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內陳列的《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
《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翻譯委員會部分成員:餘承法(左)、尹飛舟(中)、謝敏敏(右)。
紅網時刻記者 王嫣 長沙報導
六月的湖南,生機勃勃,綠意盎然。湖南圖書城內,書店的工作人員們正在將一本本《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仔細地擺上書架。中國風的封面設計,中英法不同語種的版本、紅白色調為主的書籍,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吸引了許多讀者駐足瀏覽。
《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收錄了覆蓋全國21個省市、非洲31個國家的101個中非合作精品案例方案,是一套生動詮釋「授人以漁」理念、極具實用性的實踐方法論和合作工具書。
這樣一套見證中非友誼,凸顯中國智慧與經驗的精品圖書,它的外文版翻譯是如何完成的?在翻譯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特別的故事?帶著這些疑問,6月27日,在新書出版後不久,記者來到了湖南師範大學,採訪了《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翻譯委員會副主任尹飛舟教授、跨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長餘承法教授以及擔任聯絡工作的謝敏敏老師,聽他們講述了圖書翻譯背後的故事。
談及參與《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外文版翻譯的感受,他們坦言,「承擔這套圖書的翻譯工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既是在做翻譯傳播,也是在講好中非合作故事。我們團隊竭盡全力用英文、法文把中文版圖書表達的意思生動地詮釋出來,希望讓更多國外讀者讀得懂,記得住,理解得透。」
醞釀
高素質團隊的組建
當天約訪的地點是在湖南師範大學尹飛舟教授的辦公室,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記者有幸見到了《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翻譯委員會的三位專家。
走進辦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偌大的書櫃,書櫃裡擺放著文學、歷史、語言、政治、經濟等各式各樣的圖書,而這裡面,也有剛出版不久,凝聚著翻譯團隊心血的《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
從最初接手翻譯工作,到拿到第一批定版中文稿件開始翻譯,再到最終完成全書英法版本的校對,很難想像,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承擔翻譯、審稿和校樣的20多人的團隊,完成了400多頁的英法圖書的翻譯工作。尹飛舟告訴記者,能如期高質的交稿,這一切,與團隊的配合密不可分。
今年1月,尹飛舟和同事們接到了來自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委託邀請——承擔《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外文版的翻譯工作。在接下任務不久,在校長蔣洪新教授指導下,從湖南師範大學挑選了7位有實戰經驗的優秀學科帶頭人,組成了翻譯委員會。校長蔣洪新教授擔任主任,尹飛舟教授擔任副主任,語言與文化研究院院長鄧穎玲教授、外國語學院院長曾豔鈺教授、跨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長餘承法教授,蔣莉華副教授,謝敏敏老師,共同負責譯稿的把關以及團隊工作的組織協調。
尹飛舟告訴記者,湖南師範大學對此次翻譯工作十分重視,在4月中旬拿到第一批中文定稿著手翻譯之前,他們就圍繞此書做了許多工作。
「2月份時,我們翻譯委員會圍繞此書翻譯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蔣洪新校長要求我們從服務國家戰略、促進學科建設的高度做好這次翻譯工作,確保高質量地按時完成。為此,翻譯委員會制定了詳盡的工作方案,確定了翻譯任務分工和工作流程,分為『提取所有關鍵詞、高頻詞進行翻譯和審定』『初譯』『審稿』『改稿』『定稿』『排版校對』『改樣終校』7個步驟。同時,我們還聯繫了出版社,讓出版社發了一篇較為完整的稿件進行試譯。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試譯稿名為『袁氏雜交水稻本土化發展方案』,大概在2000字左右,我們每個語種都請了兩位專家進行試譯,提前對文章語言、結構進行熟悉,也是通過這次試譯,找到了符合我們要求的,具有較強翻譯能力和母語背景的審稿專家——外文出版社原總編輯、譯審徐明強,美國新澤西海洋學院終身教授、湖南師範大學講座教授楊孝明和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法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劉成富。」
推敲
英文書名如此誕生
《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英、法文版圖書。
作為翻譯委員會的成員之一,謝敏敏告訴記者,大家除了承擔參與日常審稿外,還承擔著譯者和專家之間的協調溝通工作。做好《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的翻譯,是一項重要的使命,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把它當成一項無比重要的工作。大家一直認為翻譯無小事,始終保持嚴謹細緻、精益求精的精神,對於把握不準的譯法,我們都會一一對照國家官方文獻或是權威媒體的表述進行查詢、核實。英文書名確定的背後,就有著這樣一個「一波三折」的小故事。
「起初,譯者對書名前半部分的翻譯是『Business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專家在審稿過程中,將書名這一部分改成了『China-Africa Business Cooperation』,譯者不同意專家的修改意見,於是便發信息給翻譯委員會,解釋他們採用between…and…這個看上去有些笨拙的結構的用意,是考慮到了China-Africa表述的包含有先後主次的意味,中非合作是平等的,使用between…and…的結構更為合適。」
「在收到譯者的反饋後,翻譯委員會的成員們一起,多方面查找資料、進行確認,在參考了China Daily對『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非經貿合作』的譯法之後,確定還是採用審稿專家的譯法。隨後,翻譯委員會把書名的翻譯送交中非經貿博覽會組委會秘書處審定,組委會秘書處又提出了他們的意見,覺得書名的翻譯處理應該參照『中非經貿博覽會』的英文名稱。翻譯委員會了解組委會秘書處的意見後,十分贊同,覺得作為博覽會的官方書籍,應該和博覽會譯名保持一致。於是,經過三次修改,英文版的書名China-Africa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Case Studies and Plans才最終確定下來。」
一個書名,三次修改,印證了翻譯無小事這個道理。無論是作者,譯者,審稿專家,還是翻譯委員會的成員,他們都是翻譯系統中的重要一環,正是有了大家的反覆推敲、通力配合,才保證了圖書翻譯的精準,才能把這些見證中非友誼的精彩故事講得更好、更生動。
奮戰
凌晨4點的校樣故事
校改清樣上,每一頁上都有翻譯團隊成員們認真的修改標註。
翻開團隊成員們的校改清樣,每一頁上都有著密密麻麻紅色、藍色不同顏色的修改標註。餘承法教授笑著告訴記者,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含義,標紅的地方是一定要改的部分,標藍的地方是還有待翻譯委員會商榷、專家審定的部分。
「法文清樣校對是由翻譯委員會來組織實施的,英文的清樣校對由我和尹飛舟教授一起完成。當時,清樣校對要得比較急,6月7日外文版定稿排版,11日晚我們第一次拿到排版清樣,這次校對我們提出了117處錯誤或疑問,明顯錯誤我們當時就直接改了過來,存在疑問的地方我們又發給審稿專家進行了再次確認,得到專家反饋後,我們再將修改意見返回給出版社。12日出版社修改完後發回新版清樣,我們再次從頭檢查核對,從12日晚一直奮戰到13日凌晨四點。通過團隊成員們的悉心配合,終於,這項工作如期在6月13日前完成了。」
餘承法坦言,儘管最後一夜審稿到凌晨4點,但是依舊覺得很開心,當修改完最後一頁清樣的那一刻,自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覺得團隊終於不負所托,將這項工作圓滿地完成了。「通過這次翻譯工作,我們團隊成員們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下一次如果我們能再做這樣的工作,我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更漂亮。」
當記者問道,完成《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的翻譯工作後,下一步有什麼計劃時,大家欣喜地告訴記者,現在正在蔣洪新校長帶領下組織、策劃一套《漢英對照湖湘經典》。這套圖書共10本,預計在3年內完成出版,書中將精選屈原、賈誼、周敦頤、王船山、曾國藩、左宗棠、黃興等湖湘文化名人的作品,翻譯成英文,向世界推介。「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打造更多本土圖書精品,傳播湖湘文化精髓,將更多湖湘名人的作品帶入外國大眾視野,讓更多人了解湖南、愛上湖南,打造一張向世界宣傳湖南的閃亮文化名片。」
來源:紅網
作者:王嫣
編輯:向宏鑫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6/29/5622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