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如果用一個字來代表,最合適的就是「和」字。
中國古人最重視天地人和,不管是儒釋道三家宗教的哪一個,都是非常重視「和」,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別。
與天地自然的和諧,這是中華文化的大智慧。
不論是道家還是佛教,都很重視與天地自然的和諧,首先從作息時間上看,他們都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孔子也是非常重視與自然的和諧,和其他思想相比,孔子更重視和人的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
《論語》第十章鄉黨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孔子遇到天氣變化,就會改變自己輕鬆愉悅的表情,表現出嚴肅敬重的態度。
這反映了孔子與天和的思想。
現在人大多都不理解孔子的這個與天和的思想,更沒有這樣的行為,人們想的更多的是逆天而行。冬天要享受夏天的生活,夏天要享受冬天的生活。
很多人在炎熱的夏天還要開著空調像冬天,房間裡面冷的睡覺需要蓋被子。
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的家裡卻是熱氣騰騰,暖氣熱的像夏天,在家都是穿著短袖短褲。吃著冰鎮西瓜過冬天,有更嚴重的吃冰糕,喝冰鎮啤酒,這都是嚴重的不與天和的行為。
不管外面冰天雪地,還是高溫天氣,家裡永遠都是四季如春。
很多人都沒有了四季的概念,春夏秋冬吃一樣的飯,穿一樣的衣服。
還有人熱衷於去改變自然,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改造自然,造成生態破壞。
這些不和天地自然和的行為,是很多疾病的源頭。
要做到與人的和,不僅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需要對那些弱勢群體以禮相待。
孔子的做法很多人都做不到。
對待身邊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不論他的年齡大小,都要表現出明顯尊重的態度。
如果有需要,孔子 還要對身邊的殘疾人提供幫助。
《論語》衛靈公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孔子對待殘障人士的態度比我們現在人更周到,雖然我們現在制定的有殘疾人殘障法。
把「式負版者」解釋為對背著國家地圖的人行禮,這種解釋就是代表了統治階級的立場,不符合孔子真實的思想。
負版者怎麼解釋?有一種解釋說版是古人打牆的模板,負版是指背著打牆的模板人。古人幹活主要還是靠人力,普通老百姓很少有牛馬來代替人的勞動,在以前馬是戰略物資,孔子這樣的大夫出行都是坐牛車。
古人的生活方式我們現在人不是很理解,古人遠行背什麼包?現在人很難想像,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是唐朝的玄奘大師西天取經,他背上背的是一個木頭或者竹子做的架子,後人把這叫做負笈前行。
孔子那個時代人們遠行背的也應該是木頭做的架子。負版也可能指的就是那些負重遠行的人,因為孔子生活的時代很少留下普通人生活的記錄,我們不好理解負版具體指的是什麼。最合理的還是指負重前行的人。
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這兩句話應該聯繫在一起解釋,因為這兩句話都說孔子對勞動者的尊重。
孔子在路上遇到負重前行的勞動者會行禮,遇到別人為自己做了豐盛的飯菜也會嚴肅的對待。
孔子對老弱病殘等社會的弱勢群體都非常重視禮,把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勞動者的尊重都融入到禮,孔子講的禮就是為了讓社會更和諧,人與人之間關係更融洽。
講到這裡我們再看看孔子說自己的理想是什麼?《論語》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人生目標就是讓周圍的人都幸福,老年人生活有保障,少年能得到照顧,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互相幫助。 按照現在的說法,孔子的人生目標就是構建和諧社會。
孔子的地位在歷史上無人能替代,儒家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也一直都是主流文化,這和孔子注重與人的和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