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好龍的成語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千百年來,葉公一直是人們恥笑的對象,大家也習慣性拿他來諷刺那些只喜歡做表面工作,卻不注重實際的人。因為故事涉及神話色彩,一般人都認為葉公這個人物是虛構的,在歷史當中並不存在。但事實上,歷史上不但確有葉公這個人,他還是全球葉姓華人的始祖,至於葉公好龍一說,則完全是屬於瞎扯蛋,下面我就來跟大家說說歷史上真實的葉公。
一、出生顯赫,卻為國為民殫精竭慮
葉公本不姓葉,他的原名叫沈諸梁,字子高,乃是正宗的楚國王室,生活於春秋末期,他的曾祖父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一鳴驚人」楚莊王,他的父親也是楚國一位戰功卓絕的大將軍。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葉公,並沒有像大多數貴族子弟一樣,駕鷹牽犬,惹是生非。他打小就是個三好學生,一心求學,年僅24歲,就被封到葉邑(今河南葉縣)為尹,這可不是一般恩蔭而來的閒職,而是實打實主政一方的最高長官。
我們知道,我國古代的「姓」跟「氏」是分開的,「氏」是「姓」的進一步細分,很多都是按照封地而來,因此沈諸梁到達葉邑之後,便被人稱為葉公,其後裔自此開始以「葉」為氏。
據史料記載,葉公在葉邑主政期間,雖然只有24歲,但他勵精圖治,興水利、勸農桑,政績斐然。由於古時葉邑水患嚴重,葉公在位期間主持制定了東西二坡水利工程設計:西陂攔洪,東陂蓄水,開創了我國古代小流域治理的先河,使當地再也沒有旱澇之災,數十萬畝農田得以灌溉。
《左傳》中關於葉公有這麼一段記載:「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 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進。」,這裡說的是葉公率兵去平叛時,一個百姓和他的對話,大概是說您(葉公)為什麼不戴上頭盔,我們都當您是親生父母,萬一叛軍的箭傷到了您,我們百姓不是沒有希望了。
葉邑百姓對於葉公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二、如日中天,卻不貪戀權勢主動歸隱
葉公不但文治了得,武功也同樣出色。公元前479年,楚國發生著名的白公勝之亂。這是楚惠王在位期間,由王室內部成員熊勝(史稱白公)發動的一場政治動亂,白公一度稱王。國家危難之際,葉公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立即率方城之外的邊防兵趕往楚都平叛,原本被白公召去參與叛亂的將領,見葉公的軍隊人強馬壯,軍紀嚴明,紛紛陣前倒戈,隨軍一起殺入城中,叛亂平息,白公自縊身亡。
因為平叛有功,加上民間聲望顯赫,葉公被楚惠王封為令尹與司馬,身兼軍政大權於一身,這在楚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但是,葉公對於這些,並沒有過多的眷戀。
公元前475年,是中國歷史上春秋與戰國分界的年份,此時葉公深感自己年歲已大,如果繼續掌握楚國軍政大權,並不利於年輕一代的培養。於是,為了楚國更加長遠的發展,他毅然把令尹一職讓給了公孫寧,把司馬一職讓給了公孫寬,然後,他回到葉地,安度晚年。
縱觀整個古代, 葉公的這種主動讓權的做法,也是極為少見的。其後裔為紀念祖上之德與祖居之地,部分改沈為葉,是為葉姓之一源。
三、關於葉公好龍的來龍去脈
按理說,葉公如此一代名臣,即使不被後世捧為先賢至聖,也不至於就跟表裡不一、不務實際沾上干係。那麼,葉公好龍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說起來,還是跟他在葉邑興修水利有關。
前文說過,葉公在葉邑主持修建水利工程,因為當時條件簡陋,能用作繪製工程圖案的只有竹木簡一種載體,為了繪製查閱方便,葉公便把設計圖畫到了自己家牆上。在這份設計圖上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每一處出水口,葉公都畫上了一條龍。我們知道,在古代傳說中,龍王正是主管水利的,葉公此舉,也是希望當地能夠風調雨順。
然而正是這一份水利圖,卻被前來拜訪的賓客產生誤解,更有心胸狹隘之人當場毫不客氣地說:」人言葉公好龍,我看葉公並非真的好龍。「葉公問:」此話怎講?「客人回答說:「風從虎,雲從龍,圖中之龍不畫雲,故而得知。」葉公笑道:「我只想引龍出水,不求騰雲駕霧。」客問其故:「何謂引龍出水?「葉公說:」鑿渠引龍,龍就出水了。「客又問:」群龍真可以引出水嗎?「葉公說:」少引則宜,多引則懼。「客又問原委,葉公說:」引藝龍需工千額,需糧萬斛,故不可不慎。「
葉公所好之「龍「,是水利之龍,所怕之」龍「是怕引水工程過於加重百姓負擔。然而事情越傳越玄乎,到了西漢時期,大文豪劉向在編撰《新序·雜事》時,直接就寫下「葉公見龍而走」的段子,從此葉公的形象被一黑到底。
值得一提的是,劉向祖父的祖父(楚元王)就被封在葉公曾活動的楚地,而劉向本人曾在楚地因為鬥宦官而被貶為庶人,劉向寫下「葉公好龍」這麼一個故事動機耐人尋味。
四、你所不知道的葉公對後世的一些影響
我們現在常說的「水龍頭」一詞,最早的出處,正是指葉公水利圖裡出水口畫的那些龍。
寫下《少年中國說》的梁啓超,又號冰室主人,其中「冰室」二字,來源於《莊子·人世間》,其所記載的,正是葉公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原文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說的是即將出使齊國的葉公,擔憂自己不能很好的完成使命而產生焦慮。
葉公曾經與孔子有過一番討論,說的是父親犯了罪,兒子知道後,該不該去告發。兩千多年後,我國學術界針對這次談話涉及的「親親相隱」問題又展開了一次大討論,而這次討論對後來我國法律的修訂,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左傳》《莊子》《新序》《葉縣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