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產業相比,工具機算不上是大產業,甚至還有些「冷門」。用吳柏林的話說:「沒有誰會把工具機當成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但從無到有,從「依葫蘆畫瓢」到自主研發,60年來,作為裝備製造業乃至整個工業發展的「母機」,新中國的工具機工業就這樣「默默」支持和見證了共和國的成長與壯大。
因此也才有了吳柏林的後半句話:「也沒有誰可以輕視工具機對國家發展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方家胡同坐落於北京東城區國子監附近。斑駁的陽光下,古舊的青磚旁,胡同裡三兩搖著蒲扇的居民爽朗的笑聲,應和著樹梢的蟬鳴,講述著老北京鬧中取靜的悠然自得。
和周圍的民居相比,位於胡同中段的19號院要大很多。這裡曾經的門牌是11號,因此很多人都更習慣稱之為「11號院」。因為這個院子,方家胡同有了「工具機胡同」的別稱。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的工具機工業,正是從全國各地很多這樣的院子裡,邁出了成長的第一步……
十八羅漢布陣:歷史從這裡開始今年是北京第一工具機廠(簡稱北一)成立60周年。北一總工程師劉宇凌介紹,1949年6月30日,華北人民政府將接管的數個修械所合併,成立北平機器總廠(後改名北京機器廠),廠址就在11號院。
這個廠就是北一的前身。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它的任務主要是機械修理。「新中國成立之初,包括工具機在內的裝備製造業幾乎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工具機工業"更是無從談起。」據中國工具機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介紹,當時只有少數企業能生產一些簡易工具機,其中瀋陽第一工具機廠(簡稱沈一)於1949年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臺車床——六尺皮帶車床。1950年8月,沈一又接到建廠以來最重要的任務——製作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新中國第一枚國徽,就是在那個時候由沈一鑄造車間製造而成。
到了「一五」時期,按照「全國一盤棋」的精神,在蘇聯專家建議下,國家對部分機修廠進行改造並新建了一些企業。其中,北京機器廠於1953年重組成為北京第一工具機廠,專門從事銑床研發生產。
除北一外,當時全國還有17家企業被確定為工具機生產重點骨幹企業,並各自有明確的分工和發展方向。這18家企業就是工具機行業鼎鼎大名的「十八羅漢」。在它們的帶領下,新中國的工具機工業體系得以初步建立和發展。
中國工具機工具工業協會原名譽理事長梁訓瑄當時曾擔任蘇聯顧問團總顧問助理,參與了其中很多工作,大至整個產業的布局,小到具體某個廠的選址。他認為,中國工具機工業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規模,為國家的前3個五年計劃提供了裝備製造方面的重要支持。
資料顯示,1949年我國僅能生產不到1600臺工具機,且基本是皮帶傳動;到1957年,我國已有工具機品種200餘個,年產量達近3萬臺。
雖然取得一定發展,但當時我國工具機的發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後。「重點骨幹企業的主要設備大都從蘇聯等國進口;也沒有人知道數控工具機是怎麼回事,至多是看到過一些圖片……」吳柏林說。
依葫蘆畫瓢:數控艱難起步「不會做數控的工具機廠,就不能叫工具機廠。」梁訓瑄的這句話反映出當前工具機發展的趨勢。但在半個世紀前,會做數控的工具機廠卻是鳳毛麟角。
新中國數控工具機的發展,要從1950年代末說起。
由於難以滿足繼續發展的需要,北一於1956年離開11號院,搬遷至北京東三環附近的大北窯。搬走了北一,11號院此後的東家還是跑不開「工具機」二字,不過這是後話。1958年的中國正經歷著「大躍進」運動,此時的北一希望在生產普通銑床的基礎上有所突破,而清華也正想在數控工具機方面有一些作為,於是兩家一拍即合。
雖然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原主任王爾乾教授說自己此後「再也沒有和工具機打過交道」,但聊到50年前這唯一一次與工具機的「親密接觸」,還是勾起這位74歲老人的許多回憶。
據王爾乾回憶,當時的聯合攻關組中,北一負責提供銑床及維修,數控系統、液壓系統和步進馬達等由清華負責。而他正是作為數控系統的負責人之一參與其中的。
人湊齊了,可一沒經驗、二沒樣機、三沒資料,數控銑床究竟怎麼做,大家誰也不知道。「正好在這個時候,清華的一位教授從蘇聯帶回一張印有數控工具機照片的廣告,照片上的工具機旁邊有一個1米多高的大柜子,就是數控系統,廣告上還列了幾條性能指標,這成了我們唯一可以參考的資料。」
於是,照著這個「大柜子」的模樣和幾條性能指標的要求,王爾乾和同事們忙活兒起來。「當時的元器件十分稀缺,就連使用電阻和電子管都得打報告,柜子則是我們自己做的。大約用了半年時間,數控系統基本完成。」王爾乾說,那段日子,大家把所有精力都投入這項工作中,吃、睡全在實驗室,經常加班到半夜,「連想女朋友的時間都沒有」。
1959年五一前後,各部分陸續完成,數控銑床開始聯調組裝。「銑床放在一間大屋子裡,大家就圍著它打地鋪。聯調中數控這部分可沒讓大家省心,由於沒有抗幹擾措施,只要遇到打雷閃電或工具機附近有大功率電器啟停,數控就會亂套。這可急壞了我們,好在人多力量大,問題最後還是得到了解決。」王爾乾笑道。
是年夏秋之交,這一新中國首臺數控銑床終於誕生。它在當時影響很大,參觀者絡繹不絕。眼看著一塊塊鐵片兒轉眼間變成五角星和「歡迎」等字樣,大家都覺得十分新奇。
然而,這之後由於國外技術封鎖和國內基礎條件限制,我國的數控技術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北一副廠長陳惠仁告訴記者,當時國內的數控工具機,大都是根據進口樣機或圖紙「依葫蘆畫瓢」。可以想見,這樣的模仿,終歸是形似神非。他舉例說,我們根據進口銑床,可以仿造出外表幾乎相同的銑床;但性能卻相距甚遠,別人的銑床能直接銑出工件,我們那臺只能出半成品,出來後得用磨床加工,甚至老師傅手工打磨。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970年代末。此後,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數控工具機一方面被納入國家發展重點;另一方面開始頻繁進行國際合作與交流,由此迎來一段較快發展的時期。
借船出海:從技術合作到跨國併購「工具機行業其實很早就開始與國外合作。比如說蘇聯援建階段,我們不僅學技術,包括制度、標準等,幾乎全盤沿用蘇聯的工業運營模式。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我們又開始與瑞士等一些西歐國家建立聯繫,購買他們的技術。」梁訓瑄介紹說,「但大規模的技術合作,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
北一離開後,11號院仍然繼續著它的「工具機情緣」——這裡成為北京工具機研究所的辦公地點;改革開放後,11號院又成了1979年組建的中國工具機總公司所在地。這樣一家以對外貿易為主的公司成立,或多或少預示著在接下來的時間,我國工具機行業將興起一陣國際合作的熱潮。
1979年8月,濟南第一工具機廠與世界著名工具機製造企業日本山崎馬扎克籤訂高速精密工具機加工協議,開創了國際技術合作的先河。「這之後,瀋陽第二工具機廠引進德國沙爾曼的臥式銑鏜加工中心技術、齊齊哈爾第一工具機廠引進德國瓦德裡希·濟根的重型車床技術等等,」吳柏林如數家珍,「當時工具機行業100多家重點骨幹企業都參與到這項以"引進—消化—吸收"為主要內容的"數控一條龍"科技攻關中,數控工具機從品種到水平都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資料顯示,從1980年到1995年,我國共引進工具機技術近150項;累計開發數控工具機品種近1000種;數控工具機年產量從1980年的692臺上升至1995年的7291臺。
「在國際合作中,工具機行業不僅得到快速發展,還積累了國際交流經驗,這為之後的跨國併購打下了基礎。」梁訓瑄曾多次參與工具機企業跨國併購,他介紹說,大連工具機集團率先起步,從2002年起,先後收購美國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和曲軸加工系統公司,此後,北一收購瓦德裡希·科堡、瀋陽工具機集團收購希斯公司……我國工具機企業多次上演了跨國併購的好戲。
梁訓瑄認為,中國企業在開展技術合作、實施跨國併購中,一方面得到高水平的硬體設備和技術資源;另一方面,則贏得「借船出海」的機會,藉助這些國外企業較為成熟的國際營銷網絡和他們地理位置的優勢,佔領橋頭堡,展示和推介自己的產品。
在經過1980年代和1990年代前期一段快速發展後,由於體制、市場等原因,我國工具機工業進入了一個發展低谷。
芝麻開花:新世紀中國工具機跨越發展「上世紀90年代,我們先後兼併幾個企業,職工最多時超過1萬人。企業負擔太重,壓力太大。」說起這段困難的日子,陳惠仁感慨良多,「另一方面,由於市場不景氣,效益不好,又根本留不住人。剛畢業的大學生來一兩年,混個戶口就立馬走人……」
北一的境遇只是當時整個中國工具機行業的一個縮影。人員過多、機構龐雜、人才流失、產銷不對路……幾乎每一家工具機生產企業都在經歷著發展的陣痛。
進入新世紀,根據北京市總體城市規劃,北一面臨著第二次搬遷,這也成為其迅速發展的契機。劉宇凌介紹說,利用搬遷對機構、人員的調整和20多億元土地置換金,北一重新確定發展定位,進行了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升創新能力、改善生產環境、尋求國際合作等一系列改革。
通過這些改革,北一建立起在中高端數控工具機領域的優勢。近年來,該廠生產的龍門跨度10.5米的數控橋式動梁龍門銑床和龍門跨度9米的數控橋式雙龍門鏜銑床等先後刷新國內單臺工具機的售價紀錄。
飛速發展的不僅僅是北一。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工具機工業的發展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高檔數控工具機及基礎製造技術」被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我國已連續6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工具機市場,連續4年成為世界第三大工具機製造國,正經歷著從工具機大國邁向工具機強國的過程。
吳柏林介紹,近年來,工具機行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作用明顯,競爭力大大增強。從規模來看,行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539億元,上升至2008年的3470億元,其中瀋陽工具機集團和大連工具機集團產值均突破100億元大關,雙雙進入世界工具機10強。從產品結構和質量水平來看,2000年我國數控工具機年產量僅1.4萬臺,且多為低端產品;2008年我國已能生產幾乎所有種類的中端數控工具機,數控工具機年產量為12.2萬臺,其中,中、高端產品佔到一半左右,並開始進入航天、造船、汽車等關鍵領域。從產業結構來看,整機製造和功能部件、數控系統的發展日趨合理,目前數控系統年產量達15萬套,已有20多家企業可以批量生產。
梁訓瑄透露,2008年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採購的80%的數控工具機為國產品牌,而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更達到90%。他還補充說,五軸聯動工具機是數控工具機技術的制高點標誌之一,在2001年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工具機展覽會(CIMT)上,我國企業首次展出5臺該類產品;在今年的第十一屆CIMT上,更是展出40餘種國產五軸聯動工具機。
此外,8月初,瀋陽工具機集團宣布,該集團成功研製出具有世界水平的飛陽數控系統並實現產業化,標誌著我國中高檔數控工具機數控系統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結束。
60年過去,幾經易主的11號院早已沒有當年的人聲鼎沸,甚至有些冷清,舊式小樓的磚牆上布滿了爬山虎。
和很多故事裡說的不同,這樣的變化,不但不是宣告一個企業的沒落,相反見證了一個產業的興起——想當年,無論是這個院子,還是在這裡工作的人,大抵都不曾預見過中國工具機工業發展的速度會如此之快。正如我們也很難去想像下一個60年後,中國的工具機工業會發展到怎樣的程度;而哪裡又會是下一個中國工具機的「11號院」。(吳穎)
延伸閱讀 新老「十八羅漢」「一五」時期,在蘇聯專家建議下,國家對部分機修廠進行改造並新建了一些企業,其中有18家企業被確定為工具機生產的重點骨幹企業,被稱為工具機行業「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及專業分工齊齊哈爾第一工具機廠:立式車床
齊齊哈爾第二工具機廠:銑床
瀋陽第一工具機廠:臥式車床、專用車床
瀋陽第二工具機廠:鑽床、鏜床
瀋陽第三工具機廠:六角車床、自動車床
大連工具機廠:臥式車床、組合工具機
北京第一工具機廠:銑床
北京第二工具機廠:牛頭刨床
天津第一工具機廠:插齒機
濟南第一工具機廠:臥式車床
濟南第二工具機廠:龍門刨床、機械壓力機
重慶工具機廠:滾齒機
南京工具機廠:六角車床、自動車床
無錫工具機廠:內圓磨床、無心磨床
武漢重型工具機廠:工具磨床
長沙工具機廠:牛頭刨床、拉床
上海工具機廠:外圓磨床、平面磨床
昆明工具機廠:鏜床、銑床
2008年,我國工具機工具行業權威雜誌《工具機工具信息》根據相關統計,公布了由行業內評選出的「新十八羅漢」,這18家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都代表了我國工具機行業目前的最高水平。
新「十八羅漢」及主要產品瀋陽工具機集團:各類數控工具機、車床、鑽床
大連工具機集團:組專機及柔性製造系統、立臥式加工中心、數控車床及車銑中心、高速精密車床及工具機附件等
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重型數控立臥式車床、深孔鑽鏜床、鐵路車床、軋輥車床
齊二工具機集團有限公司:各類重型工具機、數控銑床及加工中心、重型機械壓力機和自動鍛壓機其他專用設備
北京第一工具機廠:各類銑床、加工中心、超重型工具機、龍門工具機和地質工程鑽機等
濟南一工具機集團:各類數控工具機
濟南二工具機集團:鍛壓設備和大、重型金切工具機、機械壓力機
漢川工具機集團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數控鏜銑床、精密坐標鏜床和精密數控電加工工具機
秦川工具機集團有限公司:各類精密數控工具機及鑄件、中高檔專用工具機數控系統等
天水星火工具機有限責任公司:各類車床、磨床及專用工具機
青海華鼎重型工具機有限責任公司:鐵路專用工具機、軋輥工具機、重型臥式車床、無心車床、臥式加工中心等
江蘇新瑞機械有限公司:立式加工中心、數控車床、SR系列壓鑄機等
重慶工具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各類齒輪工具機
四川長徵工具機集團有限公司:各類銑床、加工中心、數控車床和大型專用設備
雲南CY集團有限公司:出口型普通車床及數控車床、加工中心、專用工具機
桂林工具機股份有限公司:龍門銑床、滑枕式銑床及加工中心等
武漢重型工具機集團有限公司:各類重型和超重型工具機
上海電氣工具機集團:各類磨床、加工中心、鏜銑床、車床及專用精密、數控工具機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