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說起佛教,約莫會想起以下這些詞條。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佛陀、薄伽梵、世尊、如來、大雄,等等……
各位應該對喬達摩·悉達多這個名字不陌生。
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國王——淨飯王之子,釋迦族的王子。
釋迦牟尼並不是名字,而是一個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佛陀又是什麼意思?
梵語意為覺者,或是大徹大悟者。而如來、世尊跟佛陀一樣,都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
其他的還有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土、調御丈夫、天人師。
而薄伽梵就是世尊在梵語中的音譯。
而大雄則是佛的德號,大者,包含萬有;雄者,懾服群魔。
這些所有的詞條匯聚成一個偉大的存在,佛家思緒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下文中我們簡稱為釋迦。
時至今日,佛教已經傳播到了全世界,歷經兩千五百多年,信眾眾多、群寺林立。
然而,在諸多寺廟供奉的諸佛之中,釋迦佛在我們的世界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為什麼?
因為釋迦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也是教化我們所處世界的聖人之一。
什麼是聖人?
這裡從哲學和現實意義上稍作解釋。
能夠踏入聖人之列,無一不對世界有著獨特且深刻的洞見。
通過自我對自然和人間疾苦的觀察中,創造了獨有的、具有普世意義的思想。
比如,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的瑣羅亞斯特、古希臘的柏拉圖、基督教的耶穌、佛家的釋迦牟尼等等。
諸多聖人懷著使命感降生,以超絕的智慧、悲天憫人的情懷,照拂著人類的精神世界。
他們的出現,基本框定了人類幾千年的社會生活、精神文化的格局。
老子的道家思想開啟了華夏對於宇宙的思考,也促使後世本土道教的形成,一部《道德經》締造了中國人最早的善惡和福報觀念,在道德規範上具有重要意義。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一種道德倫理哲學,規範了華夏早期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係。被後世追思為至聖先師,影響了封建社會兩千餘年。
直至今日,儒家思想已經轉化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祆教的瑣羅亞斯特留下的《波斯古經》開創的善惡二元論,旨在將人類的靈魂從世俗和罪惡中解脫出來。
對於後世的諸多宗教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在內,都有對其宗教思想有著相當分量的繼承。
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總結的靈魂不滅理論,被轉化為佛教和基督教中的生死觀。
耶穌基督神愛世人的思想,在羅馬帝國風雨飄搖的時期,來自天國的鼓舞幫助人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
而釋迦摩尼的眾生平等和輪迴思想,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給予了東方人獨特的對抗死亡恐懼的方式。
以上所述,這些聖人的思想都脫離宗教範疇,教導世人關心自我的內心世界,強調對靈魂的尊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他們無愧於聖人之名。
本文主要介紹佛家的誕生、發展,以及影響。剩下的筆墨都將留給釋迦佛陀。
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有十六個國家,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就是其中之一。位於現今的尼泊爾境內。
迦毗羅衛國王淨飯王為釋迦族的族主之一,妻子為摩耶夫人。
摩耶夫人在夢中見到白象,回娘家的途中,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誕下了一名男嬰,取名為悉達多。
在生下悉達多的七天後,摩耶夫人去世。這個男嬰由姨母養大成人。
29歲時,拋棄了榮華富貴,自行削髮,去深山密林覓道。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悉達多是尊貴的王子,為什麼會突然拋下王國,去深山老林尋找什麼真理?
這其中有三個原因。
第一,王國的悲劇般的未來。
當時,迦毗羅衛國強敵環伺,隨時都有被吞併的危機。悉達多看透了這一點,意識到眼前的榮華富貴只是過眼雲煙。冥冥中產生了出家的念頭。
第二,沙門思潮的影響。
當時的古印度形成了一種自由者思潮,以勤息、息心、淨志為旨。與階級種姓制度著稱的婆羅門教(印度教)保持對立。
悉達多王子雖然也是高級剎帝利種姓,但認為優越的階級也不能阻擋生老病死。所以,而沙門思潮更為寬泛的哲學理論,更契合他去尋找真理的道路。
第三,天性使然。
悉達多幼年喪母,對於自身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對外界有著敏銳的感知力。多於人間疾苦的的思考,比尋常人要更加深刻。而且,具有超越普通人的慈悲心。
出於以上原因,釋迦終於做出了決定,悄悄離開了王國,去尋找自我的解脫之道。
起初,釋迦遍訪名師,想從禪定中尋找證悟之道,但最終沒有成功;
後來,他又學習苦行僧的修心方法,想要以承受肉身之苦達到解脫。
然而,在六年之後,他認為這並非是正道。
最後,他又回歸了禪修的道路。
直到去往了菩提伽耶城,在一顆菩提樹下靜坐了七天七夜,抵禦諸魔入侵,最終證悟成佛。
至於釋迦是如何證悟,沒有人能夠知曉。只知道他悟出了世間一切智慧,成為了迷茫苦海中的燈塔,為眾生照亮了一條解脫之道。
此後,釋迦又靜坐了一個月,然後開始遊行。第一個抵達的地點為鹿野苑,在那裡首次宣揚自己的法。
隨後的數十年,僧團的日益壯大,釋迦的思想朝著四面八方傳播。終於在八十歲時,生命走到了盡頭,於拘屍那羅入滅。
可佛真的會死嗎?又為什麼會死?
這裡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涅槃。
尋常人認為,涅槃等同於死亡。而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涅槃也可以意為圓寂、滅度、入滅等等,卻絕不等於死亡,也並非是重生或是永生。而是進入了一種非生非滅的狀態,也稱為出世間。
什麼是世間?
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不生不滅之涅盤為出世間。
這麼解釋可能有些不好理解,那筆者就通俗的解釋一下。
比如,人有生老病死,而宇宙也有成住壞空,等生滅輪迴。
而世界上只有一種存在是無生無滅的,那就是洞悉一切真理的覺者,也就是佛,也可以稱為宇宙本源。
如果說宇宙源於能量大爆炸,而佛陀就是那股支撐宇宙運行的能量。
從來沒有生,也從來沒有滅;無論宇宙如何演變,它始終就在那裡,存於清淨的虛空。
這裡可能有人會提出異議:
無論你怎麼狡辯,悉達多王子的確是在80歲死了,肉身入土,隨著時光腐朽為泥。這是鐵打的事實。
不錯。從某種意義上,釋迦的確是死了。可他已經成了佛,為什麼還要死呢?
因為肉身是障礙。
生命終究是有盡頭的,執著於長壽就是一種執著,難以解脫的表現。而覺者的死亡是順應這種規律。
所以向世人示現,他是在有選擇性的放棄對於肉身的常、樂、我的執著,獲得真正的解脫。
因此,佛陀之死並非是無力抗拒之舉,而是一種證明自性的表現。
什麼是自性?
實際上,世間萬物原本都是佛,都是一體的,只是本世間煩惱所障,看不清回歸自性的道路。
而佛就是回歸的先行者,尋回了自性,率先為眾生開啟了一條通往解脫的道路。
很多高僧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預料到自己的涅槃的時間。這並非是預知到了自己的死期,而是確定了自己何時證道的時機。
第二個解釋:佛的來源。
其實,早在我們的世界誕生之前,宇宙虛空早就有了佛的存在。至於到底是哪一尊佛最先出現,凡俗無法考證。
但有一點,釋迦佛不是無緣無故在我們的世界降生的。悉達多王子只是一位受世間疾苦感召而來的化身。
那麼他的真身是誰?又在哪裡?
想要弄清楚這兩個問題,就需要弄清楚佛教的大世界觀,以及三身佛的概念。
這裡,我們從空間上的由小到大,來解釋佛教的世界觀。
佛家說:一個日月所照,為一個小世界(恆星系);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銀河系),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本星系群)。
而一個大千世界中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種概念,所以又稱為三千大世界。
而這個三千大世界就是一方佛土,而一個佛土中只有一尊佛。
而我們的地球,僅僅是一方佛土中塵埃。而釋迦只是佛陀億萬化身中的一位,來我們的世界說法,普度眾生。
所謂: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所做皆辦,不受後有。與此世界緣盡,就不在了。
所以說,佛陀沒有死,也沒有涅槃,而是化身消失了。
問題又來了。
釋迦的真身是誰?
這裡又要涉及到三身佛的概念,也是系統的解釋了到底什麼是佛,本質上又是何種狀態。
通俗來講,佛有三具身體:法身、報身、應身,也可以稱為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什麼是法身?
毗盧遮那佛,又稱大日如來。代表真理和宇宙本源的佛身,穹宇中無盡佛土中的所有佛,都只有這一個公共的身體。
什麼是報身?
盧舍那佛,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自己的佛土。
具體解釋,世間萬物由於果報不同,輪迴為不同形態的身體(色身)。諸如天人、阿修羅、人、畜生、惡鬼、地獄,而報身佛是最高等級的果報產物。
通俗來講,你的德性越高,輪迴的等級越高。
什麼是應身?
在我們的娑婆世界內,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盧舍那佛有億萬化身,而釋迦牟尼只是其中一位。
只不過,釋迦牟尼佛通過修習,也修成了自己的報身,常駐於自己的佛土——娑婆世界。而我們的地球,也只是這個世界中的一粒塵埃。
那麼盧舍那佛的佛土在哪?
華藏世界!
宇宙中的佛土多如星辰,一切世界都包含其中。
比如,釋迦牟尼的娑婆世界、盧舍那佛的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藥師琉璃光佛的東方淨琉璃光世界,等等等等……
這裡有必要提一句,不能將諸佛作為單獨的個體而論。
所有的佛都是覺者,萬法同源,他們不分彼此,只是各自的教化不同。
諸多佛土也是同樣的概念。
當然,這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實在太難於理解。
說到這裡,釋迦的來歷、生平和去向就差不多清楚了。
但這也只講了佛家的世界觀和神觀,至於生命觀和輪迴觀又是另外一個話題。
需要另開篇解說,如果各位看官感興趣,請在評論區留下您的寶貴意見。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