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聽到有人議論《論語》,說出來的話嚇了我一跳。我沒有想到,現在居然有好些人認為,讀《論語》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研究這部國學經典,除了咬文嚼字,裝點門面之外,無任何作用。甚至有人認為,《論語》就是皇帝的新衣,是偽君子用來附庸風雅的道具。
我不知道持這樣看法的人是否看了《論語》?看了幾遍?看懂了沒有?看懂了每一個章句,還是僅僅看懂了一部分?如果敢於肯定的回答,再放狂言不遲。無知者無畏,此言果然不虛。
《論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書目「四書五經」中的重要篇目,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基本都集中在這本著作中。幾千年來,中國人的道德情操,行為規範,價值取向都能夠從此書中尋找到源頭。這裡有我們歷史文化和人文情懷的「根」,一個現代的中國人,想找到自己的根,怎麼可以不懂《論語》呢?
那麼,現在的國人中為什麼會出現對於這部國學經典完全否定的看法呢?我認為這和近現代中國歷史文化的遭遇有關。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世界的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帶逐漸由東方轉移到了西方。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入侵讓中國積貧積弱,災難深重,完全動搖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新文化運動中,主張「全盤西化」和「拿來主義」的人,從根本上否定了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拜倒在西方文化的強權面前,拋棄了祖宗的傳承,把西方的一切當成了金科玉律。到了改革開放以後的80年代,這種思潮越發泛濫,有人竟然開始把自己的民族說成是「劣等民族」,變成了可恥的逆向種族主義者。至今,這樣的論調還有一定的市場呢。
可是,歷史的演進並不能以某個短暫的階段性現象做出終結性結論。隨著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推進,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與此相適應的文化復興必將到來,中國人正在找回久違的文化自信。這些年越來越火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經典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現代人不但必須讀《論語》,而且要趕緊讀,仔細讀,反覆讀。到了今天,一個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國人,如果對這本經典一無所知,知識結構必然是有缺陷的,心智不可能是完善的,更不會有陽剛的,堅定的文化自信。
與前面那些認為讀《論語》無用的人相反,我反倒覺得,不讀《論語》的人才容易成為淺薄之輩。你從頭到尾好好看看這本書裡的每一段話,裡面包含著的人倫道德,格調情操,為人處世的準則,入世拜相的原則,如何修身,如何養心等等,無邊無際,無窮無盡,中國人的高級智慧,全都集中在裡面。就好像一座金山,到處都是寶,關鍵是你是否識得而已。如果你的觀念裡,完全不把它放在眼裡,先入為主的輕視它,當然什麼也看不到了。
現在的知識界,有一種80年代那一波文化自虐帶來的後遺症。好多有著「專家」「學者」頭銜的人,從來就沒有完整的,認真的讀過《論語》,沒有受到國學文化的薰陶。缺乏國學基礎最容易給自己找到的理由,就是說讀那些東西沒用。這些話,如今連好多平民都不信了。許多家長甚至自己單獨給孩子「開小灶」,讓孩子從早期教育就熟悉 《論語》,打下堅實的國學基礎。不但中國人如此,世界上學習漢語的老外們,都是把這本書當成必修書的。所以,我願意在這裡呼籲,大家一起讀論語吧!從現在就開始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