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嘉:尊重文明多樣性守護文化民族性

2021-01-13 人民網

原標題:尊重文明多樣性守護文化民族性

編者按

今年五四青年節在北京大學考察時,習近平主席曾和著名哲學家湯一介先生促膝長談,了解《儒藏》編纂情況;在教師節前夕看望北京師範大學師生時,他又強調,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些富含象徵意義的細節,展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重視。而習近平主席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的講話以及發給全球孔子學院全體師生的賀信,則深入闡釋了中國在繼承、復興民族文化上的態度與思路。這些系列講話及其精神,需要每個致力於民族復興的人深思、踐行。為此,本報將發表系列學習文章以促其弘揚。

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球孔子學院全體師生致信,祝賀全球孔子學院建立十周年暨首個全球「孔子學院日」的來臨。此前,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了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並發表了講話。這讓我們聯想到,他在教師節前夕看望北師大師生時對學習古代經典的評論,以及在五四青年節北京大學考察時與湯一介先生的促膝長談。

作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華文明是華夏子孫必須繼承、守護、光大的瑰寶;作為具有悠久歷史且從未間斷的獨特文化傳統,中國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世界文明多樣性、多元化的象徵。在歷史上,尤其是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曾發生過多次碰撞和交融。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華文明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鑑,更是成為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課題、世界文明演進的重要推力。正如習近平在談及民族文化時所強調的,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鑑,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講話深刻闡釋了文化繼承性與創新性的關係、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張力,發人深省。

公元前6世紀到3世紀,在世界上被稱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中國正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歷史時期。與當時希臘的「西方三聖」、印度的釋迦牟尼等偉大文明導師同時,中國也誕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諸子,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偉大傳統。在綿延不斷的2000多年歷史中,中國文化歷經百家爭鳴、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形成了獨特的義理與結構,創造了無數哲學、倫理學的偉大成果,其價值內涵與人文精神已經深深浸潤到民族文化心理中,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所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對和諧生態的啟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國際外交規則的啟示。以民為本、仁者愛人的思想是對公共治理的啟示。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對全球化下民族交往倫理的啟示……這些重要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也昭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發展的規律。

中國文化的發展,必須要把握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張力,在中國發展進程和世界發展進程的二元格局中,準確把握中國文化建設所處的歷史方位——既要在全球化時代樹立世界性視野,克服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大膽借鑑、引進、消化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又要堅持文化自信、培養文化自覺,呵護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既要破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防禦心理,又要防止簡單的拿來主義、粗劣模仿照搬的態度。既要以寬闊的胸懷面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在多種文化互鏡中博採眾長,又要深深根植於本民族文化,認識傳統、了解傳統、光大傳統,維護好我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一無二的文化身份。

綜觀習近平同志近期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系列活動和講話精神,深刻表明了在今天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要在世界文明的對話互鑑中,更好地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前提下,守護文化民族性。這是復興民族文化的宣言,也是與世界文化交流對話的邀約,值得所有致力於中華文化復興的人們謹記、深思、踐行。

相關焦點

  • 尊重文明多樣性 構建命運共同體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眾多文明在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亞洲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鑑、共生共榮,對於亞洲未來的經濟文化發展,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 陳元:實施「一帶一路」要尊重沿線國家的文明多樣性
    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各不相同,各國在利益需求和安全訴求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在談到這個問題時,陳元認為,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要著眼於尊重沿線國家的文化差異和文明多樣性,推動人文交流,增進互信,要與落實亞洲安全觀相結合,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謀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地球家園,你我共同守護!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地球家園,你我共同守護!我國作為世界上首先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六個國家之一,十分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02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由中國舉辦、在雲南昆明舉行。大會主題是「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欣賞多樣性與尊重創造性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誰都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取得成功,追求和創造知識的人,總會有一種跨越時空的相互關懷,特別是在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嚴峻時,文化與地緣就可能成為引力來源。真理只有在爭論和試驗中才會顯露,經過不同的解釋和理論檢驗才能成立,尋找證據並努力理解與解釋這個世界是我們的動力源泉。
  • 雲南:保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生態安全屏障
    作為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樣性寶庫,雲南在中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省在實踐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探索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共贏的路徑,為守護好生物多樣性寶庫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 雲會議|長周期政治論壇:國家化、民族性與區域治理
    不斷生產和再生產出來的意識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定的文化模式。其三是文明成果的積累。文明是人類進步的標誌。文明的重要特點是人類物質和精神生產成果的積累,從而使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提升。多民族性中國的地域遼闊,地域差異性大,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不平衡。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多個民族,並表現出不同的民族特性。
  •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2020-05-22 15:30:00來源:央廣網
  • 【專家談】超越「文明衝突」: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共存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非常豐富,包含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維度。在文化層面,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一極具特色的文明觀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背後的理念支撐。
  • 植物多樣性保護:尊重每一種生命
    每一種生命都值得尊重。從2008年發布實施首個國家級植物保護戰略至今,中國在保護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成就與挑戰並存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植物保護工作,積極響應《全球植物保護戰略》(GSPC),並制定和發布了《中國植物保護戰略》(2011-2020)。
  • 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圖片暨生態環境漫畫展在昆開幕
    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圖片暨生態環境漫畫展在昆開幕(供圖)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圖片暨生態環境漫畫展在昆開幕(供圖)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圖片暨生態環境漫畫展現場(供圖)11月17日上午,由省生態環境廳主辦的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圖片暨生態環境漫畫展在昆明市博物館拉開帷幕,向市民全面展示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樣性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本次研討會是我校東方文化大講壇的第四次大型學術活動,也是我校在學術交流、硬體設施方面的一次裡程碑式的盛會。  5月7日下午,「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正成國際報告廳舉行。甄忠義校長在會上致歡迎辭,向齊聚河北美術學院的八十餘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
  • 尊重不同文化的共性與差異
    巴勃羅·畢卡索(西班牙) 帶鳥的步兵  146×114cm 布面油彩 1971年  如果要找出一種能夠超越種族、宗教和文字的壁壘,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強彼此理解與互信的文化形式,恐怕非美術莫屬。
  •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吳瑤 【摘要】法國語言政策一直強調國家幹預,面對強勢語言英語和英美文化的衝擊,法國採取了各種措施來維護法語的純潔性。
  • 攜手守護全人類共同價值(和音)
    目標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讓我們團結起來,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習近平主席著眼各國人民共同尊嚴與福祉、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倡導各方守護全人類共同價值,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深厚的人民情懷與道義擔當。
  • 霍山諸佛庵鎮:守護綠水青山 共建「環境+」的三個維度
    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環境+全民」,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環境的規劃設計,應是普適的,不單要考慮到大多數人的需求,還應注意其他少數群體的訴求。「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是今年我國六五環境日的主題。這意味著,守護綠色家園,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更需要每個人做出自己的努力。
  • 用漫畫創作守護生物多樣性 觸漫「Z世代」暖心助力公益
    本文轉自【中信網】;生物多樣性是支持地球生命和人類發展的基礎。在5月22日到6月11日期間,觸漫聯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在觸漫站內發起以「地球應援團」為主題的UGC公益創作活動,動員青少年以實際行動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
  • 趙壯道:集體主義價值觀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趙壯道: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洛陽理工學院公共文化研究中心趙壯道在論述集體主義文化基因與中國的文化安全時認為,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和諧文化,和諧文化的價值內核是一種群體主義或整體主義文化,而群體主義或整體主義價值觀正是集體主義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歷史表現形態,中國的集體主義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群體主義的積極內涵進行了吸收和借鑑,如愛國主義、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觀念。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1月 【摘要】中華民族的歷史文物是文明發展的軌跡,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記憶,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博探索節目,在傳承中國文明、文化認同以及傳承創新方面作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 零和博弈:文化的大一統與多樣性
    近些年,復興地方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到處都是大談特談文化多樣性的優點和存在的必要性,每每一種地方文化地沒落與消失都會被拷問到沉默和反思,仿佛於無形中的你我皆做了惡人一樣。 我也曾為此惋惜,因為在我心裡是希望把它們摹刻在歷史裡,讓喜歡的人有復原的餘地。
  • 你必須學會尊重別人尊重不同意見欣賞事物的多樣性
    來自蕭山的新生陳同學說,「學長說,開學典禮是港大的傳統文化活動,也是港大國際化辦學理念的體現,現在能親身感受,很激動。」  還有幾位內地同學說,「能聽到這麼大篇幅的英文內容,很新鮮,很過癮,基本都能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