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風物丨彭文杰:從五朵花,看湖湘文化

2020-11-25 湖南在線

五朵花裡的湖湘文化

文丨彭文杰

講中華文化,除了講老子的「一」、「二」、「三」外,如果不懂得「五」在文化中的奧妙,那還是一知半解。

中華文明的開篇鼻祖是三皇五帝,奉行的哲學是陰陽五行,吃的是五穀雜糧,看的是五彩斑斕,品的是人生五味,讀的是四書五經,登的是三山五嶽,交的是五湖四海,飆的是五陵豪氣,壞的是五毒俱全,爽的是五子登科,跪的是九五至尊。

可是就有一個人,他就不跪,因為他是貴族,是帝高陽的苗裔。

一、蘭,蘭之高貴的天生龍種

帝高陽就是顓頊大帝,是軒轅黃帝的嫡孫,顓頊的曾孫陸終生的第六子就是楚國的先祖羋季連。《楚世家》中記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訴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他向天發問,遠古開始時,誰將此態流傳導引給後代?天地尚未成形前,又從哪裡得以產生?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誰能夠探究其中原因?大氣一團迷濛無物,憑什麼將它識別認清?

《天問》開篇,「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屈原》特種郵票「憂歌離騷」和「求索問天」(圖源網絡)

《天問》是中國文學史一篇「千古萬古至奇之作」,屈原以他的叛逆和橫溢的才華問天問地問神問人,其內容之奇絕、才華之卓越、想像之豐沛、探尋真理之執著,光耀古今。通篇貫穿濃鬱的道家氣息和風骨。

秦惠文王十二年,張儀出使楚國,給楚懷王開出來一份豐厚的禮單,秦國願意以商於地方的六百裡土地和秦國美女換取秦楚聯姻,並換取楚國與齊國的不結盟,有點像美國勸說英國脫歐。張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他的連橫之策幫助秦王縱橫天下。縱橫家們只講對錯,不問善惡,忽悠天下。楚懷王也居然相信了,還去了秦國,被秦國軟禁,最後客死他鄉。

屈原與楚王及楚國高層的矛盾,估計是從張儀訪楚作為分水嶺的。他一貶再貶,最後被流放。這對於屈原的人生或許是倒黴的開始,但對於「憤怒出詩人」、對於中華文化來說,則是另一種開始。他一聲長嘯的《天問》影響了一千多年之後的周敦頤,再過了一千多之後,周敦頤的後裔魯迅又是一聲震撼千古的《吶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的使命。他被放逐了,在沅澧流域,他發現了在他生命中怒放的那朵花,蘭花。在《湘夫人》中,他詠嘆,「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 ,洞庭波兮木葉下。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蘭花在兩千多年前,還是天然野生的,到了一千多年後的宋代,開始栽培種植。蘭花,也稱「中國蘭」,與梅、竹、菊合稱「四君子」。它沒有醒目的豔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樸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屈原以蘭花自喻,表達「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孤傲。

屈原在放逐中追尋,在追尋中思考,在思考中憂鬱。可謂,袖中有劍,杯中有劍,拋向天空的頭顱,如何召集錦繡河山?

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是何等的光芒四射,熠熠生輝,所謂「百家」最著名的一批被後人尊稱為「九流」,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農家、雜家、陰陽家、縱橫家。屈原是個詩人,當他揮劍問天的時候,仿佛在告知世人,從我開始,中國詩歌從此進入了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中還有哥白尼、莎士比亞和弗朗索瓦·拉伯雷。

屈原是孤獨的,但他並不孤單。那朵蘭花,兩千多年前還是隨地可見的野花,現在,它開於一片冰心在玉壺的人士心中,永不凋謝。

二、桃,桃之絢麗的理想王國

蘭花是冰清玉潔的,而交上桃花運,可能是「桃花劫」了。陶淵明本來是喜愛菊花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本是一種道家風範,在陶淵明這裡,也是表達他憤世嫉俗的做派。為何要「見山」呢?其實是他胸中的「江山」,是他「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的表達。

我們對中國古人的情懷的理解常常簡單地認為,入世則「兼濟天下」,出世則「獨善其身」。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是想獨善其身嗎?他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他玩轉了三個朝代,目睹了九個皇帝的更替,他十幾年的從政生涯,五次出仕,五次辭官。官越做越小,脾氣也是逆生長了。他胸中的塊壘,一千多年後,在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得到充分表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杜甫在一首詩中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堯舜時代」是那時候知識分子對過去最好的追憶,也是《禮記大同篇》所描述的「大同」社會。

大同概念出自《禮記·禮運》大同章,通常簡稱「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或《小戴記》,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禮運大同篇》是論述禮之源頭和禮之實的專論,《禮運篇》不僅膾炙人口,更在乎冠於篇首的「大同小康」思想,為後世人描繪了一個民族理想中的世界圖案,故後世有「禮運大同」的說法。「大同」和「小康」,是相對的兩種社會形態,在對立之中相得益彰。

按古代說法,即認為《禮記·禮運》篇的「大同」之說是受墨家或道家的影響。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而墨家思想也是墨瞿深受道家代表人物文子的影響而發展的,所以有人說,天下之言,皆歸道。

《禮運大同篇》描述孔子的理想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就太平。沒有戰爭,人人和睦相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可惜行不通,因為人人皆自私自利的緣故。

陶淵明菊花沒有採到,回家種紅薯,回到書齋讀書,還落下一個「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毛病,於是便做夢,一邊做夢一邊忽悠天下。

常德桃花源酷似陶潛文中所描繪的仙境(圖源網絡)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段《桃花源記》的文字,基本上就是《禮運大同篇》的山寨版或解讀版。他邊飲酒邊做夢,「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他自問自答,「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菊花沒有了,桃花是夢中的,可酒那是自己的,陶淵明以酒下詩,一不小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酒後吐真言,「不為五鬥米折腰」成為有骨氣文人的名片。他的《歸去來兮辭》上承屈原《天問》之神韻,下啟「李白鬥酒詩百篇,天子呼來不上船」之風華。松菊桃李,鯤鵬萬裡,酣暢淋漓,爽呆莊子蝴蝶之流線,玩盡魏晉風骨。

在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談「大同世界」的同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在構思他的「烏託邦」。公元五世紀,陶淵明從武陵山脈的一個山洞發現了「桃花源」;公元十七世紀,英國人託馬斯·莫爾在莫爾河中的一個島國發現了「烏託邦」。在那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是公共選舉產生。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

中國人奉行的是「大陸文化」,西歐人奉行的是「海洋文化」,所以「桃花源」在山洞裡,「烏託邦」則在島上。但無論怎樣,他們最終都走在一起,追尋自己的「桃花源」或「烏託邦」,這為在20世紀出生的湖南人盧德之博士在世界舞臺宣講「共享文明」,給予了豐富的滋養。

三、蓮,蓮之淨世的獨立人格

中國人形容美女有著豐富的詞彙。比如說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落後啦,李白筆下的美女是這樣描寫的,「雲想衣裳花想容」。什麼意思,就是說,彩雲看到美女後,覺得自己不美了,想要做更美麗的衣裳來裝扮;鮮花看到美女後感覺不行了,要到美容院去美容。真是寫絕了。然後白居易來了一個更絕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唐代詩人鬥詩之狠,可見一斑。但源頭都是從屈原開始的。楚國大地,荊楚湖湘,不斷派生傑出的人才。春秋戰國時期,當思想家、哲學家星若燦河之時,冒出了中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北宋時期,當中國的文學藝術特別是詩詞散文達到高峰,蘇軾領銜文學界的時候,九嶷山下,濂溪之濱卻誕生了一代宗師、理學鼻祖——周敦頤。

晚清經學家、詩人王闓運曾到江浙一帶講學,王闓運是湘潭人,做過曾國藩的私人幕僚,名氣並不大。江浙素來是文人墨客雲聚之地,當地官員當然看不上他,為試他的才學高低,故意探問他的學問流派、淵源,王闓運便脫口而出:「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這是對濂溪學、對周敦頤創辦的理學以及湖湘文化在全國地位最簡明的概括。

蓮花(圖源網絡)

與唐朝國運宏通、氣勢遼闊、詩人爭相比美的景象不同,宋代的詩人更加尚意。蘇東坡一會兒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快意人生;一會兒是「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悲歡離合;一會兒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道家境界。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的哲學便一路向下,從形而上跌向形而下,但總有一些脊梁,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從中國哲學的源頭,尋找他們所需要的營養,蘇軾就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人物。在蘇軾的詩詞、散文中,他已經將儒釋道融為一體,藉以表達他的情懷。同樣,周敦頤也開始從中國哲學的源頭,來尋找他的哲學靈感。他的《太極圖易說》(《太極圖說》之本名),吸取了道家系統的宇宙發生論,將之與《易傳》系統的宇宙理論結合起來,建構起了自身哲學的基本宇宙生成模式;而其《通書》則提出了儒家心性淪、倫理學等許多概念與命題,儘管那還是比較簡單的。

周敦頤的智慧在於,他以道家的哲學作為邏輯底層,雜以佛學,最後披上儒學的外衣,從而完成了他理學的構架。

他認為,無極(無)生太極(有)。太極能動能靜,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動之極則走向靜,靜之極又回復為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陰陽生兩儀(天地)。再陰變陽合: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氣流動,推動春、夏、秋、冬四季運轉。故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太極本原於無極,無極是宇宙生成的根本。陰陽二氣與五行之"精"巧妙凝合,又形成男女。變化無窮的萬物中,人得天地之"秀"而為萬物之靈。五行之性觸感外物而動,則呈現惡與善,形成錯綜複雜的萬物。這其實就是老子說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闡述;也是《易傳》中「一陰一陽謂之道」的翻版,同樣也是他的「太極而無極」的宇宙生成論。在此基礎上,他提出「至誠」和「主靜」的道德論,以此來闡述「禮樂」,使之有了邏輯的必然。

愛蓮說(圖源網絡)

周敦頤出生在道縣,道縣又稱「蓮城」,他可謂一朵蓮花餵養的極品。他在《愛蓮說》寫道:「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清代乾隆皇帝從小愛讀周敦頤的《愛蓮說》,視之為楷模與聖人,說:「予惟周子所云,固一貫之道,夫人之所當勉者也。」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作為理學的開山鼻祖,影響了將近一千年的中國。

在永州市道縣清塘鎮樓田村濂溪故裡,有這樣一副楹聯:「周庭舉世皆尊元公哲學魯迅文章恩來開國總理,風景這邊獨好濂水湛藍都龐蒼翠道巖今古奇觀。」這副楹聯十分清楚地表明了,魯迅(原名周樹人)和周恩來,都是周敦頤的後代;道巖奇觀則指在道縣發現了史前12000前人工種植的稻米,這是對人類文明史的重新認識,彰顯了這塊土地的神奇。

四、菊,菊之璀璨的靈動光譜

王船山《落花詩》是大型組詩,共99首,現代人很少讀見,此處分享一首,來感受其魅力。「弱羽殷勤亢谷風,息肩遲暮委牆東。銷魂萬裡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後功。香老但邀南國頌,青留長伴小山叢。堂堂背我隨餘子,微許知音一葉桐。」 第一句寫落花花瓣雖然脆弱,卻極力抵拒東風之掃拂,然而最終還是於暮春時節委落牆東。「牆東」可能暗用了《後漢書·逸民列傳·逢萌傳》「避世牆東王君公」的典故,有自喻避世之意。第二句「銷魂萬裡」化用吳偉業《悲歌贈吳季子》「人生千裡與萬裡,黯然銷魂別而已。君獨何為至於此,山非山兮水非水」詩意,說花兒凋落、離別枝椏乃生前勞碌奔波之果報。「化血三年」用《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典故,言落花之枯死實如鳳凰涅槃,足見其不屈之功。第三句「南國松」講芬芳的花兒到老都只為邀屈原《橘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之譽,「小山叢」取淮南小山《招隱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句意,講花兒尚留青枝綠葉隱棲於深山幽谷。第四句取唐人薛能《春日使府寓二首》其一 「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和《秋題》「獨坐東南見曉星,白雲微透泬寥清,磷磷甃石堪僧坐,一葉梧桐落半庭」詩意,言白髮欺我,歲月不待,我已垂垂將老,唯有一葉梧桐尚堪為我知音。此詩前兩聯是借落花寫自己倔強不屈之精神,後兩聯是寫自己雖有可歌可頌之節概,如今卻退居山野,坐待歲月流逝,缺少知音之境況。這首詩歌的魅力在於,詩寫落花不見花,讀似平淡,功底極深,用典之多實在罕見。可謂「無邊落花蕭蕭下,不盡典故滾滾來。」

菊花(圖源網絡)

王夫之生活在一個朝代更替的時代。李自成進京,大明亡;清軍進京,大順亡。一個強大的王朝和一個短命朝代的更替以及一個新王朝的到來,是令他猝不及防的,令得他實現理想路上的充滿了千辛萬阻。他出門頭戴鬥笠、腳著木屐,意思是頭不頂清朝的天、腳不踏清朝的地。他不像屈原那樣問天,他不知道是誰的天;他不像陶潛那樣飲酒,飲酒也不能消除他心中的塊壘。山河破碎,滿眼落花,他寫了99首落花詩。

天總是會黑的,更何況有烏雲。然而,烏雲之上還有星辰;人群之中還有善良。即使什麼都看不到,你自己還是一團火,照亮前行的路。

他開始著書,用文人的方式來探尋世界。《老子衍》、《周易外傳》、《周易內傳》六卷、《周易內傳發例》一卷、《莊子通》一卷、《莊子解》 三十三卷、《黃書》、《春秋家說》、《尚書引義》六卷、《讀四書大全說》、《讀通鑑論》三十卷、《楚辭通釋》十四卷等等。從這些書名我們可以看出,王船山的哲學底蘊來自老莊和《周易》,其人文精神來自屈原。他寫了100多部、400餘卷、800餘萬字的作品。他因晚年長期隱居衡陽縣石船山下,後世尊稱他為船山先生,也叫他王船山。他的著作,在曾國藩、曾國荃的努力下,重新彙刊成《船山遺書》,共收著作56種288卷,於1865年在金陵刻竣。

在哲學上,王船山提出「氣一元論」,他認為氣是唯一實體,不是「心外無物」。他指出,天地間存在著的一切都是具體的實物,一般原理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決不可說具體事物依存於一般原理。「氣一元論」近接周敦頤的主張,遠承老子的道脈,可謂一脈相承。王船山主張「知而不行,猶無知也」,「君子之道,力行而已」,反對空談,力倡學以致用的務實精神,治學當為國計民生致用,反對治經的煩瑣零碎和空疏無物。這些學說,深深影響了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等一批湖湘士人,他們高舉船山先生「經世致用」的大旗,一改湖南的風氣,並由湖南席捲至全國。所謂「湖湘文化」的影響,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便蔚為壯觀。以至於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孫中山、章太炎、章士釗等,都大力推崇王船山的民族主義思想。

1914年劉人熙在長沙創辦「船山學社」,以研究和發揚王船山的思想。1920年冬天,毛澤東和楊開慧在船山學社舉行婚禮,船山學社也成為他們的新婚居室。1921年8月,毛澤東在船山學社創辦「湖南自修大學」。1937年,毛澤東寫信給在長沙主持八路軍辦事處的徐特立,請他設法從湖南補齊《船山遺書》所缺各冊,為他寫作《矛盾論》、《實踐論》提供參考。毛澤東對王船山的經典評價是:「西方有一個黑格爾,東方有一個王船山。」1985年,美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評出古今八大哲學家,其中四位唯物主義哲學家依次是:德謨克利特、王船山、費爾巴哈、馬克思。

東晉詩人陶淵明寫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其愛菊之名,無人不曉,而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脫俗的隱逸者之象徵。

唐代詩人原植《菊花》詩曰:「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園,王夫之曾在此居住(圖源網絡)

船山先生曾久居菊園,看的是有此花無它花的景象,寫的是有此道無它論的名言,成為湖湘文化承上啟下的精神領袖。有意思的是,清朝的統治者和掘墓人都將他奉為聖人。而他喜愛的菊花,也在17世紀被引入歐洲,19世紀又從英國傳至美國,成為全世界人民喜歡的花卉。菊花之美,麗而不豔,傲然臨霜,怒放於群芳凋零之際,傲然在風霜肅殺之時,盡展其萬方嬌媚之態,菊之璀璨猶如光譜之絢麗,多姿多彩,神奇靈動。

五、梅,梅之傲寒的世代風範

周敦頤有兩個學生,程顥及其弟程頤,世稱「二程」,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其學說在理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周敦頤、二程、張載、邵康節而被稱為「北宋五子」。理學,或稱道學,亦稱義理之學,是宋元明時期思想學說的通稱。之所以稱為道學,是因當時流行稱謂,且《宋史》有《道學傳》而名。之所以稱為理學,是因當時宋代儒家言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理而名。又因其始興於宋代,又稱宋學,與漢學相對。理學被後人分為三大流派:氣本論一派,以張載為代表;理本論一派,以程朱為代表;心本論一派,以陸王為代表。在這三大流派中,周敦頤不屬於任何一派,可見,作為開山鼻祖的他,是源頭,其它的都是支流。

在中國哲學上,關於「知」和「行」的問題,從朱熹到王陽明到王船山,是中國哲學的一條大江大河,蜿蜒輾轉,奔流不息。

朱熹在白鹿書院的學規中明確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而後「篤行之」的步驟,堅持「知先行後」說,堅持「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王陽明對「知先行後」是不認同的,提出「知行合一」說,以此彌補朱子知與行相脫離的偏弊。他主張即知即行,知行之間沒有長遠的距離,知當下即發為行為。一念之動就是行。學問思辨本身即是行為,不是在學問思辨之外或之後另有行為。

王船山在兩位前輩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下學而上達」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皆是孔子顯明地主張行在知先的證據,故他堅持「不可離行以為知」的實踐論。這是對朱熹的「知先行後」的反叛。他又反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認為他是「以知為行,而不以行為行」,「銷行以歸於知」,實無異於「先知以廢行」。因為王陽明以一念之動為行,以學問思辨、內心修養為行,實即不免抹煞了真正的改革社會政治、改變物質環境的行。

王船山的學說,可稱為重行的知行合一說,與王陽明的重知的知行合一說正相反。他說,「知可詭而行不可詭」,「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以行為功,行不以知為功;行可得知之效,知未可以得行之效」。

歌德說,「理論總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黑格爾說,「理智的工作僅在於認識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於使得這世界成為如此」。列寧說,「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這都是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也就是「行」的重要。

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圖源網絡)

毛澤東在《實踐論》對「知」和「行」的關係作了深刻的闡述:「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關於實踐和真理的關係,毛澤東在《實踐論》寫道:「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也寫道:「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

1963年中蘇論戰期間,中央組織了寫作班子,毛主席在批語中針對蘇共中央公開信中的一些論點,提出「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撰寫《實踐論》(圖源網絡)

《實踐論》和《矛盾論》是毛澤東在延安寫就的重要哲學著作,針對黨內「右傾機會主義」和「左翼空談主義」,為統一全黨意志而理清的哲學脈絡。在當時錯綜複雜、團隊弱小的生態中,找到一個思維的工具,用正確的方法來指導中國革命,十分必要。

作為讀書人的毛澤東,曾創下了諸多紀錄。《資治通鑑》讀了17遍;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不僅通讀,還寫下了各種評語;《共產黨宣言》讀了100遍以上;對50餘種古今關於《楚辭》有價值的注釋和研究書籍全部涉獵;對十幾種關於研究《老子》的著作一部也沒有放過。

毛澤東的閱讀範圍十分廣泛,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學、書法、報紙雜誌等10多類,他的菊香書屋的藏書將近10萬冊。

豐厚的學養和豐富的實踐,讓毛澤東在任何情況下可以用哲學的思維來解決複雜的問題,這也是他對知與行的關係作出的最完美的解答。

1961年,真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是歐美封鎖,蘇聯翻臉;面臨的國內環境是經濟困難,災害重重。面對困難和壓力,詩人毛澤東以詞明志,寫下了《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圖源網絡)

歷史上的文人墨客詠梅者,可謂眾多,他們的梅花,或孤獨清高,懷才不遇;或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真是一縷梅魂,千古清香。而毛澤東的「詠梅」,將梅魂、梅骨、梅趣、梅神呼之欲出,寫出了空靈遐遠而又熱烈絢麗的意境,豁然誕生一個新生命,成世代風範。

《論共享文明》的作者盧德之博士在《湖湘文化的兩大內核與基金會的當代發展》一文中說:「湖湘文化的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尋求深刻的哲學思考,二是尋求現實解放的道路。」他還說。「這種綿延不斷的、深刻的哲學思考,逐漸養成了湖湘文化胸懷天下、思接天下、憂樂天下的品格與操守,而且人才輩出,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說,湖湘文化中的這種尋求解放現實道路的價值內核,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人類文明不斷發展與進步的精神財富。」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中國哲學的洪流從老子的《道德經》到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書寫著對宇宙、社會、人類的最深遠、最宏闊的思考,是對湖湘文化、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貢獻。湖湘文化盛開的五朵花,是傲雪報春的梅花,擁有捨我其誰、為天下先的氣質;是璀璨靈動的、開遍九州走向世界的菊花,流淌著海納百川、融通創新的血液;是遺世獨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在任何錯綜複雜的環境中保持深刻的哲學思考;是絢麗爛漫的桃花,講述著中國人文的理想;是天生龍種、雍容華貴的蘭花,可漫天遍地又能入廳靚室,顯示了格物致用的品質。因此,在盧德之博士「尋求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尋求現實解放的道路」這樣的命題下,湖湘文化還具有四個特質:為天下先,這是湖湘文化的氣質;融通創新,這是湖湘文化的血液;經世致用,這是湖湘文化的支柱;實事求是,這是湖湘文化的靈魂。這五朵花講述的思想和故事,久久地響徹毛澤東的那句詩,「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

相關焦點

  • 文化創意「點化」湖湘名品
    文化創意「點化」湖湘名品    創意設計讓長沙眾多文化產品走出湖南驚豔世界  長沙晚報記者 胡兆紅  《瀏陽河》,一曲名河天下頌。自2013年以來,「一起來唱瀏陽河」巡演開創了以一個文化符號衍生多個產業鏈條的模式。
  • 湖湘文化與「弦理論」
    形成於兩宋時期的湖湘文化一開始便以理學見長,並被譽為「理學之邦」。理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對宇宙本源的追尋,在這一點上與「弦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理學家看來,「太極」或「道」或「理」,代表了宇宙萬事萬物的最終根據,只有真正體認並依照這一根據,人們才能正確認識世界並指導人生。
  • 湖湘自然筆記·我們的24節氣物候記丨小滿
    桃始華、倉庚鳴、萍始生、涼風至、白露降、鴻雁來……風物有信,枯榮有時,季節物候安穩交替,給人以安心的力量。第八輯小滿(5月20日-6月4日)奔赴炎夏的途中,難免有些懈怠周慢慢小滿,行到季節的中途,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不免有些懈怠。
  • 「東亞古典學與湖湘文化」學術會議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
    本網記者 閆勇/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閆勇)2019年9月27日,由湖南師範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湖南師範大學辭賦駢文研究中心協辦的「東亞古典學與湖湘文化」學術會議在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中和樓國際多功能會議室舉行。
  • 湖湘文化之旅——浙江大學EMBA長沙移動課堂
    2010年4月15日-18日,浙江大學EMBA08春季1班及09春季1班50餘名同學在浙江大學EMBA教育中心主任範曉屏教授帶領下抵達湖南大學,開始為期四天以感受湖湘文化為主題的長沙移動課堂。  訪古人尋古蹟感受湖湘文化深厚底蘊  談及湖湘文化,我們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曾國藩。
  • 平江驚現象形古字 或將湖湘文化上溯幾千年
    或將湖湘文化上溯幾千年平江驚現象形古字嶽陽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蘇世揚 通訊員 李成才)雙節長假剛剛過去,「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平江縣木金鄉穿巖古蹟的巖石上有重大文化發現
  • 兩岸學子牽手嶽陽 感受湖湘「憂樂」情懷
    八月巴陵,丹桂飄香,兩岸學子,牽手嶽陽,研習中華,感受湖湘。8月16日,湖南理工學院學生與海峽東岸寶島臺灣南部的青年學子一起歡歌笑語,結對而行,直奔湖湘文化「憂樂精神」發源點——嶽陽樓,感受湖湘「憂樂」情懷。
  • 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之旅 用腳步感受大陸的溫度
    他們是來自臺灣世新大學、高雄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參加2019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湖湘文化研學營的青年朋友們。「當主播、研中醫、做陶藝……」在為期六天的學習中,他們深入三湘四水,親身感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實地見證祖國大陸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改革發展成果,共同體驗同文同宗、同根同源、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
  • 助推湖湘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200名專家齊聚這場高峰論壇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28日訊(記者 黃京 實習生 黃宇歸 通訊員 胡斌 唐璇)新時代湖湘體育文化如何傳承與發展?湖南高校體育發展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今天,由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體育局共同主辦,湖南體育職業學院、湖湘體育文化研究基地承辦,星瑞體育執行的湖南省第三屆湖湘體育文化高峰論壇在長沙開幕。現場,來自北京體育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國內近60所知名高校的200餘名體育學科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體育發展和體育文化建設等熱點問題,來了場「頭腦風暴」。本屆論壇與會人數、規模創歷史新高。
  • 第五屆湖湘優秀出版物獎揭曉
    附:「第五屆湖湘優秀出版物獎」獲獎出版物目錄 第五屆「湖湘優秀出版物獎」獲獎出版物目錄 一、特別榮譽獎(18種) (一)圖書類(9種) 湖南文藝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湖湘自然歷丨斯鳥若彩虹
    湖湘自然歷丨彩䴉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小寒第7日 當一隻彩䴉出現在湘東一處普通的池塘裡,慄紫、銅綠的羽毛在陽光下變幻出絢麗的光澤,一切都變得不那麼普通,像被一道奇異的光照亮。 去年12月底,一隻彩䴉在湘潭雨湖區的一片藕塘被人發現。
  • 中國國家地理原創MOOK系列——《地道風物·湘西》出版
    發現新湖南,發現新湘西,顛覆傳統湘西印象,重釋湘西山水格局;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主持人汪涵「響應」計劃為你解讀湘西方言背後的文化;《瀟湘晨報·湖湘地理》前主編鄒容等專家學者深入討論湘西性格與文化;隨書附贈獨家定製版湘西風物大地圖及湘西之旅地圖書名:作者:範亞昆 主編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定價:49.8元出版時間:2015.11
  • 湖湘自然歷丨那隻從小學語文課本裡飛出的小鳥
    湖湘自然歷丨普通翠鳥 2021年1月16日星期六 小寒第12日 那隻從小學語文課本裡飛出的小鳥 一個冬日的早晨,在幾近枯竭的水塘邊,一隻豔麗的翠鳥守在一支木墩上,輕盈的身子,翠藍發亮的羽毛,專注地看著小片水域。
  • 瞭望丨耄耋「牛頭刨床」見證的「湖湘擔當」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蘇曉洲  ◇新中國成立70年間,擁有「心憂天下、敢為人先」湖湘文化精神的湖南人,發揚「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血性擔當」「搶挺精神」,大膽創新發展先進位造業,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提供了強勁動力
  • 用蓬勃向上的湖湘精神 鑄造大美瀟湘魂——致「郵政杯」2020湖南...
    遙觀湖湘,日新月異。一位位湖南日報朗讀者,無數堅若磐石的團隊於其中閃亮登場,吐納芳華,用蓬勃向上的湖湘精神,塑造著大美瀟湘!越來越多湖湘兒女也被聲音凝聚的力量和朗讀傳遞的價值激勵,繼續經世致用,勇往直前!「周末孩子排滿了培訓課,不能到場參與決賽,所以家長聯繫到我們要放棄比賽?」......
  • 臭豆腐、小龍蝦……湖湘美食陸續登上航空菜單
    此次小龍蝦主題航班,是湖南紅土航空第二次將湖湘特色美食帶上飛機,此前的臭豆腐主題航班已經在網上引起熱議和好評紅土航空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湖南本土航空,今後將在航班上推出更多湖南特色主題活動,讓湖湘文化通過飛機傳播到更遠的地方。」今年7月2日,湖南紅土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南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掛牌,標誌著湖南首家本土航空正式落地。自轉場湖南以來,紅土航空接連開通長沙⇋昆明、長沙⇋滄源、長沙⇋煙臺、長沙⇋海拉爾等數條航線,極大便利了湖南人民的出行需求。
  • -湖湘奧林匹克...
    湖湘奧林匹克花園小區一棟88平米三居室的房子受到大家的熱烈追捧,這套房子採用現代的設計,高端大氣上檔次,戶型為三居室,功能區分區明顯,方便日後的生活。以下就是本套湖湘奧林匹克花園小區88平米三居室房子的戶型圖。
  • -湖湘奧林匹克...
    本文介紹的案例位於湖湘奧林匹克花園,業主是第一次裝修,房屋總面積116.29平米,考慮到生活需求,業主將116.29平米的房子裝修成四居室。業主鍾愛現代風格,所以房子整個裝修風格都是採用的現代。業主透露本套116.29平米的房子全包裝修只花了16萬。一起來看看效果圖吧!
  • 對話《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翻譯團隊: 打造閃亮湖湘對外名片
    帶著這些疑問,6月27日,在新書出版後不久,記者來到了湖南師範大學,採訪了《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翻譯委員會副主任尹飛舟教授、跨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長餘承法教授以及擔任聯絡工作的謝敏敏老師,聽他們講述了圖書翻譯背後的故事。談及參與《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外文版翻譯的感受,他們坦言,「承擔這套圖書的翻譯工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既是在做翻譯傳播,也是在講好中非合作故事。
  • 《航拍中國》飛越湖南反響:湖南如此多嬌 多元方式助推湖湘文化傳播
    從一座熱鬧的湘西小城鳳凰,到沿湘江北上看瀟湘匯合。從探訪偉人故裡韶山,到東江湖領略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水墨丹青……湖南的美,流淌在古往今來名家的筆下,也深深地烙印在了無數現代人的腦海中。近日,一部美得震撼、直擊人心的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三季湖南篇隆重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