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梵文音譯「阿羅漢」(也譯為「阿羅訶」)的略稱。佛教認為,修行有一定的功力和層次,達到了一定的層次,便是具有了一定的果位,「羅漢果」即是其一,凡獲得這一果位的稱「羅漢」。小乘佛教將羅漢果視為最高果位,幾乎達到了佛的境界。其果位有三義:(1)殺賊能殺滅切煩惱之賊;(2)應供應受人天供養;(3)無生永遠進入涅槃,超脫生死輪迴。
大乘佛教卻認為,在羅漢之上還有菩薩,而比之佛的境界,則菩薩又還相距甚遠。從歷史的角度看,羅漢不過是釋迦的弟子,但在佛教史籍中,他們被描寫成一群有超凡神力的人,這種形象又經過後世小說、戲曲、繪畫等藝術作品的誇張和渲染,羅漢在人們心目中便成了水火不傷、能降龍伏虎的神仙。
【十八羅漢】本作十六羅漢,玄奘所譯《法住記》說他們是釋迦牟尼的十六個弟子,受釋迦之囑,不入涅槃,常住人世,以濟度眾生為己任。十六羅漢因專事教化、濟度眾生,故在中國古代曾得到信眾的普遍敬奉。大約在五代時,又多出兩羅漢,成了十八羅漢。有關這兩個羅漢的來歷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唐末畫師在畫十六羅漢像時,將《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和譯者玄奘畫了上去,後人標羅漢名時,則錯將此二人列為羅漢;有人則認為,後來加的兩個羅漢是迦達摩多羅和布袋和尚;還有人說這二羅漢即降龍和伏虎。
【五百羅漢】「五百羅漢」之稱大約始於唐末五代。《十誦律》和《法華經》中說他們即常隨釋迦聽法的五百弟子。《十誦律》卷四:「今日世尊與五百羅漢入首波城。」《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卻認為五百羅漢是參加迦葉主持第一結集的五百弟子。還有的說五百羅漢是五百隻大雁所化。
《報恩經》卷四載,從前,有一國王想食雁肉,於是派獵師羅網捕雁。這時,恰有雁群掠空而過,雁王誤落網中被擒,獵師高興地正欲舉刀殺雁王,突然有五百隻雁飛了過來,久久俳徊於空中,悲鳴不已。獵師見狀,動了惻隱之心,將雁王放生了。後來,雁王成佛,它帶領的五百隻雁即化五百羅漢。「五百」本是虛擬之數,言其多而已,但到了南宋,高道素錄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時,將五百羅漢一一編上名號,於是,「五百」成了實數,「五百羅漢」也有了具體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