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耄耋「牛頭刨床」見證的「湖湘擔當」

2020-12-05 新華社客戶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蘇曉洲  ◇新中國成立70年間,擁有「心憂天下、敢為人先」湖湘文化精神的湖南人,發揚「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血性擔當」「搶挺精神」,大膽創新發展先進位造業,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提供了強勁動力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後,湖南工業人更迸發出了無窮的潛力。從「興工強農」「三化」,到「一化三基」「彎道超車」,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實施「『優存量、拓增量』促新舊動能轉換」,湖南工業「一張藍圖繪到底」,走上了先進位造的快車道    ◇70年不懈奮鬥,湖南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排名上升到2018年的全國第12位。隨著超級裝備、超級計算等崛起,科技創新對全省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2.5%提高到接近58%    

5月21日,中車株機廠房內,一列即將交付的磁懸浮列車在接受出廠測試 蘇曉洲攝/本刊    中車株機企業文化館裡,陳列著一臺80多歲高齡的牛頭刨床。這臺引進於1936年,一直使用到2005年才「退休」的設備,被使用者長年精心養護,很多部位出現了有琉璃般光澤的「包漿」。其中,工具機左側「中英庚款」四個鑄造字分外醒目。

湖南「中大創遠」研發的用於生產螺旋錐齒輪的高精密工具機,打破了海外壟斷。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講解員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如今成為動力集中型「復興號」列車、磁懸浮列車、世界最大功率電力機車等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基地的中車株機,源自上個世紀30年代「粵漢鐵路」上的「田心廠」。    彼時,「粵漢鐵路」株洲至韶關段通車,需要在株洲建廠修理進口蒸汽機車頭。當時建廠許多設備來源複雜,其中就包括中英庚款15萬英鎊(折合當時國幣247.5萬元)。這臺牛頭刨床身上「中英庚款」四個字,正是今天湖南創建「強國重器製造中心」的起點。  

用「庚子賠款」購入的這臺牛頭刨床,是湖南製造業薄弱家底的見證。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地處內陸腹地的湖南,沒有臨海通航地利,沒有煤氣油的殷實「家底」,加上資源稟賦、地理區位、外部環境等先天條件並不佔優。    但擁有「心憂天下、敢為人先」湖湘文化精神的湖南人,新中國成立70年間,特別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發揚「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血性擔當」「搶挺精神」,在逆境中尋找機遇、在競爭中提升能力,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發展先進位造業,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提供了強勁動力。    後發趕超依靠「血性擔當」    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株所」資深專家柯以諾告訴本刊記者,上個世紀50年代,他和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電力機車專業大學生一起,從上海、西安等地出發,「一根扁擔挑著行李日夜兼程走進『田心』,在荒山上扎工棚、蓋廠房、搞生產,一幹就是幾十年!」

曾經用來修造「萬國牌」蒸汽機車的中車株機「大鐵廠房」,現在已經被改造成製造先進動力集中型「復興號」的現代化車間。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柯以諾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電力機車專業大學生。當時,我國要建設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山區鐵路,必須用電力機車取代蒸汽機車、內燃機車。然而,初建那年,蘇聯外國專家一夜撤走,留下柯以諾們這些「中國徒弟」,這意味著國產電力機車的試製只能靠自力更生。

位於長沙的鐵建重工盾構機產業基地,源源不斷為海內外「超級工程」提供「神兵利器」。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面對不期而至的巨大困難,以趙琦、陳國棟、蔣之驥、劉友梅、柯以諾、高培慶等為代表的技術人員,也即今天的中國軌道交通技術大師們,堅決不信邪,摸索前行……如今,柯以諾所在的中車株洲所,已成為中國軌道交通高端裝備的領軍力量之一。他和同學們見證了如今「中國動力谷」——株洲千億先進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的建立。

三一重工新下線的純電動智能駕駛攪拌車。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地處內陸的湖南,山川險阻、氣候溼熱阻礙了湖南發展,卻也孕育了不屈不撓,敢於也善於在逆境中求生存、謀發展的湖湘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投身工業的「新老湖南人」身上,逐步形成了湖南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製造業「搶挺精神」和「血性擔當」的地域工業文化。    一位湖南工業界知名人士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南工業基礎「一窮二白」,但湖南人很早就看到,搞工業特別是發展製造業,是湖南的主要出路。從最早提出「稍有餘力,就著力抓工業」,到「把每個可以節省的錢都集中起來用以投資辦工業」,新中國成立之初湖南掀起工業建設「第一次浪潮」,只爭朝夕的精神可見一斑。    進軍「強國重器製造中心」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後,湖南工業人更迸發出了無窮的潛力。從「興工強農」「三化」,到「一化三基」「彎道超車」等,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實施「『優存量、拓增量』促新舊動能轉換」,湖南工業「一張藍圖繪到底」,走上了先進位造的快車道。    比如,華菱鋼鐵集團堅定不移提效率、優結構、降槓桿、強改革、增效益,以超千億年銷售收入棲身「中國最強鋼鐵企業」行列;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的「工程機械湘軍」混凝土機械產量全球第一,起重機械、挖機產量全國第一;鐵建重工大直徑盾構機性能優越遠銷海內外,技術性能可以「克服地殼多數複雜環境」;湘電股份大型礦用電動輪自卸車為我國大型礦山裝備自給提供保障,先進風力發電設備更是遍布從高原到海疆的廣袤國土。    再比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研發的離子注入機等,解決了集成電路裝備「卡脖子」問題;湖南中大創遠數控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高精密螺旋錐齒輪閉環製造系統打破了海外封鎖和禁運;智慧眼(湖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人臉識別技術和指靜脈識別算法在多次國際大賽中奪冠,成為人社部生物特徵識別標準制訂牽頭單位;「天河」超級計算機、「麒麟」作業系統、長城電腦和伺服器、國科微電子固態存儲與解碼晶片、北鬥導航系統及其核心晶片等構成的「強強組合」,為我國計算機及應用自主可控增添了強大底氣……    2018年,致力於「強國重器製造中心」的湖南省,工業增加值達到11916.38億元,是1952年的1884.69倍。    凝神聚力「第一資源」    職業教育和企業職業再教育發達的湖南,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那些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給調研中的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鐵建重工製造總廠,「技術能人」陳建軍靠自己摸索編程、選擇工藝路線、材料和刀具等,能把很多專業人士「傻眼到無從下手」的數控複合加工設備,「玩」到隨心所欲。    在能工巧匠的「搖籃」——湘潭電機,先後幹過油漆工、鉗工、刨銑工的廖正鋼,擁有5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4項實用新型專利,成果獲得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在中聯重科,冷作工出身的李傳泉,多年來專門鑽研那些「模仿不來的精華工藝」,橢圓形吊臂製作技術從吊重200噸起步,創造並迄今保持著2000噸的世界紀錄;從事大型起重設備調試的龍衛國,能把巨大的起重設備吊臂調試得跟人手一樣靈活,2000噸起重機吊臂能精確地往瓶子裡插花。    在湖南最大國企華菱鋼鐵集團,華菱漣鋼築爐專業技校畢業的陳奇福,掀起了燒結機控制、鋼鐵生產原材料物流等方面的技術革命;華菱衡鋼王偉元對先進自動測量系統動「微創手術」,保持和恢復設備0.02毫米精度;只有大專文化的華菱湘鋼技術能手趙旋,憑著自主開發信息化技術,助力公司提效降耗,「改變了對高爐的理解」……    記者採訪發現,很多德國企業和投資者樂意將其中國業務設立在長沙、湘潭、株洲,這些強調工匠精神的德國企業界人士表示,熟練而認真的技術工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是他們選擇的主因。而多位擔綱研製國家重點科研產品的知名院士,更把湖南的一些能工巧匠,視為能把他們的研究變為現實的最佳合作對象。    與此同時,隨著發達國家紛紛推進「再工業化」,發展中國家也在利用低成本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這使得中國先進位造業面臨高端回流與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為此,湖南專門制定「芙蓉人才行動計劃」,搶佔全球製造業人才高地。    尤其是出臺的「十支持」「十放開」等政策,提出要為各類人才創造宜居宜業、創新創業的良好條件,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長。「只要這些政策能真正落地、落實、落細,能守得住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湖南的先進位造,誰也搶不走。」一位湖南企業家說。    科技創新鋪就高質量道路    6月13日凌晨4點,被譽為「航天奧林匹克」的國際空間軌道設計大賽(GTOC)最終成績揭曉:由14名平均年齡不到29歲的成員組成的國防科技大學與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聯隊,以絕對優勢榮獲冠軍,一舉打破歐美對賽事冠軍的長期壟斷。一個月不到,好消息接踵又至。7月8日,國防科技大學代表隊又在澳大利亞雪梨奪得機器人足球世界盃大賽中型組冠軍。

在小五金生產王國湖南省邵東市,「機器換人」正在深化推進。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防科大的這一幕,正是湖南人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探索,努力為先進位造業「勇氣」之上添「底氣」的縮影。    「電力機車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友梅,半個多世紀以來百折不撓,一直奮戰在科研一線;「交流傳動王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一年實驗燒掉的電子元器件裝了一卡車;以「兩臺汽車變兩輛自行車」為代價放棄國外優裕生活,回國投身科研事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雲,在研發成功碳碳複合材料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核能等領域後,又一頭扎進實驗樓,持之以恆地帶領團隊在耐3000攝氏度以上高溫物質研發領域繼續發力…… 

湘電股份生產的能載重100噸至300噸不等的大型礦用電動輪自卸車為我國大型礦山裝備自給提供有力保障。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不僅如此。第一款IGBT(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晶片1700V/100A問世,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際壟斷,促使國外IGBT產品價格下降超過50%,為國家節約資金超百億元;第一臺自主可控計算機整機在湖南長城下線,國產化固態硬碟在國科微電子穩定、量化生產,國產化自主可控計算機製造正在持續推進……    特別是科技創新園區,已經成為湖南科技創新的熱土。採訪中,記者發現,即使是作為後起之秀的寧鄉高新區,也匯聚各類創新創業人才2萬餘人,擁有80家高新技術企業,6個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20個省級技術研發平臺和3家院士工作站……    湖南省科技廳有關人士介紹,湖南1957年全民所有制單位擁有自然科技人員3.75萬人,到2018年總數達到179萬人。擁有袁隆平、黃伯雲等兩院院士總數82人,長期在湘工作外國專家1367人。    70年不懈奮鬥,湖南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排名由2000年的全國第14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12位。隨著超級裝備、超級計算等的崛起,科技創新對全省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2.5%提高到接近58%。    「不惟GDP,不是不要GDP,也不是不要高質量發展」「落實減稅降費政策,不是投資上不去、產業項目鋪不開的『擋箭牌』」「這道理、那道理,高質量發展才是硬道理」……可以預期,在湖南現代治理體系的強力推動下,基於科技創新的湖南「先進位造」將不斷迸發出持久活力。

相關焦點

  • 車床銑床刨床磨床鏜床加工的區別
    刨床  刨床係指用刨刀加工工件表面的工具機。刀具與工件做相對直線運動進行加工,主要用於各種平面與溝槽加工,也可用於直線成形面的加工。按其結構可分為以下類型:  (1)懸臂刨床:具有單立柱和懸臂的刨床,工作檯沿床身導軌作縱嚮往復運動,垂直刀架可沿懸臂導軌橫向移動、側刀架沿立柱導軌垂向移動。
  • 湖湘自然歷丨斯鳥若彩虹
    湖湘自然歷丨彩䴉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小寒第7日 當一隻彩䴉出現在湘東一處普通的池塘裡,慄紫、銅綠的羽毛在陽光下變幻出絢麗的光澤,一切都變得不那麼普通,像被一道奇異的光照亮。 去年12月底,一隻彩䴉在湘潭雨湖區的一片藕塘被人發現。
  • 湖湘風物丨彭文杰:從五朵花,看湖湘文化
    五朵花裡的湖湘文化 文丨彭文杰 講中華文化,除了講老子的「一」、「二」、「三」外,如果不懂得「五」在文化中的奧妙,那還是一知半解。這些學說,深深影響了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等一批湖湘士人,他們高舉船山先生「經世致用」的大旗,一改湖南的風氣,並由湖南席捲至全國。所謂「湖湘文化」的影響,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便蔚為壯觀。以至於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孫中山、章太炎、章士釗等,都大力推崇王船山的民族主義思想。
  • 深藍航跡見證中國擔當
    在隨艦執行遠洋護航、出國訪問等任務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人民海軍為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貢獻—— 深藍航跡見證中國擔當 ■長沙艦代理政委 嚴  冬 海口艦編隊立即啟動反海盜部署,並調派最有經驗的瞭望更和光電探測職手,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和處置險情。 海口艦迅速調整位置,將漁船和海盜小艇隔開,同時向左前方前出,驅離海盜。對方在海口艦的威懾下轉向逃離。 然而,沒有一名官兵放鬆警惕,因為經驗告訴我們,真正的戰鬥才剛剛開始。
  • 湖湘自然歷丨那隻從小學語文課本裡飛出的小鳥
    湖湘自然歷丨普通翠鳥 2021年1月16日星期六 小寒第12日 那隻從小學語文課本裡飛出的小鳥 一個冬日的早晨,在幾近枯竭的水塘邊,一隻豔麗的翠鳥守在一支木墩上,輕盈的身子,翠藍發亮的羽毛,專注地看著小片水域。
  • 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之旅 用腳步感受大陸的溫度
    他們是來自臺灣世新大學、高雄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參加2019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湖湘文化研學營的青年朋友們。「當主播、研中醫、做陶藝……」在為期六天的學習中,他們深入三湘四水,親身感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實地見證祖國大陸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改革發展成果,共同體驗同文同宗、同根同源、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
  • 邊關丨冰點下的瞭望
    這個年,我和我的戰友要在瞭望哨度過,我想向祖國人民報告,新疆邊防雪好大好大,鵝毛大雪;新疆哨所很冷很冷,零下33℃。「邊防有我們,請祖國放心!一家不圓換來萬家團圓!」哨所裡的人深情高呼。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一位偉人筆下遼闊曠遠的北疆雪景,成了最真實的寫照。邊防線上的瞭望哨,此時完全成了一座「雪海孤島」,並以最美的姿態出現。
  • 代表委員話法院丨潘海燕:強化司法責任擔當 守護長江生態文明
    代表委員話法院丨潘海燕:強化司法責任擔當 守護長江生態文明 2021-01-16 2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瞭望丨西北工業大學校長 汪勁松 以「正合奇勝」續報國新章
    創新報國    《瞭望》:西工大的特色是「三航」,學校在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西工大畢業生堅定理想信念,忠於黨、國家和人民,腳踏實地,實幹擔當。「夫妻將軍」校友董臻東和劉長秀是大學同班同學,1966年大學畢業後同時分配到條件艱苦的川西北空氣動力研究基地,夫妻二人頑強拼搏40餘年,攻克了空氣動力學領域多個關鍵難題,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和軍隊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幹得好」是追求卓越的集中體現。
  • 助推湖湘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200名專家齊聚這場高峰論壇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28日訊(記者 黃京 實習生 黃宇歸 通訊員 胡斌 唐璇)新時代湖湘體育文化如何傳承與發展?湖南高校體育發展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今天,由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體育局共同主辦,湖南體育職業學院、湖湘體育文化研究基地承辦,星瑞體育執行的湖南省第三屆湖湘體育文化高峰論壇在長沙開幕。現場,來自北京體育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國內近60所知名高校的200餘名體育學科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體育發展和體育文化建設等熱點問題,來了場「頭腦風暴」。本屆論壇與會人數、規模創歷史新高。
  • 瞭望丨用詩意構建萬物共生的世界——訪劉亮程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程青   人物小傳: 劉亮程:1962年出生,居新疆,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在新疆》,長篇小說《虛土》《鑿空》《捎話》,詩集《曬曬黃沙梁的太陽》等,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獎。現任新疆作協副主席。
  • 湖湘文化與「弦理論」
    形成於兩宋時期的湖湘文化一開始便以理學見長,並被譽為「理學之邦」。理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對宇宙本源的追尋,在這一點上與「弦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理學家看來,「太極」或「道」或「理」,代表了宇宙萬事萬物的最終根據,只有真正體認並依照這一根據,人們才能正確認識世界並指導人生。
  • 木工刨床的常見故障除方法及木工螺旋刨刀軸知識
    木材刨削時的常見缺陷及原因及木工刨床的常見故障及排除方法:提高刨床使用效益的措施:提高使用刨床的經濟效益的途徑與鋸木機相同,主要是提高生產率,減少動力消耗和木材損耗。(1)為提高生產效率,可在單面壓刨床的後面加上兩個豎刀頭,即改為三面刨床,一次可刨光3個面,從而大大地提高生產率。 (2)在檯面上擦拭煤油或其它潤滑油,保持臺面光滑,可提高進料速度,這對於刨削松木,尤其見效。此外,經常剔除樹脂,停車清理滾筒與臺面之間的木屑,也是增產節能的重要措施。
  • 第五屆湖湘優秀出版物獎揭曉
    12月30日,由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組織評比的「第五屆湖湘優秀出版物獎」揭曉,共有121種出版物獲此殊榮。其中圖書81種,數字出版物2種,音像電子出版物7種,期刊31種。此外,還有18種出版物獲得特別榮譽獎。
  • 主人翁 逐夢路|你知道新中國的第一臺龍門刨床,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嗎?
    &nbsp&nbsp&nbsp&nbsp在濟南二工具機集團車間裡,有這樣一臺年代感十足的「鋼鐵猛獸」,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臺龍門刨床,66年,它一直堅守崗位、精準運行。&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據參加過這臺龍門刨床生產過程的濟南二工具機集團退休職工董有泰介紹,當時有個口號,叫「打響第一炮,造好龍門刨」。新中國成立之初,工具機製造業一片空白,國家工業部改組了18家不同類別的加工企業,濟南二工具機就是其中之一。
  • 青海某企業的車床、鑽床、刨床以102萬元成交
    經過28次競價,青海某企業的車床、鑽床、刨床 、巻揚機、 40T門式 起重機、60T門式起重機、100T塔吊 (DBQ3000)以2550元/噸的價格在聚拍網拍拍賣成交。其車床、鑽床、刨床 、巻揚機、 40T門式 起重機、60T門式起重機、100T塔吊 (DBQ3000)起拍價為1900元/噸,最終成交價102萬元成交!
  • 用蓬勃向上的湖湘精神 鑄造大美瀟湘魂——致「郵政杯」2020湖南...
    遙觀湖湘,日新月異。一位位湖南日報朗讀者,無數堅若磐石的團隊於其中閃亮登場,吐納芳華,用蓬勃向上的湖湘精神,塑造著大美瀟湘!越來越多湖湘兒女也被聲音凝聚的力量和朗讀傳遞的價值激勵,繼續經世致用,勇往直前!「周末孩子排滿了培訓課,不能到場參與決賽,所以家長聯繫到我們要放棄比賽?」......
  • 全國金屬切削工具機標委會鋸刨床分技術委員會正式落戶縉雲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藍胡慧 張律 魯利軍)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正式發文,明確由浙江晨龍鋸床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全國金屬切削工具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鋸刨床分技術委員會(SAC/TC22/SC6)秘書處工作。這是落戶浙江縉雲的首個國家級標技委秘書處,標誌著以標準化為支撐的智能製造產業集群在縉雲的快速崛起。
  • 木工圈裡的趣聞舊事:刨床刨刀分著賣,幹一天活兒掙五毛錢
    這是旗魚前輩分享的海鷗的刨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時間:67.6.1,廠名看不太清楚,後來又追問了一下,是瀋陽木工工具廠。據前輩介紹,如瀋陽海鷗,不止有半品的拉刨床,還有推刨床,以及各種半成品的船刨和異型刨。
  • 文化創意「點化」湖湘名品
    文化創意「點化」湖湘名品    創意設計讓長沙眾多文化產品走出湖南驚豔世界  長沙晚報記者 胡兆紅  《瀏陽河》,一曲名河天下頌。自2013年以來,「一起來唱瀏陽河」巡演開創了以一個文化符號衍生多個產業鏈條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