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百年浸潤城市多元氣質 中國傳統文化是根

2020-11-24 央視網

香港:百年浸潤城市多元氣質 中國傳統文化是根

原標題:

  新華社記者李豫川

  1841年,香港開埠,西方人大量湧入,漸成華洋共處之勢。歷經150多年時間的打磨,中西文化在此水乳交融,形成了香港獨特而迷人的多元氣質。這種「既中且西」的多元文化體現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也浸透到了每一個普通香港人的生活中。

  祥香茶餐廳老闆周錫豐,一位喜歡用淺黃色老式便籤紙紀錄客人點單的老先生。他的餐廳創建於1967年,享有「西環三寶」之一的盛譽,擁躉無數。

  白瓷磚牆面,小方格地板,樣式簡單的木桌木椅,食客或看報或聊天。

  周錫豐對記者說,香港人好飲茶又受英國文化影響,將西式奶茶改良,變成更濃、更滑、更有茶味的港式奶茶。為了食客能獲得美妙的口感,周先生幾十年如一日清晨開工,手工混合三種茶葉,「須攪拌一個多小時,還好,上世紀90年代有了機器。」

  做了40多年的雞尾包和蛋撻是鎮店之寶。蓮蓉餡的雞尾包軟綿綿的,透著絲絲甜,金黃圓潤的蛋撻看上去Q彈可人,入口滑嫩,雞蛋味濃。嘬口奶茶,嚼著蛋撻,聊聊天,周錫豐說,這就是香港人的市井文化。

  魏巍是香港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成立於1979年的香港芭蕾舞團同這座城市一樣,中西合璧。全團45名演員,70%是中國人,30%是外國人。魏巍還記得自己頭天進團,一下子被眾多黃頭髮、藍眼睛的舞者包圍,很興奮。「外籍舞者的線條和氣質很驚豔。」

  《睡美人》《羅密歐與朱麗葉》《胡桃夾子》,魏巍詮釋了一個又一個經典角色,中國舞者紮實的基本功和細膩的技術在展現這一西方藝術上獨具優勢。2016年,香港芭蕾舞團共演出80多場,新舞劇《唐吉柯德》將於年底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

  「文化中心6月份就有60多場來自內地、香港及外國的演出,有粵劇、音樂劇、雜技、戲劇等。」魏巍感言,香港的文化太豐富了。

  英國人密福特在1865年給友人的信中就已寫道:香港是世界上最像大雜燴的地方之一。街上有中國人、印度人、歐洲人以及各種混血兒,語言是和粵語「雜交」的英語。

  在這裡,不同宗教相互包容。跑馬地馬場周邊就坐落著印度教寺廟、錫克廟和天主教教堂,三者相隔不遠,步行只需十多分鐘。始建於1901年的錫克廟是香港最早的錫克教廟宇,它見證了錫克教徒自19世紀來到香港後數代人的生存與發展;兩層樓的印度教寺廟幾乎是香港所有印度教徒最主要的宗教和社交場所;而與這間印度教寺廟遙相對望的則是聖瑪加利大堂——一座有90多年歷史,具古典復興主義風格的教堂。

  在這裡,中西習俗並行不悖。英式「賽馬文化」和「俱樂部文化」繼續影響香港人的生活,但同時,他們又將中國傳統節日過得有滋有味。農曆春節,全家出動到黃大仙膜拜求籤,爭搶頭柱香,或到車公廟祈福,轉一轉風車祈求好運;每逢端午,大澳會舉行逾百年歷史的「遊湧儀式」,鄉民們劃著一條龍舟,後面拖著載有神像的小艇沿途焚燒寶燭,其他居民朝龍舟拜祭祈求平安;源於19世紀的大坑舞火龍在中秋吸引無數人前往觀賞,陣陣鑼鼓聲中,一條條火龍在鬧市的街道上穿梭,火光閃爍。

  「中西融合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自小就習慣混合了。」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趙雨樂認為,香港人聰明地調和了多種文化。

  趙雨樂說,地道的港人會把香港分為港島、九龍和新界。歷史上,英國人幾乎都住港島,所以那裡的氛圍更「西式」,而新界是宋朝五大氏族後代在香港的定居地,至今仍保留著祠堂、寺廟。

  香港是世界上少有的能讓東西方價值共存百年以上的城市。但趙雨樂更認定,中國傳統文化對香港的影響是內在的、是根本的。

  晚清翰林朱汝珍、賴際熙、陳伯陶等於上世紀初南下香港,他們重塑了香港的歷史文化,開啟了國學在香港的傳承;上世紀30年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在香港大學任教兩年,他也是在香港教唐史的第一人;歷史大家錢穆於上世紀50年代創辦了新亞書院,這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為香港培育了幾代國學人才。

  香港回歸祖國20年來,內地和香港的高校互動頻繁,兩地學者聯繫緊密,作為歷史學者的趙雨樂說自己收穫很大,「在內地看到考古實物很重要,我們現在研究香港是把它放入到整個珠三角來看。」

  「生下來就是黑頭髮、黑眼睛,生下來就是中國心,這是改變不了的。」他說。

相關焦點

  •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多元共生是顯著特點
    多元共生: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   就中國文化的發生來說,有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不同的兩源;就學術思想而言,也具有多元互補的特點,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動互補是其顯例。傳統中國還有發達的民間社會,主要以家庭和家族為中心,構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會依託物。   現代化的多元模式,主要是文化的民族內涵和現代性之間的張力問題。
  • 市政廳|香港:讓異質文化融入開放社會
    數量龐大的外來人口,將香港塑造成了集金融、服務、航運功能於一身的國際大都市,也給香港的城市治理帶來了許多文化衝突挑戰。而在當下的香港高校中,校方和學生也正在為「解決與外來文化的交融碰撞」的問題進行一系列嘗試。 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與所有成熟的高校相仿,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Student Union,簡稱SU)在學校成立後的一兩年內,就由學生自發興辦起來。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雕梁畫棟,堆金彩畫,稀世珍寶,匠人工藝……紫禁城見證六百年歲月流轉,故宮博物院沉澱九十五載寒來暑往,故宮文化凝聚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美。 南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眺大嶼,南望港島,上寬下窄,中西合璧……西九龍文化區緊鄰維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2年預計啟幕,將故宮文化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 香港豪宅51億元出售 中國十大超級豪宅盤點
    這座有近百年歷史的山頂豪宅,成為歷來最貴的私人屋地(住宅連地皮)成交。何東花園是香港著名商人何東所興建,約有90年歷史。由華人建築大師張永和以及海內外多位國際建築設計大師聯袂執筆,結合地脈價值、人文底蘊,回歸中國人千百年的院居生活情結,打造的中國大院式別墅。靜街深巷、古樹高牆、門庭赫奕,傳統院落建築文化復興在「運河岸上的院子」的設計中,將「院」的圍合概念加以純粹表現,同時規劃350~1500㎡超大私家庭院,涵養北京大境生活。萬科西山別墅,承蒙中國顯赫家族厚愛。
  • 用傳統文化浸潤學生成長之路
    本報記者 呂海波 通訊員 劉莎莎 黃晶 趙亞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近日,石家莊市多所學校相繼開展了傳統文化相關活動,讓孩子們能夠真正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領悟「傳統之美」。槐北路小學共建單位河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藥學院走進學校,通過中醫藥知識宣講、製作中藥標本、五禽戲教學等活動,為小學生們普及中醫藥知識,展示傳統中醫藥魅力。「詩書畫大講堂進校園」活動走進了翟營大街小學。
  • 實踐、展演與城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內容提要:城市作為一個文化空間,不僅僅在社會維度上具有不可複製的豐富性,同時在文化/民俗資源和觀念相遇的意義上也具有其獨特之處。城市內部複雜的文化空間結構及多元的城市文化內容持續地激發文化藝術的活力,為城市文化的「大傳統」「小傳統」提供了更多的創意和可能性。
  • 中國是一個低調發展的城市,人均收入高於香港,但卻面積不大
    之前,我國的發展很快,很多城市建設,人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但是我們也知道香港有一個非常富有的城市,人均收入在中國也是第一位的,但是香港在我國是一個發達的安靜,人均收入比也高於香港,而且面積也很廣小,但你知道城市是誰嗎?
  • 踐行四十年的「中國文藝復興」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李遇春將中國文學傳統從「對象」轉化為「方法」,源於深刻的問題意識。作為研究「對象」,中國文學傳統只是靜態的對象化存在,作為「方法」的中國文學傳統,則是審視既定話語模式的一個重要支點,可以藉此將流行的文學史觀和批評話語重新問題化,進而在古今通變與中西融合的視野中豐富我們對百年中國文學的整體認識。
  • 中國城市十大標誌建築排名
    排名以建築美學,影響力,知名度,城市代表性,規模,作用等為標準,  1、故宮——北京,這類排名很難將首都排除在外,即使遜如華盛頓,也有不少好建築,故宮作為世界最大的古典宮殿建築群,以其傳統的明清風格享譽海內外,最最標準的北京標誌,即使日後北京如同紐約,也不能改變故宮的地位,幾乎可以算是中國的代表建築。
  • 從建築藝術中看見淄博的城市理想
    >  而提到淄博,首先浮現在腦海的便是「鼎力春秋、稱霸戰國,齊國文明啟蒙於此,百家爭鳴鼎盛於此」的悠長歷史畫卷,這是淄博由齊文化浸潤著的歷史名城形象,那對於承載了3100年盛世齊風的淄博而言,它的城市客廳應該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 蕭山區賀知章學校:讓小伢兒在傳統文化浸潤中成長
    蕭山區賀知章學校:讓小伢兒在傳統文化浸潤中成長 2020-11-26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全球五大洲同拜祖,讓中華文化唱響世界
    香港:3月24日, 庚子年香港恭拜軒轅黃帝大典在香港荃灣如心海景會議中心舉行。臺灣:3月26日,臺灣舉辦庚子年恭拜軒轅黃帝大典。法國國會議員、法中友好小組主席陳文雄說,法國華裔不能忘記中國文化的根。保留中國文化的根,講中文,說漢語,對青年華裔的發展,包括對西方國家的發展都很重要。
  •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發稿時間:2018-06-04 14:02:00 來源: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4日電(記者 李川 通訊員 宋洪慶 劉豔春)為貫徹落實中央對港工作方針,更好地推動貴州大學與香港高校教師、青年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 旅居香港22年:一位澳大利亞人的中國情緣
    這就是香港給他的第一印象,「我馬上意識到香港能給我提供無限的可能性,能開啟自己的事業、結識更多的朋友、了解多元文化。如此的多樣性和機遇在澳大利亞並不常見。」1999年初,他正式開始了在香港的旅居生活。那時,香港回歸剛剛過去一年多,仍有人對「東方之珠」的未來發展心存疑慮。然而,宋啟鋒卻沒有絲毫擔心。
  • 尖沙咀地鐵站、叮叮車、雪糕車、搶包山……「城市印象·香港...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王海榮11月26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深圳聯絡處舉辦的「城市印象·香港」攝影圖片展在深圳開幕,約100張圖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香港這座國際都會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記者在位於深圳福田區卓悅中心的展覽現場看到,圖片展分為國際都會、自然風光、文化熔爐、歡樂節慶和保育傳承五個主題,展示香港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多元的文化和民俗元素,吸引了眾多市民進場參觀,共同細味「東方之珠」的迷人魅力。
  • 香港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相當於內地一線城市合理嗎,你認為呢?
    說到香港,你有什麼印象?是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歷史悠久的百年老街店,還是著名的購物天堂?事實上,香港作為中國一個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高層建築多,人口密度高,香港因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而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世界上最富有、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但香港整體的GDP並不能與內地很多城市相比,但人均GDP卻極高,香港有錢的人很多,當然有錢的人很有錢,香港深水埗也有特別辛苦的人。
  • 文化賦能促進聚變效應
    文化為魂 為企業發展注入創新活力  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也是不少麗水企業賴以生存的內涵、品質、特色標誌。  對不少麗水人而言,魚躍釀造食品有限公司不僅是知名本地企業,其產品也是心中抹不去的鄉愁記憶。而這份情感的背後,是悠久的釀造文化為這家百年老字號賦能注魂的漸進過程。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離不開本民族的根文化,因此,在試圖解答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何能根植於中國時,本文謹以中華傳統文化根源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馬克思理論核心的物質本元、辯證法以及三大規律入手,解析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望其能夠成為解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參考元素之一。
  • 中國唯一能吹到大西洋海風的城市,你知道是哪座城市嗎?
    新疆伊寧,這座在新疆唯一能吹到海洋季風的城市,她位於溫潤的伊犁河谷地帶,在歐亞大陸腹地以她詩意的眸子為大美新疆、大美伊犁平添了一份動人的嫵媚。伊犁波浪起伏的草原風光,顛覆了我對草原一望無際的傳統概念,在伊犁常常是車行畫廊、人入畫境,於是有了一個美麗承載不了你對伊犁的驚嘆,一部相機記錄不了伊犁精彩的由衷感嘆。
  • 香港,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夜景排世界前三!
    香港,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夜景排世界前三!在香港,一個扮演兩個角色的不可思議的城市,是最世俗最不一樣的,在商業電影的製作工廠的同時,也有人在玄學中扮演了「東邪西毒」。回頭看九龍,霞光很薄,燈光漸漸遠去,回來的小船靜靜地躺在碼頭上,鐘樓還是一個影,彼岸線閃閃發光的香港島美得讓人目不轉睛,銅鑼洗滌中心仿佛是一座明亮的海灣,中西區錯綜複雜的大建築物的燈光明亮地閃耀著,中環中心的燈光穿透雲層,藏在黑壓壓的太平山上的點點星星就是這個燈塔的海的盡頭,在船上,兩個美麗的明星在海上表演,水、燈、船、人都演奏中國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