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眾多文明在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亞洲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鑑、共生共榮,對於亞洲未來的經濟文化發展,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北京街角的一處景觀花壇。燕翔攝/光明圖片
5月19日,由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理事會主辦,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大學承辦的「文明多樣性與亞洲未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之分支論壇「維護亞洲文明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100餘名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共同探討亞洲多元文明與亞洲命運共同體等課題。
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理事會主席許嘉璐指出,亞洲的未來將是一個和平友好的偉大區域,一切強權霸道的力量在這裡將無所施其技,更沒有其立足之地。率先把亞洲構建成一個區域性的命運共同體,將是歷史的要求,是亞洲各國人民的願望,也是對全人類的重要貢獻。
北京西三環紫竹橋附近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景觀花壇。樊甲山攝/光明圖片
「和而不同、與人為善,這是儒家的文明觀和文明態度,是歷史上中華文明和亞洲文明得以充分交流的兩個支撐點,在今天也應該成為我們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所遵循的原則。」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認為,儒家文明有一個基本立場,就是堅持道德價值是文明最基礎的軟實力,如今仍然值得我們加以吸取、加以發揚。
發源於山東的儒家文明成為多位專家學者尋找解決方案的重要參考。「孔子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認為這樣的觀點在當今的文明對話和交流中同樣適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特聘教師、德國學者大衛·巴拓識表示,亞洲人民在歷史上就是聯繫在一起的,不同的文明之間曾經互相學習、共同繁榮。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黨組書記、會長吳海龍認為,今天的亞洲,文明多樣性的特點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40多億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千餘個民族和上百種語言,共同組成多姿多彩的亞洲大家庭。亞洲的未來應該由亞洲人民自己決定,要在充分考慮亞洲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用亞洲的方式為亞洲人民促和平、謀發展。
「生態環境的保護、人才的培養教育等問題,都是未來需要我們共同去解決的。」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人類學終身教授金光億指出,本次研討會討論亞洲文明的多樣性,尋找其溝通和融合方案,及時且恰當。
原外經貿部副部長、博鰲論壇原秘書長、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席龍永圖表示:「經過幾十年的交流、合作,我們從萬隆會議到現在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亞洲各國已經找到了合作的亞洲方式,這就是相互尊重、協商一致。通過文明對話,相信一定會大大促進亞洲的經濟發展和合作共贏,從而為亞洲和世界各種文明的交流互鑑作出我們的貢獻。」
據悉,從2010年起,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五屆,在數次高端對話和學術研討中通過了多項宣言與共識,對於促進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力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22日 12版)
[ 責編:曾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