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興被美國禁售元器件,禁售期長達7年。在美國商務部對中興激活拒絕令後,中興在企業內部信中稱道:「任何通往光明的道路都不是筆直的,公司國際化徵程也同樣伴隨著曲折和不平。」
確實,如果一路上沒有艱難與坎坷,那麼成功又有什麼值得慶賀的?
回望我國的工具機行業,從無到有、從一窮二白到自主創新,一路上同樣充滿了荊棘和坎坷。
雖然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稱不上是一個工具機強國,但是在通往工具機強國的道路上,我們一直在努力前行。
「任何通往光明的道路都不是筆直的」,工具機行業亦是如此。
一、
工具機,又被稱為工業之母,製造機器的機器。工具機行業的上遊包括鋼鐵、鑄造行業,而下遊則影響著汽車、鐵路、風電、核電、船舶製造、航空運輸以及關乎到國防的軍工行業。它深深影響著我國的各個行業,也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如果說製造業是國家的基礎和命脈,那工具機則是製造業的重中之重。沒有工具機,就沒有電掣風馳的高鐵;沒有工具機,就沒有鷹擊長空的戰鬥機;沒有工具機,就沒有飄洋遠行的航母。
但是一直以來,我國的工具機產業都走著一條極為艱難的道路。
我國的工業起步晚、技術落後,而且幾乎是在一窮二白的境況之下開始的,工具機也在其中。
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家非常重視工具機技術,但是當時的中國沒有經驗、技術,誰也不知道工具機要怎麼造。在這種情況之下,清華大學和北一工具機廠合作,攻克了各種難題,硬是於1958年造出了中國第一臺數控工具機,與日本的第一臺數控工具機同年造出。
到了六十年代,國外發達國家對中國進行了技術封鎖,蘇聯也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工具機行業幾乎沒有了對外交流的途徑,依靠著自立更生,我國的工具機行業發展出十八家骨幹企業,也就是後來的工具機行業「十八羅漢」。
這十八家企業默默支撐起了我國當時整個裝備製造業乃至工業的發展。到1965年底,「十八羅漢」累計掌握的高精度精密工具機品種達26種。
到了改革開放以後,先進的技術和工具機流入中國,受外來技術的衝擊,原本落後的工具機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生產需要。由於人員過多、機構龐雜、人才流失、產銷不對路等各種問題,十八家企業經歷了破產、兼併、重組,一部分推出了歷史的舞臺。外資企業在中國建廠,民營工具機企業也正式進入市場。
二、
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進入的外資企業可以說在中國賺的盆滿缽滿,原因是一來在技術上國產工具機少有能與其抗衡的對手,二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對工具機設備的需求不斷加大。利益趨勢使這些外企湧入中國,如日本的FANUC、MAZAK,德國的DMG、哈默,美國的哈斯等知名國際工具機企業進入中國市場。
雖然這些外企紛紛進入中國,但是外企的核心技術卻一直被限制進入中國。對於賣給中國的高端工具機,中國企業只有使用權,不準拆卸研究,甚至連工具機搬動位置,都要給外企打報告,更有甚者,最頂尖的工具機乾脆不賣給中國。
所以一直以來雖然我國工具機企業近幾年同樣發展迅速,但是核心技術卻依舊受制於人。
比如控制器,控制器是數控工具機的核心,相當於電腦的CPU,是製造數控工具機的關鍵技術。據統計,目前以日本FANUC和德國SIEMENS為首的控制器巨頭的產品壟斷市場80%以上,高端產品不僅壟斷,而且限制中國進口。日本人稱「沒有日本的工具機,中國的汽車產業將寸步難行。」這些話雖然有些狂妄,但也顯示了中國在核心技術上的缺失。
而由於基礎材料科學、工藝、設計上的差距,則使國產工具機的絲槓、導軌、伺服電機、力矩電機、電主軸、編碼器,這些主要功能部件大部分還主要依賴於國外產品。以絲槓為例,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產國,但是在基礎材料科學上的差距,國內很難生產出製作優秀絲槓的鋼材。
「高端工具機製造技術,我們與德國、日本的差距有15到20年。」四川普什寧江工具機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甘凌曾在《人民日報》的採訪中說道,和國外設備比,國產工具機在穩定性、可靠性、效率等方面差距明顯。國外工具機可以24小時不停機,國產設備不行;國外工具機1秒可以加工1個零件,國產設備可能要1.5秒。雖然近幾年國內企業也開始做高端工具機的集成,但核心技術如數控系統主要還掌握在德國、日本等少數企業手裡。
三、
當然,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國有許多優秀的工具機企業仍然在不斷努力中。
比如北京精雕。國內高速雕銑機製造的龍頭,技術實力強勁,自己製造電主軸以及精雕軟體,包括蘋果在內的各大知名手機廠商都在使用北京精雕的機器。目前,北京精雕已具備了自主研發和製造CNC雕刻機、CAD/CAM軟體、數控系統和高速電主軸的綜合能力,年產10000臺精雕CNC雕刻機,集研發、生產、銷售、售後為一體。
再比如濟南二工具機,作為曾經的「十八羅漢」,在面臨工具機行業的變革之後,銳意革新,不斷突破創新,以國產代替出口,如今已躋身世界三大衝壓裝備製造商,連續7年訂單量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一家國有的獨資企業。
要知道,在如今的社會,相較於金融、地產、網際網路等熱門行業,製造業屬於一個冷門行業,工具機更是冷門中的「冷門」。但即使這樣,仍有大批的人士堅守在工具機行業,堅持為中國的工具機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雖然我們的工具機技術遠不如工業大國,但是這種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應該值得我們的尊重和掌聲嗎?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閒畏苦勿入斯門。」這就是工具機行業的真實寫照。但是我相信,「任何通往光明的道路都不是筆直的」。在我們失望於國產工具機的落後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工具機行業仍然在曲折與不平中不斷前行。
作者: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