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一天,路遇一彪形大漢,大漢問孔子:聽說你很博學,我問你個問題,你說一年有幾季?孔子回答有三季,大漢滿意而走。弟子問孔子,一年明明四季,先生您怎麼說三季啊?孔子說:你們不知道,此人乃是屎殼郎成精所變,一到冬天就鑽進糞堆,一生只見春夏秋三季,他怎麼知道一年有四季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跟那些吃屎的貨一般見識!
「三季人」的故事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示:
啟示一、溝通要看對象
無論說什麼,先要看清對象。對象錯了,講得再多也沒有用。莊子說:「夏蟲不可以語冰」,孔子說:「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道不同不相為謀」,講的都是這個道理。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學會識人,最好能向孔子那樣,一眼就能判斷出對方的境界水平,這樣講話才有針對性,才不會浪費精力和感情。
啟示二、要站在對方角度理解人、尊重人、寬容人
要承認「三季人」的存在,不用理想化的態度看待社會人生。自然界有高山也有土丘,有大海也有小溪,人也是如此,有愚智之分、高下之別,這才是社會的常態。不要以一己之心強加於人,也不要輕視任何人的存在。要學會換位思考,努力試著去理解人、尊重人、寬容人,與一切眾生平等相處。
啟示三、知識與道理的對錯都是相對的
我們都只是從自己的立場和角度看到了我們認為對的東西。因此,不管學問多高,經歷多豐富,都要抱著謙虛好學的態度處世,不可偏執一己之見,更不能試圖用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去匡正別人,證明自己的權威。要知道,境界修養無止境,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個「三季人」。
啟示四、不要跟那些吃屎的貨一般見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跟那些吃屎的貨一般見識,和一個不在一個頻道的人辯論,非常難溝通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時候就是「格局」的差別。八字成格,見多識廣。八字破格,孤陋寡聞。很多人覺得快餐是生活,品茶是裝逼,小蘋果是生活,貝多芬是裝逼。廣場舞是生活,芭蕾舞是裝逼。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皆是格局決定。正如星爺一句經典臺詞:「以你的智商,我很難跟你解釋。」
啟示五、不要把人、事絕對化、符號化
還有,孔二這個故事,也從側面告訴我們,國人長期無辯論之傳統,獨尊儒家,子曰的的標準化,導致國人邏輯思維能力訓練欠缺,所以往往爭論止於謾罵。國人對話、妥協精神的缺失,很容易把人、事絕對化、符號化,也就形成了一種一時錯時時錯永遠錯的局面。所以我們以偏概全,我們為尊者隱,我們缺少了迴旋的餘地。所以國人不喜歡談判,不喜歡辯論,甚至不喜歡思考。所以喜歡用拳頭解決事情。拳頭下,什麼事情都是對的。沒那麼多的為什麼,哪有那麼多的廢話。我們在公共領域與人溝通應該多些寬容和理解。
小結:
最後再講一個和孔子「三季人」異曲同工的故事,讓我們更容易去理解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溝通和處理問題。一天,獅子看見一條瘋狗,趕緊躲開了。小獅子說:「爸爸,你敢和老虎拼鬥,與獵豹爭雄,卻躲避一條瘋狗,多丟人啊!」獅子問:「孩子,打敗一條瘋狗光榮嗎?」小獅子搖搖頭。「讓瘋狗咬一口倒黴不?」小獅子點點頭。「既然如此,咱們幹嗎要去招惹一條瘋狗呢?」
所以,和沒有理智的人不要講理,和沒有德性的人不要辯論,微微一笑遠離他,不要讓他咬到你。多麼智慧的獅子哲學呀,這些和孔子的「三季人」一樣都值得我們深思、學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