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道家、佛家相比,孔子更注重與人的和,以前對負版的解釋太牽強

2020-12-04 愉和養生國學

中華文化如果用一個字來代表,最合適的就是「和」字。

中國古人最重視天地人和,不管是儒釋道三家宗教的哪一個,都是非常重視「和」,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別。

與天地自然的和諧,這是中華文化的大智慧。

不論是道家還是佛教,都很重視與天地自然的和諧,首先從作息時間上看,他們都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孔子也是非常重視與自然的和諧,和其他思想相比,孔子更重視和人的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

《論語》第十章鄉黨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孔子遇到天氣變化,就會改變自己輕鬆愉悅的表情,表現出嚴肅敬重的態度。

這反映了孔子與天和的思想。

現在人大多都不理解孔子的這個與天和的思想,更沒有這樣的行為,人們想的更多的是逆天而行。冬天要享受夏天的生活,夏天要享受冬天的生活。

很多人在炎熱的夏天還要開著空調像冬天,房間裡面冷的睡覺需要蓋被子。

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的家裡卻是熱氣騰騰,暖氣熱的像夏天,在家都是穿著短袖短褲。吃著冰鎮西瓜過冬天,有更嚴重的吃冰糕,喝冰鎮啤酒,這都是嚴重的不與天和的行為。

不管外面冰天雪地,還是高溫天氣,家裡永遠都是四季如春。

很多人都沒有了四季的概念,春夏秋冬吃一樣的飯,穿一樣的衣服。

還有人熱衷於去改變自然,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改造自然,造成生態破壞。

這些不和天地自然和的行為,是很多疾病的源頭。

要做到與人的和,不僅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需要對那些弱勢群體以禮相待。

孔子的做法很多人都做不到。

對待身邊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不論他的年齡大小,都要表現出明顯尊重的態度。

如果有需要,孔子 還要對身邊的殘疾人提供幫助。

《論語》衛靈公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孔子對待殘障人士的態度比我們現在人更周到,雖然我們現在制定的有殘疾人殘障法。

把「式負版者」解釋為對背著國家地圖的人行禮,這種解釋就是代表了統治階級的立場,不符合孔子真實的思想。

負版者怎麼解釋?有一種解釋說版是古人打牆的模板,負版是指背著打牆的模板人。古人幹活主要還是靠人力,普通老百姓很少有牛馬來代替人的勞動,在以前馬是戰略物資,孔子這樣的大夫出行都是坐牛車。

古人的生活方式我們現在人不是很理解,古人遠行背什麼包?現在人很難想像,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是唐朝的玄奘大師西天取經,他背上背的是一個木頭或者竹子做的架子,後人把這叫做負笈前行。

孔子那個時代人們遠行背的也應該是木頭做的架子。負版也可能指的就是那些負重遠行的人,因為孔子生活的時代很少留下普通人生活的記錄,我們不好理解負版具體指的是什麼。最合理的還是指負重前行的人。

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這兩句話應該聯繫在一起解釋,因為這兩句話都說孔子對勞動者的尊重。

孔子在路上遇到負重前行的勞動者會行禮,遇到別人為自己做了豐盛的飯菜也會嚴肅的對待。

孔子對老弱病殘等社會的弱勢群體都非常重視禮,把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勞動者的尊重都融入到禮,孔子講的禮就是為了讓社會更和諧,人與人之間關係更融洽。

講到這裡我們再看看孔子說自己的理想是什麼?《論語》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人生目標就是讓周圍的人都幸福,老年人生活有保障,少年能得到照顧,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互相幫助。 按照現在的說法,孔子的人生目標就是構建和諧社會。

孔子的地位在歷史上無人能替代,儒家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也一直都是主流文化,這和孔子注重與人的和有很大關係。

相關焦點

  • 佛家的「無」和道家的「無」究竟有什麼分別?
    許多人都知道,佛教和中國道家都崇尚「無」,推崇「無」,把「無」看成理解世界的一把關鍵鑰匙。那麼,他們兩者究竟有何分別?嚴格來說,佛家是不講本體論的,即不追問宇宙、人生的本源是什麼。佛家指看重因緣和因果,主要通過這兩個角度看待、理解世界。
  • 佛家供奉佛菩薩,道家供奉三清祖師,儒家供奉的這個牌位厲害了
    佛家「明心見性」,道家「返璞歸真」,儒家「修身養性」,方法各不相同,卻殊途同歸,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找回被塵世染汙的那顆原本清淨明亮的內心。佛家供奉的是佛菩薩,道家供奉的是三清祖師,儒家除了供奉先師孔子之外,往往還要供奉和祭拜「天地君親師」。佛家之所以供奉佛菩薩,是因為佛家教義有云: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開悟的佛。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2、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 ※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流: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氣;佛家的中,叫中觀。它們的不同,是它們有著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 它們的相同,是這些面向無不落到了一個中字上。如果我們能從儒釋道的不同面向中領悟好這個中字,便能得到人生最好的三樣東西:雅量,氣量,和心量。
  • 道家造句和解釋_道家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道家(dào jiā)。中國古代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但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朱自清《「好」與「妙」》:「道家是逃避現實提倡隱逸的,老子和莊子更用詩來寫他們的哲學。」]
  • 道家的幾個修行層次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是那個時代自成一家的人之總稱,包括: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列子,關尹子,鄧折,公孫龍,墨子,鬼谷子,孫子,惠子,韓非子等。後人根據他們的學說和師承進行分類,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縱橫家,法家,陰陽家,雜家,農家。佛家是舶來品,在中國肥沃的文化土壤裡生了根。
  • 佛家這一成語居然和封神中的趙公明有關,真讓人意想不到
    封神演義中趙公明形象除此之外,趙公明在道家典籍中又有其他形象。趙公明又叫趙玄壇,他並不是財神,而是道家的四大元帥之一,同時還是陰間雷部將帥和五方瘟神之一,可謂是身兼多職。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身為道家正神的趙公明居然和佛家也扯上了關係。佛家有這麼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的意思是勸導他人向上。佛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作惡的人只要棄惡從善,就可以成為佛陀。而這句話中所包含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趙公明。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但就是這最差等的禮也值得我們現在人學習(最好有選擇性的學習),我們現在社會的人心比古時差的太遠了。還有穆罕默德和耶穌,這5個人基本都是一個時代的人,不超過兩百年,參照心靈能量等級,一個超過1000的人的能量值至少等於好幾億普通人。有這五位聖人接力助陣,頂得上地球所有人了。為什麼會這樣。
  • 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基本同時在世,這是蹊蹺嗎?三人誰貢獻大?
    但就是這最差等的禮也值得我們現在人學習(最好有選擇性的學習),我們現在社會的人心比古時差的太遠了。還有穆罕默德和耶穌,這5個人基本都是一個時代的人,不超過兩百年,參照心靈能量等級,一個超過1000的人的能量值至少等於好幾億普通人。有這五位聖人接力助陣,頂得上地球所有人了。為什麼會這樣。
  • 宇宙是否有開始和盡頭?我們用古代道家理論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科學家好像搞不明白這個事,你說這個「奇點」是時間和空間的奇點,那在這形成「奇點之前的空間和時間呢?畢竟孕育出這個神奇的「點」需要時間和空間吧?就算再短的「時間」它也是時間啊,就算再小的「空間」它也是空間啊。
  • 孔子,一個腳踏實地的實用理性主義者!
    我們常說儒家是入世的,而佛家與道家哲學是出世的,中國人就是經常遊走於出世和入世之間。儒家學說是紮根於現實的,它的立足點、著眼點和最終的價值追求,都在這塊現實的大地上。儒家始終把注意力和追求放在現實的人生上面,也就是說,人生的最高幸福和最高境界在此岸,而不在彼岸,儒家追求的是現實理性,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這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也是中國人的行事方式。在這個中庸之道中,鮮明地體現了儒家的注重現實的實用理性主義的精神。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真的和後人子孫有很大的關係嗎?首先,禮多人不怪,以下只代表我個人的理解,不作聖解,大家看看即可。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捋一捋兩個觀點:因果和承負這兩個說法,因果源於佛家,而承負源於道家,意思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在佛經中講「閻浮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 論儒家和道家有哪些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國家統一
    論儒家和道家有哪些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國家統一老子,說到老子的話,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們在學習語文和歷史的時候都有提到過。老子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的一生有非常大的作為,他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文化人,可以說它與莊子都是非常有作為的人。老子他對於哲學是非常的有影響的,他當時的時候非常注重言傳身教,他也非常的修身養性,是一個與世不爭的人。老子他是出生在公元前571年,當時的時候他是擔任圖書管理員,在擔任圖書管理員的時候,他也是非常的賣力的,她學了很多的知識。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孔子和老子都是謀道之人,老子為我們留下了《道德經》,探索道追求道,孔子編纂《四書》《五經》並且在《論語》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太初有道,感恩有你據記載孔子和老子見面不止一次。孔子三十三歲那年去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即今天洛陽市王城一帶拜訪老子。當時老子正擔任周守藏室史官,就是周朝的文物、博物及圖書館館長。
  • 道家修煉今生,佛家修煉來世,道在此岸,佛在彼岸,四本玄幻爽文
    今天帶來的是道家修煉今生,佛家修煉來世,道在此岸,佛在彼岸,四本玄幻爽文。《靈舟》簡介:道家修煉今生,佛家修煉來世!道在此岸,佛在彼岸,人在中間!靈舟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間!這時有人走進了酒棚,這是一個身材修長的人,因為酒棚擋住了他的頭,看不清他到底是男是女。甚至風飛雲都沒有看清他是如何進入酒棚的,在不經意之間,他就已經站在了裡面。風飛雲忙是將嘴裡的雞骨頭給吐了出來,神情專注的向著酒棚之中盯去,想要將坐在杜手高對面的那人的樣子給看清,但是此人手中總是捏著一柄扇子,擋住了他的臉。「那是風家子弟才穿的烏殼靴子,難道僱傭杜手高殺人的竟是風家的子弟?」
  • 人去世的150年後,會出現一個和他相似的人科學家給出解釋
    而最近有一個觀點開始慢慢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就是:人去世後的150年會出現一個跟他相似的人。這聽起來很荒謬,但我們是否在某個時刻會覺得,現在的某些人和以前的某些人是他們在看穿之後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告訴後世人:其實科學和神學本身就是一體的嗎?拿人類來舉例,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即使人死去後,他們只不過是以曾今的形態消失,但這並不代表真正的消失。
  • 胡適論老莊道家
    [3]「道」,本是一個抽象的觀念,太微妙了,不容易說得明白。老子殫精竭思,於是想到一個「無」字,覺得這個「無」的性質、作用,處處和這個「道」最相像。[4]道無為而無不為,用不著什麼神道作主宰,更用不著人力去造作安排。老子的「道」,就是西洋哲學的自然法。日月星的運行,動植物的生老死,都接受自然法的支配。
  • 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尊者,如何打造出佛家宏大無邊的世界觀?
    其他的還有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土、調御丈夫、天人師。而薄伽梵就是世尊在梵語中的音譯。而大雄則是佛的德號,大者,包含萬有;雄者,懾服群魔。這些所有的詞條匯聚成一個偉大的存在,佛家思緒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 孔子很少主動去提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論語》第九篇《子罕》,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歷史思想觀念的闡揚。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可整部《論語》裡面孔子很少主動談「仁」,關於仁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學生諮詢後才講解的。
  • 孔子很少主動去談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孔子很少主動去談利益、命運、仁。罕不代表沒有,但一定是很少的。 後世儒家分出來好多名聲不太好的叫法,如「偽道學家」。這個道學不是道家的道學,而是儒家的道學,「道」在我國文化史上不只屬於道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大部分都會推崇「道」,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包含廣闊,每家學說解釋自己的「道」也會存在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