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蘇曉洲 ◇新中國成立70年間,擁有「心憂天下、敢為人先」湖湘文化精神的湖南人,發揚「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血性擔當」「搶挺精神」,大膽創新發展先進位造業,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提供了強勁動力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後,湖南工業人更迸發出了無窮的潛力。從「興工強農」「三化」,到「一化三基」「彎道超車」,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實施「『優存量、拓增量』促新舊動能轉換」,湖南工業「一張藍圖繪到底」,走上了先進位造的快車道 ◇70年不懈奮鬥,湖南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排名上升到2018年的全國第12位。隨著超級裝備、超級計算等崛起,科技創新對全省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2.5%提高到接近58%
5月21日,中車株機廠房內,一列即將交付的磁懸浮列車在接受出廠測試 蘇曉洲攝/本刊 中車株機企業文化館裡,陳列著一臺80多歲高齡的牛頭刨床。這臺引進於1936年,一直使用到2005年才「退休」的設備,被使用者長年精心養護,很多部位出現了有琉璃般光澤的「包漿」。其中,工具機左側「中英庚款」四個鑄造字分外醒目。
湖南「中大創遠」研發的用於生產螺旋錐齒輪的高精密工具機,打破了海外壟斷。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講解員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如今成為動力集中型「復興號」列車、磁懸浮列車、世界最大功率電力機車等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基地的中車株機,源自上個世紀30年代「粵漢鐵路」上的「田心廠」。 彼時,「粵漢鐵路」株洲至韶關段通車,需要在株洲建廠修理進口蒸汽機車頭。當時建廠許多設備來源複雜,其中就包括中英庚款15萬英鎊(折合當時國幣247.5萬元)。這臺牛頭刨床身上「中英庚款」四個字,正是今天湖南創建「強國重器製造中心」的起點。
用「庚子賠款」購入的這臺牛頭刨床,是湖南製造業薄弱家底的見證。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地處內陸腹地的湖南,沒有臨海通航地利,沒有煤氣油的殷實「家底」,加上資源稟賦、地理區位、外部環境等先天條件並不佔優。 但擁有「心憂天下、敢為人先」湖湘文化精神的湖南人,新中國成立70年間,特別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發揚「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血性擔當」「搶挺精神」,在逆境中尋找機遇、在競爭中提升能力,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發展先進位造業,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提供了強勁動力。 後發趕超依靠「血性擔當」 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株所」資深專家柯以諾告訴本刊記者,上個世紀50年代,他和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電力機車專業大學生一起,從上海、西安等地出發,「一根扁擔挑著行李日夜兼程走進『田心』,在荒山上扎工棚、蓋廠房、搞生產,一幹就是幾十年!」
曾經用來修造「萬國牌」蒸汽機車的中車株機「大鐵廠房」,現在已經被改造成製造先進動力集中型「復興號」的現代化車間。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柯以諾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電力機車專業大學生。當時,我國要建設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山區鐵路,必須用電力機車取代蒸汽機車、內燃機車。然而,初建那年,蘇聯外國專家一夜撤走,留下柯以諾們這些「中國徒弟」,這意味著國產電力機車的試製只能靠自力更生。
位於長沙的鐵建重工盾構機產業基地,源源不斷為海內外「超級工程」提供「神兵利器」。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面對不期而至的巨大困難,以趙琦、陳國棟、蔣之驥、劉友梅、柯以諾、高培慶等為代表的技術人員,也即今天的中國軌道交通技術大師們,堅決不信邪,摸索前行……如今,柯以諾所在的中車株洲所,已成為中國軌道交通高端裝備的領軍力量之一。他和同學們見證了如今「中國動力谷」——株洲千億先進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的建立。

三一重工新下線的純電動智能駕駛攪拌車。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地處內陸的湖南,山川險阻、氣候溼熱阻礙了湖南發展,卻也孕育了不屈不撓,敢於也善於在逆境中求生存、謀發展的湖湘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投身工業的「新老湖南人」身上,逐步形成了湖南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製造業「搶挺精神」和「血性擔當」的地域工業文化。 一位湖南工業界知名人士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南工業基礎「一窮二白」,但湖南人很早就看到,搞工業特別是發展製造業,是湖南的主要出路。從最早提出「稍有餘力,就著力抓工業」,到「把每個可以節省的錢都集中起來用以投資辦工業」,新中國成立之初湖南掀起工業建設「第一次浪潮」,只爭朝夕的精神可見一斑。 進軍「強國重器製造中心」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後,湖南工業人更迸發出了無窮的潛力。從「興工強農」「三化」,到「一化三基」「彎道超車」等,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實施「『優存量、拓增量』促新舊動能轉換」,湖南工業「一張藍圖繪到底」,走上了先進位造的快車道。 比如,華菱鋼鐵集團堅定不移提效率、優結構、降槓桿、強改革、增效益,以超千億年銷售收入棲身「中國最強鋼鐵企業」行列;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的「工程機械湘軍」混凝土機械產量全球第一,起重機械、挖機產量全國第一;鐵建重工大直徑盾構機性能優越遠銷海內外,技術性能可以「克服地殼多數複雜環境」;湘電股份大型礦用電動輪自卸車為我國大型礦山裝備自給提供保障,先進風力發電設備更是遍布從高原到海疆的廣袤國土。 再比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研發的離子注入機等,解決了集成電路裝備「卡脖子」問題;湖南中大創遠數控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高精密螺旋錐齒輪閉環製造系統打破了海外封鎖和禁運;智慧眼(湖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人臉識別技術和指靜脈識別算法在多次國際大賽中奪冠,成為人社部生物特徵識別標準制訂牽頭單位;「天河」超級計算機、「麒麟」作業系統、長城電腦和伺服器、國科微電子固態存儲與解碼晶片、北鬥導航系統及其核心晶片等構成的「強強組合」,為我國計算機及應用自主可控增添了強大底氣…… 2018年,致力於「強國重器製造中心」的湖南省,工業增加值達到11916.38億元,是1952年的1884.69倍。 凝神聚力「第一資源」 職業教育和企業職業再教育發達的湖南,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那些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給調研中的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鐵建重工製造總廠,「技術能人」陳建軍靠自己摸索編程、選擇工藝路線、材料和刀具等,能把很多專業人士「傻眼到無從下手」的數控複合加工設備,「玩」到隨心所欲。 在能工巧匠的「搖籃」——湘潭電機,先後幹過油漆工、鉗工、刨銑工的廖正鋼,擁有5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4項實用新型專利,成果獲得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在中聯重科,冷作工出身的李傳泉,多年來專門鑽研那些「模仿不來的精華工藝」,橢圓形吊臂製作技術從吊重200噸起步,創造並迄今保持著2000噸的世界紀錄;從事大型起重設備調試的龍衛國,能把巨大的起重設備吊臂調試得跟人手一樣靈活,2000噸起重機吊臂能精確地往瓶子裡插花。 在湖南最大國企華菱鋼鐵集團,華菱漣鋼築爐專業技校畢業的陳奇福,掀起了燒結機控制、鋼鐵生產原材料物流等方面的技術革命;華菱衡鋼王偉元對先進自動測量系統動「微創手術」,保持和恢復設備0.02毫米精度;只有大專文化的華菱湘鋼技術能手趙旋,憑著自主開發信息化技術,助力公司提效降耗,「改變了對高爐的理解」…… 記者採訪發現,很多德國企業和投資者樂意將其中國業務設立在長沙、湘潭、株洲,這些強調工匠精神的德國企業界人士表示,熟練而認真的技術工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是他們選擇的主因。而多位擔綱研製國家重點科研產品的知名院士,更把湖南的一些能工巧匠,視為能把他們的研究變為現實的最佳合作對象。 與此同時,隨著發達國家紛紛推進「再工業化」,發展中國家也在利用低成本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這使得中國先進位造業面臨高端回流與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為此,湖南專門制定「芙蓉人才行動計劃」,搶佔全球製造業人才高地。 尤其是出臺的「十支持」「十放開」等政策,提出要為各類人才創造宜居宜業、創新創業的良好條件,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長。「只要這些政策能真正落地、落實、落細,能守得住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湖南的先進位造,誰也搶不走。」一位湖南企業家說。 科技創新鋪就高質量道路 6月13日凌晨4點,被譽為「航天奧林匹克」的國際空間軌道設計大賽(GTOC)最終成績揭曉:由14名平均年齡不到29歲的成員組成的國防科技大學與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聯隊,以絕對優勢榮獲冠軍,一舉打破歐美對賽事冠軍的長期壟斷。一個月不到,好消息接踵又至。7月8日,國防科技大學代表隊又在澳大利亞雪梨奪得機器人足球世界盃大賽中型組冠軍。

在小五金生產王國湖南省邵東市,「機器換人」正在深化推進。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防科大的這一幕,正是湖南人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探索,努力為先進位造業「勇氣」之上添「底氣」的縮影。 「電力機車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友梅,半個多世紀以來百折不撓,一直奮戰在科研一線;「交流傳動王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一年實驗燒掉的電子元器件裝了一卡車;以「兩臺汽車變兩輛自行車」為代價放棄國外優裕生活,回國投身科研事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雲,在研發成功碳碳複合材料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核能等領域後,又一頭扎進實驗樓,持之以恆地帶領團隊在耐3000攝氏度以上高溫物質研發領域繼續發力……
湘電股份生產的能載重100噸至300噸不等的大型礦用電動輪自卸車為我國大型礦山裝備自給提供有力保障。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不僅如此。第一款IGBT(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晶片1700V/100A問世,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際壟斷,促使國外IGBT產品價格下降超過50%,為國家節約資金超百億元;第一臺自主可控計算機整機在湖南長城下線,國產化固態硬碟在國科微電子穩定、量化生產,國產化自主可控計算機製造正在持續推進…… 特別是科技創新園區,已經成為湖南科技創新的熱土。採訪中,記者發現,即使是作為後起之秀的寧鄉高新區,也匯聚各類創新創業人才2萬餘人,擁有80家高新技術企業,6個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20個省級技術研發平臺和3家院士工作站…… 湖南省科技廳有關人士介紹,湖南1957年全民所有制單位擁有自然科技人員3.75萬人,到2018年總數達到179萬人。擁有袁隆平、黃伯雲等兩院院士總數82人,長期在湘工作外國專家1367人。 70年不懈奮鬥,湖南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排名由2000年的全國第14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12位。隨著超級裝備、超級計算等的崛起,科技創新對全省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2.5%提高到接近58%。 「不惟GDP,不是不要GDP,也不是不要高質量發展」「落實減稅降費政策,不是投資上不去、產業項目鋪不開的『擋箭牌』」「這道理、那道理,高質量發展才是硬道理」……可以預期,在湖南現代治理體系的強力推動下,基於科技創新的湖南「先進位造」將不斷迸發出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