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明多樣性 構建命運共同體

2021-01-13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眾多文明在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亞洲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鑑、共生共榮,對於亞洲未來的經濟文化發展,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北京街角的一處景觀花壇。燕翔攝/光明圖片

  5月19日,由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理事會主辦,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大學承辦的「文明多樣性與亞洲未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之分支論壇「維護亞洲文明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100餘名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共同探討亞洲多元文明與亞洲命運共同體等課題。

  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理事會主席許嘉璐指出,亞洲的未來將是一個和平友好的偉大區域,一切強權霸道的力量在這裡將無所施其技,更沒有其立足之地。率先把亞洲構建成一個區域性的命運共同體,將是歷史的要求,是亞洲各國人民的願望,也是對全人類的重要貢獻。

北京西三環紫竹橋附近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景觀花壇。樊甲山攝/光明圖片

  「和而不同、與人為善,這是儒家的文明觀和文明態度,是歷史上中華文明和亞洲文明得以充分交流的兩個支撐點,在今天也應該成為我們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所遵循的原則。」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認為,儒家文明有一個基本立場,就是堅持道德價值是文明最基礎的軟實力,如今仍然值得我們加以吸取、加以發揚。

  發源於山東的儒家文明成為多位專家學者尋找解決方案的重要參考。「孔子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認為這樣的觀點在當今的文明對話和交流中同樣適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特聘教師、德國學者大衛·巴拓識表示,亞洲人民在歷史上就是聯繫在一起的,不同的文明之間曾經互相學習、共同繁榮。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黨組書記、會長吳海龍認為,今天的亞洲,文明多樣性的特點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40多億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千餘個民族和上百種語言,共同組成多姿多彩的亞洲大家庭。亞洲的未來應該由亞洲人民自己決定,要在充分考慮亞洲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用亞洲的方式為亞洲人民促和平、謀發展。

  「生態環境的保護、人才的培養教育等問題,都是未來需要我們共同去解決的。」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人類學終身教授金光億指出,本次研討會討論亞洲文明的多樣性,尋找其溝通和融合方案,及時且恰當。

  原外經貿部副部長、博鰲論壇原秘書長、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席龍永圖表示:「經過幾十年的交流、合作,我們從萬隆會議到現在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亞洲各國已經找到了合作的亞洲方式,這就是相互尊重、協商一致。通過文明對話,相信一定會大大促進亞洲的經濟發展和合作共贏,從而為亞洲和世界各種文明的交流互鑑作出我們的貢獻。」

  據悉,從2010年起,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五屆,在數次高端對話和學術研討中通過了多項宣言與共識,對於促進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力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22日 12版)

[ 責編:曾震宇 ]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和合」理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富有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與中國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民族性格,是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基礎與價值支撐。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需要依靠「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識  從本質上說,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一種平等自主、相互尊重的良性關係。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胡雪峰喇嘛: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雍和宮住持胡雪峰喇嘛出席論壇並做了題為《尊重包容,和諧共生——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主題發言,鳳凰網佛教摘錄胡雪峰喇嘛發言如下:二、以促進多元融合的文化自信,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依據佛教緣起理論來看,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多元統一的整體,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不同文化特質,皆是人類文明與法界智慧的清淨顯現,都應得到相同的尊重。由於地緣關係,每個國家、每個社會族群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風俗,緣起共生是不同文明得以和諧互存、平等交流的理論共識。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向國際社會響亮回答了「中國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這一重大問題,闡明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展示了中國同世界一起共享繁榮的博大胸懷。   強調多樣性和共同性的辯證統一,回答了不同國家共同發展的歷史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各方應該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
  • 汪信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三卷反覆強調和闡述的一個重要外交和全球治理理念,它是為了應對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維護和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而提出的中國方案。同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這一世紀之問,倡導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籲國際社會從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9月的第70屆聯合國大會講話中,強調各國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應著重把握五個方面: 一、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且進一步明確了總目標的具體內涵。
  • 海洋命運共同體引領新型海洋觀
    在海洋生態環境、多樣性保護、糧食安全和海上科技合作等諸多領域,積極參與國際海洋治理。主動參與並引導南北極事務和相關合作,提出中國方案、奉獻中國智慧。在一系列的海洋國際合作中,中國一以貫之地秉承著構建和平安寧的海洋秩序、堅持合作與和平的海洋觀,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海洋領域落到實處,並不斷調整和完善國際海洋秩序,全力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發展與建設。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防控疫情過程中所採取的這些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及其所取得的舉世公認的成效,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示了中國攜手各國聯防聯控、對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盡責擔當的大國形象,極大地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為詮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理念共識是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乃共同理念所依。凝聚理念共識是支撐和引領國際合作的基本前提。
  •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努力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所收習近平同志的85篇重要講話、文章,深刻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現路徑等重大問題。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收入的習近平同志許多演講,都是在用不同方式回應這個問題。正是在不斷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並不斷深化了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這一重要對外工作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用合作共贏的新思路代替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你輸我贏的舊思路,把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世界格局、「一帶一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下)
    可以說,與地球村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相比較,大家庭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更為牢固的基礎、堅實的『身體』和持久的生命力,共同體內的成員逐步形成充分的共同價值,並在此基礎上願意承擔共同的責任。」  尊重世界各國家、各民族的不同文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謝迪斌教授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西方世界文明觀的重構。
  • 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一個什麼「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了憲法。那麼,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一個什麼「體」?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哪些具體實踐?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明交流互鑑
    數字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應以多樣、平等、開放和包容為原則,通過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努力提升連結性、對話性、共享性和智能性,同時注重安全性,從而實現文明對話與文明互鑑。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 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使命、責任和擔當
    原標題: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使命、責任和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是具有全球視野、人類情懷的大格局,是普惠世界、造福眾生的大智慧,在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確立了人類文明走向的新航標。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在當今世界聯繫日益緊密、文化格局日益關聯的條件下,和平與發展、合作與共贏日益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
  • 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擔當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站上新的歷史方位,中國正以面向未來的戰略抉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獨特智慧和方案。 中華民族是人類最早進入文明階段的文明體之一,並且至今沒有中斷過自身文明的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
  • 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承人類社會發展優秀成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提出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人類共同面臨人與自然衝突而造成的生態危機,人與社會衝突造成的人道危機,人與人衝突形成的道德危機,人的心靈衝突帶來的精神危機,文明之間衝突產生的價值危機。此五大衝突與危機,把人類命運緊密聯在一起,一國一地區均無法單獨應對化解,唯有竭誠合作才能改善。衝突與危機是靈感的源泉,人類厄運提供了共同體生活的契機。
  • 「學習新語」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尊敬的聯合國大會主席湯姆森先生,尊敬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先生,尊敬的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總幹事穆勒先生,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很高興在新年伊始就來到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同大家一起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命題。
  • 細數習近平2015外交成績單 五大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資料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李正穹 實習記者 解軼鵬)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外交場合多次提及並解讀命運共同體理念,使得命運共同體成為習近平在外交工作中的高頻詞。  2015年9月,習近平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並首次對如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解讀,提出了五個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