化成學生易於接受的方式,在年輕學子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北師大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馮可然對古代漢語全部的興趣與熱愛,源於大一時的《論語》課。

負責講授這門課的古漢語研究所教師孟琢從小學、訓詁入手,帶領學生細讀文獻、觸摸經典。在孟琢的課堂裡,馮可然第一次感到自己似乎讀懂了《論語》,體悟到了先秦儒者的至誠與博大。

「老師以淵博的學識相約,而我們懷著求知的誠心去赴約,每一次都彌足珍貴。」馮可然說,每一節課都像是一次盛會。

古代漢語博大精深,猶如一座寶庫,每個漢字都是古聖先賢一代代智慧的結晶。然而,由於年代久遠,現在的學生理解起來面臨不小的困難。如何把艱澀難懂的理論、枯燥的知識點以淺顯易懂的形式傳授給學生,成為古漢語教學過程中最大的難點。

在對課堂教學不斷的打磨中,古代漢語研究所的青年教師們各自找到了自己的風格。

幽默風趣是孟琢的標籤,他在解釋「觸」的古今詞義差異時,利用古語「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和現代的「觸屏手機」進行對比,以幽默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將知識點講解清楚。

作為「85後」教師,董婧宸平日喜歡用畫筆記錄下自己的生活。在學生時代,她曾手繪校園地圖和四季師大,還為學校研工部設計了研究生畢業衫。如今在講授漢字時,她也會藉助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古文字的構意,讓學生們感受到那份生活情趣與歲月靜好。

董婧宸老師手繪作品

「古代漢語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豐富的思想性,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字詞的講解要與古代的文本原典和原典背後的思想結合起來,關照到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順著這條線索講,才會引發學生共鳴。」古代漢語研究所教師卜師霞說。

教學不是簡單地客觀陳述,而是文化傳承中的一環。在古代漢語研究所教師凌麗君看來,除了知識的傳遞,更要讓學生感受到漢語和漢字的特點與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建立文化自信,這樣的課堂教學才具有真金白銀的分量。

課堂之外,在學生身上下「笨功夫」也是青年教師不約而同的選擇。

在他們看來,人文學科的實踐性相對較弱,必須加強基礎訓練,注重能力的培養。為了打磨學生的基本功,古漢語研究所教師劉麗群會給學生布置形義分析作業,讓每名學生分析十幾個不同的漢字。面對100名學生的作業批改和講評工作量,劉麗群逐一批改,從未懈怠。

為了激發學生閱讀古籍的興趣,即使是帶400人的大課,孟琢都會專門請人為學生們設計印製《篆書論語》,親自製作書籤、撰寫贈言。他還在課外組織了讀書會,從《說文》講到《莊子》,把大家帶入經典的世界。北師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隆鑫就曾收到過孟琢親手設計的書籤,上面寫的是「開心」二字,「現在大三了,我還是會把它放在錢包裡,每次難過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就像看到孟老師帶著笑容在鼓勵我一樣」。

孟琢老師自製書籤

七八位教師圍坐在一起,試講從下午5點持續到晚上8點,每個細小的環節都不厭其煩地反覆打磨。這是去年獲得北師大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一等獎的董婧宸比賽前夕的日常。

一人參加比賽,背後是一支強大的智囊團。

每講一次,就會進步一點。一輪又一輪的「磨課」過程,是一次次的脫胎換骨。課件的內容,講課的語速、節奏,乃至教姿、著裝,都在智囊團的傾囊相授中得到升華。

比賽的經歷多了,賽時狀態漸漸轉化為每一個教育教學過程的常態。為了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系統化,承擔基礎主幹課教學的教師們平時都會一起討論備課,集思廣益,分享教學設計和備課心得。最後,同一門課程會形成一套課件,每年每位教師都會對其進行修正補充。就這樣,課件被當成「傳家寶」一代代傳了下來,內容也愈加厚重。

「當課件傳到我這裡的時候,已經有五個文件夾了,每位老師的準備各有側重,都可以相互補充。」董婧宸說。

這種屬於古代漢語教學團隊特有的「傳幫帶」模式,使他們將歷來難教難懂的古漢語課程磨精、鑽透。

古代漢語的音韻,因晦澀難懂,一度被稱為「絕學」。為了講好《漢語音韻學》,王寧帶領五位青年教師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課程建設。每位教師的課,王寧都會坐在下邊認真地做筆記,記錄下教師們在講課過程中的不足、整個課堂的設計是否合理、對語言現象的舉例是否恰當,並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作為整個團隊的核心人物,已至耄耋之年的王寧仍然堅持給大一新生講課,堅持每周給學生和青年教師們開課、開讀書會。「我們既然站在講臺上,就一定不能誤人子弟」,這句先生常掛在嘴邊的話,激勵著青年教師敬重講臺,始終不忘育人初心。

「只要一想起王寧老師書房那扇亮著燈的窗,就能讓我疲憊的身軀重新注滿力量。」孟琢說。

作為章黃學派在當代的重要傳承人,從訓詁學泰鬥陸宗達先生到王寧,再到現在團隊內的各位青年教師,對古代漢語學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正代代延續。

如今,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成了傳統文化當代社會的積極傳播者,他們利用多種傳播方式,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廣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團隊承擔了文化部重點工程「中國文字博物館知識內容文本策劃」,創建了漢字字形信息資源共享與開發平臺,參與了中央文史研究館主持編纂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工作,並主持編寫了大型傳統文化叢書《學生國學叢書新編》。面向社會大眾,團隊以「章黃國學講座」為核心,舉辦了多項大型學術文化講座。

古人是如何大口吃肉的、古人是如何發酵麵食的……在「章黃國學」微信公眾號,「舌尖上的訓詁」欄目用美食講古漢語,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獲得了較高的閱讀量。

「章黃國學」公眾號是古代漢語研究所幾位青年教師於2015年創辦的,創辦之初便提出要做「有深度的大眾國學、有趣味的青春國學、有擔當的時代國學」,內容包括「章黃講堂」「古史趣談」「說文解字」等欄目,通過幽默的故事、漫畫、動畫等形式,讓國學的前世今生扣上了年輕人的興趣點。

作為「章黃國學」公眾號主編,孟琢深知,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把傳統文化知識與當代社會緊密關聯,才能深入人心。

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章黃國學」公眾號適時推出《唱一曲搖滾版〈黃鶴樓〉,為武漢加油!》一文。在這群青年教師看來,搖滾樂堅挺有力,與詩裡的「盛唐氣象」意境相通。

「真正的創新恰好是在歷史底蘊之上。一位有真才實學的教師,應該比誰都了解『師古而不復古,堅守而不保守』。」王寧說。

在保持傳統教學方式的同時,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創新教學形式,也成為古代漢語教學團隊的重要目標。

教學場所也從線下發展到線上,王寧和四位青年教師開設了網絡慕課——《漢字與中國傳統文化》,從漢字出發,帶領學生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廣袤無垠的大自然,縱覽人類文明的宏闊進程。開課兩周,吸引了近萬人參與學習。

如今,在北師大古代漢語研究所,團隊教師們開發了一系列文理交叉課程,將傳統文化與信息科學相結合,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跨學科的文理交叉高端人才。近年來,團隊協同北師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聯合打造了學科交叉重點研究平臺——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在漢字研究的科學化、信息化、數據化方面進行了廣泛探索。在傳統語言文字學與現代接軌的道路上,這群追夢人正在用一次次嘗試與創新,以夢為馬,馳騁向前。

學生眼裡的古漢老師們

「孟琢老師的課堂每次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從他身上隨處可見。與此同時,孟老師也有他的理想和堅持,不管是『章黃國學』公眾號還是『輔仁行動』傳統文化公益支教項目,他都付出了很多心血。」

——2017級漢語言文學 王燁

「剛上大一的時候就有幸選到了卜師霞老師的課,舒適的課堂體驗使我對古漢產生了無限好感。艱深的知識、晦澀的理論、難懂的字形,被卜老師三言兩語一解釋,頓時變得簡明清晰。同時,卜老師又特別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音容笑貌總是那麼生動自然,得師如此,小子復何求!

人美心善的劉麗群老師,一開口就被溫柔到了!在劉老師的課堂上,時光的流逝似乎變慢了,知識的溪流緩緩而過,間或躍出的魚兒是那獨特的幽默。劉老師總是那麼富有耐心,講課嚴謹、細緻、具體,對我們的思維是種很好的訓練。能遇見這樣溫柔細膩的老師真是一種幸福。」

——2017級漢語言文學 王莞婷

「我眼中的董婧宸老師,是一位集嚴師與長姐氣質於一體的老師。董老師是我大一入學時分配到的新生導師,兩年多的時間裡,她經常細緻地為我們講解應該如何讀書,也會常用古漢特色的、帶著『戲謔』的溫(突)情(擊)脈(提)脈(問),敦促我們感受沉潛,積澱知識,不負光陰。我由衷珍惜和董老師相處的時光。」

——2017級漢語言文學 趙度雲

-bnuweixin-

作者:柴葳、焦以璇、黃小雨、李曉舒

來源:中國教育報

排版:曾維敏

原標題:《守護中華文明的文字寶庫,北師大這個教學團隊不一般!》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劉文嘉:尊重文明多樣性守護文化民族性
    原標題:尊重文明多樣性守護文化民族性 編者按 今年五四青年節在北京大學考察時,習近平主席曾和著名哲學家湯一介先生促膝長談,了解《儒藏》編纂情況;在教師節前夕看望北京師範大學師生時,他又強調,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
  •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2020-05-22 15:30:00來源:央廣網
  • 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
    大家好,小編是小悅懂生活的作者,此百家號不討論政治,不涉及敏感話題,定期的和大家分享一些大千世界的事情。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首先我要說人類的發展是從非洲開始的。也就是擁有十幾萬年歷史的智人。
  • 守護「山海寶庫」,深圳大鵬勇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先鋒
    ▲大鵬是深圳的「山海寶庫」。作為深圳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驗區,大鵬新區自成立以來,堅持以生態立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依託山海資源優勢,積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全力聚焦生物、海洋、旅遊等三大新興產業,探索綠色發展大鵬實踐路徑。
  • 在線教學一周巡禮丨這場「教學攻堅戰」,北師大這樣做!
    教 學 攻 堅 戰不停課在線教學面對嚴峻複雜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師範大學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為打好「教學攻堅戰」,學校在2月初就確定了「延期開學不停課
  • 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流傳至今
    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沒有受到這些衝擊跟地理環境有關,我們東南面是浩瀚的大洋,一望無際基本上沒有什麼文明能夠跨過大海來擊敗我們,而西北面一個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一個是千裡茫茫的戈壁沙漠和天山等高大山脈。這些都極大的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把我們文明緊緊守護住避免外界的侵襲,歷史上也只有同在域內北面的遊牧民族能夠入侵中原,不過最終都融入了中原文化,同化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從延續上古血脈的商代皿天全方罍到傳承中華文脈的先秦石鼓;從9000年前的史前賈湖骨笛到新石器時代的玉琮;從古絲綢之路文明共榮的縮影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到吹響華夏正音的曾侯乙編鐘;從展現華夏英姿的商代婦好鴞尊到彰顯華夏正禮的西周大克鼎……作為我們久遠記憶的歷史媒介,國寶不僅是歷史時代的載體符號,更是中華文明的遺存和見證。
  • 一個沒有文字的高級文明 | 安第斯文明留給後世的迷與思
    吹笛男子小雕像,庫比斯尼克文化(公元前1250年-前500年)尖牙鳥面武士細紋陶瓶莫切文化(公元250年-800年)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安第斯文明的發現如何一步步地撼動人們對「文明」定義。安第斯文明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有了成熟且相對完善的社會體系,階層的分化使文明內部自然而然地出現居住環境的差異。就是這樣一個高級社會,從未發明文字,卻正常運行;就連亞洲和中東古代文明廣泛使用的輪車,在安第斯也是聞所未聞。
  • 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鬥搖籃不止黃河中原不是中心
    西方的標準是:第一要有城市,居民要達到5000人左右;第二應該有文字,沒有文字很難說是文明社會;第三,要有大型禮儀性建築、宮殿、宗廟。用這個標準,中國文明史被西方限定了,排在世界四大文明形態的最後一位,蘇美爾文明排在第一,而且還有了中國文明西來說。這個標準低估了中國文明歷史價值,配合了西方文明優越的建構,也限制了中國歷史學、考古學很長時間。
  • 論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
    如果從有文字可考的商代算起,中華文明三千多年的演變雖然歷經風雲變幻和朝代更替,仍然為我們留下一部主脈貫通的中國二十五史,其展現的中華文化核心內涵、敘事結構和基本話語始終未變,這一現象在人類文明史和政治史上絕無僅有。與其他古文明體系相比,中華文明有其特殊文化內涵和內在生命力。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院教授)文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
  • 央視主持李思思當製作人 打開中國服飾的美學寶庫
    《衣尚中國》首期節目以「錦繡」開始,打開了一座關於中國服飾的美學寶庫。文化視野之開闊,敘事視角之精妙,藝術表達之融合,令人眼前一亮。該節目昨晚(7日)首期與全國觀眾見面,精良的製作、時尚而唯美的服飾文化、加上80後著名主持人李思思的精彩主持,使《衣尚中國》首播獲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了眾多觀眾和服飾文化專家的高度讚揚和充分肯定。封面新聞記者聯繫上了李思思。
  • 愛我中華,寫我文明,書我歷史
    秦始皇固然有其不恤民力、窮兵黷武、大興土木、以嚴刑峻法治天下之不足。但卻也在其短暫的皇帝生涯裡,為鞏固大一統局面做出過非凡的貢獻。秦始皇統一了全天下的文字、法律、貨幣、度量衡,並制訂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典章制度,為天下的大一統樹立了標準。從此之後,大一統便逐漸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觀念。
  • 北師大嘉興附中姚旭昉老師在浙江省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評比中榮獲...
    近日經公示確認,北師大嘉興附中姚旭昉老師在浙江省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評比中榮獲一等獎。10月28~30日,浙江省2020年高中生物學教學活動評審在省學科基地學校嘉興市秀州中學舉行。本次評審的主題是「聚焦重要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來自全省各地市14選手在此角逐。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嘉興南湖高級中學的姚旭昉老師代表嘉興市參加此次比賽,榮獲浙江省優質課一等獎!
  • 成果速遞丨這一年,有哪些成果上了北師大頭條?
    歲末將至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一年裡充滿榮耀與喜悅的高光時刻QS2019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公布 北師大15個學科進入全球200強北師大學科教育團隊喜獲多項國家級教學成果大力振興教師教育 教育部成立三個委員會 北師大
  • 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將建
    想通過真實鮮活的文物,來觸摸中華文明發展史?來北京大學吧!11月26日,北大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通過真實文物展現中華文明歷史進程。基因庫選址北大昌平新校區,建成後將對公眾開放。
  • 100年前,英國人出了本書,說:中華文明起源於中亞蘇美爾文明
    正因為中華文明獨有的魅力所在,所以那些西方學者也對中華文化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在一百年前的1894年,英國學者拉克佩裡就出版了一本學術專著,專著的名字叫做《中國文明西源說》。在這本書中,拉克佩裡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並結合當時一些考古發現,然後從天文曆法、政治制度以及語言文字方面提出了大膽的設想:中華文明和六千年之前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推斷中華文明其實是起源於蘇美爾文明。按照拉克佩裡的假說,在五千多年前,一支蘇美爾人從西亞地區遷移到了中原地區,落地生根,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民族。
  • 大型電視欄目《解碼中華地標》解密「中華地標」之美
    從東北沃土深藏的長白山人參,到西南被譽為「川菜靈魂」的郫縣豆瓣;從東海之濱濃鬱甘醇的西湖龍井茶,到西北馳名中外的吐魯番葡萄;天山腳下,關中平原,齊魯大地,彩雲之巔……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明,展現著中國地理標誌城市、物產最光彩奪目的魅力,這些都將成為節目內容取之不盡的素材源泉。
  • 蘇美爾文明居然與中華文明有這麼多相似之處
    蘇美爾人文明簡介蘇美爾文明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文明,主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其開端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和我們的三皇五帝時期基本吻合,我們的夏朝大概是距今4100年前建立的)。在上古世界中,人類的活動大多是以部族為單位的,像蘇美爾文明這樣吸納了不同部族的文明還是相當少見的。蘇美爾人的文字與中國的甲骨文兩個文明的文字到底有多像呢?看下圖咱們再說。
  • 中華文明起源——人類文明的初祖——三皇之伏羲篇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講歷史《中華文明起源》。中華五千年文明,我們從三皇五帝開始講起,三皇是哪三皇呢?有兩派人說:第一派說:1.伏羲;2.神農;3.燧人氏,第二派說:1.伏羲;2.神農;3.女媧,我個人認為比較接受第二派的說法,因為事跡記載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