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四年來,中國汽車出口持續回暖,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汽車出口量相比2015年增長59.72%;全年總出口量為115萬輛,同比增長11.3%。
2018年可謂多事之秋,面對世界經濟復甦、中美貿易衝突等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中國汽車出口量從上半年的大幅增長到9月的急劇下降,猶如過山車般的驟升驟跌,可謂是近20年來中國汽車出口歷史的縮影。在中國汽車出口穩站百萬臺之際,各位不妨隨小編視角,重溫這段曲折中前行的奮鬥史,也感受中國自主品牌的自強不息。
自國家提倡「一帶一路」以來,中國汽車出口從2015年到2016年的波谷反彈,出現增長,並在2017年再次邁上百萬輛臺階,這也是自2012年以來,首次踏入百萬輛。2018年上半年,受世界經濟全面復甦,內生增長動力增強,市場需求持續回暖等因素的拉動,中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市場快速增長,3-8月份出口量位居歷年高位。正當形勢一片看好之際,因中美貿易衝突加劇,以及最大出口目的國伊朗受美制裁,給出口市場帶來巨大壓力,當月出口同比即出現大幅回落,從而打破了2018 年連續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的格局。隨之,10、11月增速則出現了負增長現象。但得益於各大自主品牌的戰略布局,最終,全年出口量達115萬,也打破了2012年紀錄,創歷史新高。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在國內市場表現低迷的大環境下,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亮眼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各大自主品牌的全球布局。在「一帶一路」建設前,中國整車出口主要面向發展中及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如俄羅斯、巴西、阿爾及利亞等國家,但這些傳統出口國易受到政局不穩、經濟低迷、貨幣貶值等負面因素影響,給中國汽車出口業帶來不少壓力。受「一帶一路」政策利好影響,各大自主品牌也紛紛調整策略,例如中國五大出口品牌之一的江淮汽車,19家海外KD工廠中,有15家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而得益於策略正確,江淮汽車整體出口量也首次突破7萬大關,其中狹義乘用車的出口量更是排名第二,重點車型S3、S2出口總量超過3萬臺。
2018年中國乘用車出口量排名第一的依舊是奇瑞,上汽乘用車雖增幅巨大,但其主要以出口外資品牌為主,而華晨汽車卻出現了跌幅,這使得其未來面對的挑戰將更加艱巨。
2008-2018: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縱觀整個中國汽車發展史,中國乘用車製造業起步遲、起點低,在改革開放初期,曾有國內專家邀請海外車企入華考察,但多數車企都認為中國人沒有購買力,不願意在華投資合作。但中國卻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市場奇蹟,生產量從1978年14萬輛到2018年2800萬輛,30年翻了200倍。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但「出口史」相對於國內市場的「一路高歌」,則顯得一波三折。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汽車正式與國際接軌。隨後5年,中國汽車出口也迎來了高速增長,2003年整車出口不過4.58萬輛,但第二年就暴增197.7%,達到13.63萬輛,首次邁上10萬輛的臺階。當時有不少業內人士預言,中國汽車出口業將在5年內突破百萬。但快速增長一直持續到2008年,由於全球經濟危機,中國整車出口從2008年的68.1萬輛,大幅下挫45.7%至2009年的37萬輛。而後五年,中國汽車出口量保持增長態勢,從37.0 萬輛的低位逐漸上升,其間的2011 年出口增幅雖已跌至50.0% 左右,但2012 年出口量則突破百萬輛峰值。但從2013 年起,汽車出口量則又跌至百萬之下,並持續四年出口量萎縮,從而負增長局面逐步顯現,一直到2017 年止跌回升。
在這「一波三折」中,凝聚的是中國兩代汽車人的上下求索和永不言棄。由於汽車工業與軍工業的密切關係,獲取核心技術非常困難,自主品牌在經過長時間技術積累後,不管是設計還是核心技術上相較於以前都有長足進步。目前,江淮、奇瑞、吉利、比亞迪等整車出口企業不僅為我國營造了強大的出口創匯能力,更是體現了中國製造業的硬核風採。
但在異國銷售汽車何其艱難,品牌宣傳、實車展示、僱傭當地員工銷售與維護,都是必經之路。除了海外工廠,奇瑞、長城、江淮、吉利、華晨等品牌均在全球開展了規模龐大的銷售服務網點建設。如近年出口勢頭良好的江淮汽車,目前已在海外建立了覆蓋南美洲、非洲、中東、東南亞、西南亞和東歐共計130餘個國家或地區的營銷網絡。而常年高居榜首的海外銷售巨頭奇瑞,更在國外建立了多達1100個銷售網點。
2019-2029:薪火相傳 玉汝於成雖然,2018年中國汽車出口迎來了十年來的高峰,但鑑於2019年全球貿易格局仍然處於深刻變化中,而各種貿易保護勢力依然強勁,市場競爭將更為嚴峻。因此,中汽協相關人士預計,2019 年我國汽車出口仍將延續增長態勢,且全年出口量預期維持超過百萬輛的態勢,但同比增速有所放緩或低於5.0%。
但在市場穩步增長的大環境中,正適合各大自主品牌進一步完善全球布局。未來十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將會是中國汽車出口的「兵家重地」,這些國家大多屬於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後發優勢強勁,而其中絕大多數國家汽車產業基礎薄弱, 汽車市場主要以進口為主,並且這些國家的汽車消費處於初級階段,需求層次多,消費者更關注產品性價比,這恰恰是我們自主品牌的優勢所在。
(數據來源:中國工業汽車協會)
除此之外,對於各貿易版塊的驅動市場,也具有極大潛力。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伊朗仍是中國汽車出口的最大市場,並繼續領跑銷量榜單,2017年,我國出口印度同比跌幅最大,出口越南和美國的降幅位居其次,出口其他國家呈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出口墨西哥、孟加拉國和厄瓜多增速更為明顯。針對增速市場,已有品牌瞄準機會,2018年,墨西哥汽車製造商巨人汽車(Giant Motors)與中國江淮汽車攜手在墨西哥生產汽車,並將利用墨西哥的低生產成本優勢逐步開拓拉美市場。隨即,江淮汽車2018年在墨西哥市場的銷量較2017年實現了翻番,未來可期。
誠然,中國的民族汽車工業距離歐美老牌汽車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經過20年努力,中國自主品牌在海外已初步站穩腳跟,如今大勢已備,正是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全力出擊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