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很少主動去提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2020-12-04 瑞讀

《論語》第九篇《子罕》,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歷史思想觀念的闡揚。

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可整部《論語》裡面孔子很少主動談「仁」,關於仁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學生諮詢後才講解的。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孔子很少主動去談利益、命運、仁。罕不代表沒有,但一定是很少的。

後世儒家分出來好多名聲不太好的叫法,如「偽道學家」。這個道學不是道家的道學,而是儒家的道學,「道」在我國文化史上不只屬於道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大部分都會推崇「道」,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包含廣闊,每家學說解釋自己的「道」也會存在差別。用當代文字理解,「道」可以用理論、思想、信念、本質等等來解釋。

「偽道學家」屬於裝出來的一本正經,後來乾脆把偽字去掉,只要聽到「道學家」一般都令人搖頭,因為它代表著頑固、虛偽、自以為是、愛好教訓他人等令人想敬而遠之的品行。

而真正的儒家始祖孔子卻是有原則又能靈活不固執的人。

體現在哪?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絕四件事,不意測瞎猜,不覺得必然,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

佛學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可以做一比較,在佛學中所謂「相」,就是形象或現象。

道家中「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是要人「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不自我表揚,不傲慢地以自我為中心」,也可以和孔夫子的「絕四」做一對比。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都是以完善自身為根本。四毋、四無、四不,都屬於知識的最高處,即「無知」。「無知」就是始終寧靜,沒有主觀,先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這是最高的學問境界。

殊途同歸,西方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下圖)也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這也是毋我、無我、不自是的另一種說法。

半罐水響叮噹,滿罐水不響。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說孔子的學問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仰望起來很高,鑽研進去很深,剛學習時好像很簡單,再學一些才知道很淵深。

孔子周遊列國以後,到了晚年,他深感即使拿到了權力,也平定不了世界。要想對社會、歷史有貢獻,只能是從事文化與教育。因此決定回到魯國來,整理中國文化,由此產生了六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在川流不息的河邊上說,時光就像這流水,不管白天黑夜都滾滾向前。這是《論語》中極具哲學意味的兩句話。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愛的人不憂愁,有勇氣的人不懼怕。

相關焦點

  • 孔子很少主動去談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可整部《論語》裡面孔子很少主動談「仁」,關於仁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學生諮詢後才講解的孔子很少主動去談利益、命運、仁。罕不代表沒有,但一定是很少的。 後世儒家分出來好多名聲不太好的叫法,如「偽道學家」。這個道學不是道家的道學,而是儒家的道學,「道」在我國文化史上不只屬於道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大部分都會推崇「道」,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包含廣闊,每家學說解釋自己的「道」也會存在差別。
  • 古希臘這個學派,有三個哲學家,他們的思想影響西方2000多年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古希臘一個非常有名的哲學流派:愛利亞學派。為什麼叫「愛麗亞學派」? 是因為這個思想流派最新發源於古希臘的愛麗亞城邦。他們的三位代表人物分別是:色諾芬尼、巴門尼德以及芝諾。愛麗亞學派也沿襲了古代「師生」關係代代相傳的傳統,這三位哲學家分別也是師生關係,巴門尼德是色諾芬尼的學生,芝諾是巴門尼德的學生。
  • 釋迦牟尼、柏拉圖和孔子要是在一起喝茶,會討論什麼?
    「思想分工」的一個說法,覺得還有些道理,說是東西方的人類社會早在大約三千年前就在互相不知道的情況下,近乎自然地進行了「思想分工」——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思想界,選擇了「人與物」的思考領域;以古印度為代表的南亞相應選擇了去思考「人與神」的關係;而地處「遠東」的華夏文明,則選擇去思考「人與人」。
  • 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
    有朋友提出,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仿佛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專門是為了奴役勞動人民一樣。孔子縱然沒有提出自由的思想,但自由的因子,也體現在他的儒家思想中。其實,這正是一種無視歷史邏輯的思想。這就相當於問慈禧太后為何不用空調一樣可笑。
  •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四):巴門尼德
    從上次開始,我們為大家介紹圍繞「變化是否存在」這一課題展開爭論的古希臘哲學家。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主張萬事萬物永遠處於流動變化中的赫拉克利特。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走進與赫拉克利特觀點完全對立的埃利亞學派。他們主張,變化根本不存在。
  • 哲學家王東嶽:我們都生活在假象中卻不知客觀世界是什麼
    演講者|王東嶽(哲學家,獨立學者,《物演通論》作者)今天的題目叫西方哲學基礎綜述,最重要的是讓大家了解西方哲學的基本思維方式。首先說明哲學這個詞彙的含義,哲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哲學非常廣泛,任何種族和民族,甚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
  • 美國大選、雙十一、春節的共通點是什麼?
    找個什麼「藉口」呢?就選「春節」吧,辭舊迎新,納福祈年啊。而今年的11.01日,就是雙十一的「小年」,11.11日,就是雙十一的「春節」,未來再有一個雙十一的「元宵節」,我想也不是什麼難事吧,畢竟,一場演奏會,有了序曲,還要有終章呢。
  • 海妖與聖人:古希臘和古典中國的知識與智慧
    或許「比較文學」的真義之一就在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這樣一個觀察:善於使用隱喻還是有天賦的一個標誌,因為若想編出好的隱喻,就必先看出事物間可資借喻的相似之處(陳中梅譯)(Poetics, 1459a),哪怕這些事物有可能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對於「為什麼要去比較希臘和中國」這個問題,我們的回答是:「怎麼可能不去比較它們?」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在孔子逝世10年,出現了一位西方的「聖人」,他就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注重倫理道德和修養,提出「美德即知識,智慧即德行」,他一生以探討倫理哲學和從事公共教育為樂,從不收取學費,因此吸引了許多學生。
  • 蘇格拉底與孔子:兩位東西方聖哲,有哪些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孔子與蘇格拉底那兩位東西方巨人都有哪些相同之處,哪些不同之些呢?蘇格拉底和孔子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常有人將他比做西方的孔子。兩人最相同的地方就在於,善於啟發學生積極獨立思考問題,主動地學習,積極地獲取智慧。兩人都以對話的形式闡述自己的思想,回答學生的提問,並對學生進行教育,但都沒有留下自己的著作,而只有由學生所記述的言行。孔子思想代表作《論語》是其弟子,根據孔子相關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而成的。
  •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他們是如何影響中國的?
    這是孔子從他的老師老子身上學到的美德,老子是道教或道教哲學的創始人。這就是兩位哲學家的相似之處,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和實施美德。換句話說,為什麼在儒家思想中,易學必須由人來控制或管理?在今天的現代世界,強大的美帝國確實體現了易建聯的美德,或者至少是他們以自己的名義為之奮鬥的美德。幫助別人是一件合乎道德的事情嗎?搞清楚了,你就知道了任是怎麼回事。
  • 男人和女人對浪漫的理解都有哪些共通和不同點?
    浪漫是一個既富有詩意,又充滿幻想的詞彙。熱戀中的情侶都希望能擁有浪漫的愛情,那男人和女人對浪漫的理解都有哪些共通和不同之處呢?※男人和女人對浪漫理解的不同點男人相對來說是更偏向於實際,講求邏輯的。那男人對浪漫的理解自然就更為直接和現實。
  • 科學和哲學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先秦,譬如孔子及其學生的《易傳》(另外有《家語》、《禮記》、《說苑》、《韓詩外傳》、《論語》和郭店簡的部分關於孔子的記載可以看出孔子的宇宙論和形上思想,他本人還主要教學生數學知識),《墨子》,《孟子》,《莊子》、《老子》、《公孫龍子》、《荀子》、《韓非子》都有他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在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家都有自己的宇宙觀,涉及物理學和數學,後來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在此基礎之上又發現了邏輯學
  • 20世紀歐洲時期,古希臘文化的三個時期的歷史,以及帶來的影響
    這一段時期形成了兩個最大的城邦,一個雅典,一個是斯巴達。其他還有很多小城邦,我們現在主要看到的是雅典和斯巴達,一個實行民主,一個實行專制。第二個時期是公元前700年公元前400年,這段時期是希臘文明的輝煌時期,希臘文明走向成熟,出了很多像伯裡克利這樣傑出的人,哲學家如柏拉圖,這一個時期最重要的是哲學的發展。在伯裡克利之後,雅典的文明進一步的發展、繁榮。
  • 蘇格拉底與「產婆術」之間有什麼聯繫?來看看哲學家的智慧吧!
    為什麼產婆這個詞語能和古代哲學家蘇格拉底聯繫起來呢?來看看其中的故事吧!蘇格拉底,眾所周知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關於蘇格拉底的一些東西我們了解的可能不是太多,很多人大概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或是高中的哲學課本中接觸到這位偉大的聖人。也有可能在許嵩的歌詞中聽到過「蘇格拉沒有底」。今天我們所要說的是蘇格拉底在教育學上的一個重要貢獻,那就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育「產婆術」的提出者蘇格拉底。
  • 史學家簡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生平歷史
    雅典創造了非凡的藝術和紀念碑,人們會因此而記住她。美,包括個人的美,是至關重要的。它與善良聯繫在一起。然而,蘇格拉底是醜陋的,根據各種說法,這使他成為阿里斯託芬在他的喜劇中的一個很好的靶子。蘇格拉底是一位偉大的希臘哲學家,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聖人。他以對哲學的貢獻而聞名:簡練的語錄,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或對話方式,蘇格拉底式的反諷。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孔子和蘇格拉底到底說過什麼沒有確鑿的證據,都是根據後人們的回憶和學生的筆記。不同點①地理環境:我們的中華文化產生於黃河的中下遊,四邊基本上是封閉狀態的,北是西伯利亞,西是戈壁沙漠,西南是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東南是大海,所以我們的文化是內斂形的,同時會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希臘位於地中海沿岸,稱之為環地中海文化的海洋文明,所以他們的文化是向外的。
  •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哲學」一詞的由來「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意思就是「愛智慧」,這是一門使人聰明、給人智慧的學問。黑格爾認為,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首次使用「哲學」一詞。後來,哲學的「愛智慧」的含義在世界各國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和使用。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提出的理論。即以公元前500年左右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間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此時全人類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