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

2020-12-05 好玩的國學

有朋友提出,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仿佛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專門是為了奴役勞動人民一樣。孔子縱然沒有提出自由的思想,但自由的因子,也體現在他的儒家思想中。

其實,這正是一種無視歷史邏輯的思想。這就相當於問慈禧太后為何不用空調一樣可笑。

任何一個思想家的思想,總離不開他所生活的自然與社會環境,離不開生養他的土地所提供的環境滋養,因此,一個思想家的思想,總離不開他所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影響。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而儒家學說在本質上是一種倫理學,主要思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的基礎上,儒家進一步提出了如何解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這是儒家哲學思考併力求解決的主要關係。

孔子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首先提出了「仁者愛人」的學說。孔子希望人與人之間不是西方所謂的人與狼之間的關係,更不是「他人即地獄」的模式,而倡導人與人之間要用愛連接,倡導人人都付出一顆愛心,以建設一個以愛為中心、以秩序為手段的大同世界。

但儒家又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孔子看到,事實上,人是不可能愛每一個人的。所以孔子提出愛有差等的原則。所謂愛有差等,就是我們要把愛首先給身邊的人,給我們最應該愛的人。也就是說,人首先要愛父母,這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就是孝的原則;然後要愛兄弟姐妹,這是悌;然後按照君主、朋友等順序,給他們應有的愛。給君主以及國家的愛,叫做忠,給朋友的愛叫做信。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孔子倡導「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與人之間應該遵循互幫互助的原則;而「恕」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提倡在人際交往中,用推己及人的方法,用寬恕之道謀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美好。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立」的自由,有「達」的自由,但我們還要允許別人也有「立」的自由,有「達」的自由。自己的自由不能侵犯到別人的自由,這才是真正的「忠恕之道」。

其實,孔子是崇尚自由的,他曾經說,自己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就「隨心所欲不逾矩」了,「隨心所欲」並不是說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指自己的精神和智慧已經進入一個自由的王國,但行為還是在規律與規矩的範圍之內。孔子的這句話,其實可以用另外一句話來表達:只有高度的自律,才有高度的自由。

這樣,在「忠恕之道」與「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基礎之上,孔子渴望建立一個基本的社會秩序,就是禮。而這個禮,用孔子的話說也是「名」,因為政治就是正名的藝術。孔子在齊國提出的治國的原則,叫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說,君主有君主的權力的範圍,你應該有君主的樣子,否則就是違禮,而臣下要有臣下的樣子,父親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這樣,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權力的邊界,每個人都各安其位,這樣的社會才和諧有序。

因此,禮是一種自由,也是一種有邊界的自由。事實上,自由從來都是有邊界的,而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的人生從來都是在秩序的範圍內快樂地舞蹈。

到這裡,好玩的國學已經回答了一半的問題,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人倫思想,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治理的思想,其中已經包含了自由的意蘊,而不是說孔子是個如同法家思想家韓非子一樣的集權主義者,不給人們任何的自由。

孔子不過沒有明確提出自由的概念而已。而用現在的標準,去苛責孔子為何沒有提出自由的思想,與苛責慈禧太后逃跑的時候,為何不坐飛機或高鐵一樣可笑。

上文說過,一個思想家的思想,永遠無法超越他所處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之所以在人類的童年時期,就與古希臘等西方文明、西方哲學有截然不同的特徵,最關鍵的是中國與西方的人文地理的不同。

相對來說,中國文化主靜,屬於溫和內斂型,注重集體人倫,心靈向內探索,渴望建立道德型的君子人格;而西方特別是古希臘文化,屬於外向型,注重個人利益與自由,心靈向外探索,渴望建立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英雄人格。這是中西方文化與哲學的根本不同,由此也帶來雙方的經濟和社會結構的不同。也就是說,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從一開始,就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難道這是天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或者說孔子的哲學與柏拉圖哲學的不同,其實來自於我們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天意。

中國屬於內陸外海的結構,內陸的外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而古希臘是陸海相間的結構,歐洲的大海深入陸地,到處都是小島,這讓他們徵服大海變得比中國人容易得多。因此,從這個觀點出發,中國是內陸型農業經濟為主,是黃色文明,而古希臘則是以海洋經濟為主,是藍色文明。

黃色文明以農業為主,而農業是靠天吃飯的產業,人們只能無奈地等待,等待上天的恩賜,而藍色文明是靠探索冒險的文明,是一種以交換為主要手段的商業文明。由此,產生了中國文化與希臘文化的不同路徑:

中國的農業文明把人固定在土地上,這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的熟人社會。另外,由於要治理水患,就必須同外部落打交道,而沒有一個集中的政府管理,這是很難想像的。因此就形成了中國中央大一統的集權社會的模式。同時,農業經濟也讓中國人養成了勤勞、忍耐、協作的精神。而古希臘的海洋經濟模式之下,人人都是強壯的水手,人人都希望探索大海之外更遠的地方,因此,形成了冒險和探索的精神。

農業文明安土重遷,而海洋文明習慣外出做生意冒險。做生意形成了科學加商業的模式,而這個模式又形成了理性加利益的文化精神。經商不再是靠天吃飯,而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而農業經濟就是靠天吃飯,靠集體協作的精神。因此,注重個人利益和聰明才智的古希臘人,由於做生意遇到的是各色各樣的人,必須有一種規則,就逐漸形成了契約精神。而農業經濟基本上是熟人社會,只需要靠血緣關係與人倫道德就能解決社會問題。

因此,古希臘人注重契約,而中國人注重道德。契約精神的基礎是人人平等,而中國人人倫道德的基礎是宗法制的血緣關係。

崇尚人人平等的古希臘,發展出城邦制度下的民主選舉,以及由此帶來的人的自由,而中國的農業經濟下的封建宗法制,發展出高度發達的人倫哲學和道德哲學,他是集體主義的,個人只是集體之中的一粒微塵而已。

因此,中國人是集體主義者,他們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人最大的自由是社會秩序之內的自由,人最大的追求是為集體為國家做貢獻,而西方,則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相關焦點

  •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在認識論和知行觀上,孔子雖然承認人有「生而知之」,但強調的是「學而知之」;他既重聞見,兼重思維,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他主張學行並重、學以致用、言行一致。2、理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結構中是核心部分。孔子對「仁」含義的解釋頗為寬泛而且多變,每次講解都不盡一致。
  • 子真的不語怪力亂神?其實孔子對鬼神之說有過理論
    很多人的理解非常表面,就是認為,孔子是不談論這些怪力亂神的事情的。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虎臣就要來帶大家看一看,其實這裡面,大有隱情,並且孔子對鬼神之說,其實是有答案的。先來說第一個,孔子真的是對鬼神之說避而不談嗎?其實並不是,甚至在《中庸》的原文中,孔子都提到過鬼神,是這麼說的。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富貴每個人都想得的,但是手段要合理,擺脫貧窮也要用正當方式,不能歪門邪道。孔子認為,君子以不仁為恥,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仁的原則,即便是困危之時,都不能丟掉仁。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在《論語》中,孔子說過這樣一些話:「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這三句話的意思分別是說:「君子的道德有三項,我還沒有達到」;「聖人,我是看不到的了;只要看到君子,就可以了」;「這哪裡是仁,簡直可稱得上是聖了!連堯、舜都難以做到啊!」可見孔子是謙虛的,他從不以聖人自居,他是一位謀道之人。
  • 孔子和牛頓誰偉大,誰對人類貢獻大?
    1.孔子貳貨文科生,挫見智障理科生,人家孔子千古聖人萬世師表。牛頓就是個科學家,頂多也就是偉大的科學家。能和孔子比嚒?都不是一個級別牛盾是個金融家,英鎊金本位法償就是他提出的。你個文科生不懂。用不著懂,孔子是文明的基礎,而牛頓是人類文明大樓的某一層。孔老二思想在今天人眼裡有四大歧視你心理沒個數嗎?職業歧視,性別歧視,民族歧視,年齡歧視。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孔子告訴他:「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孔子看到春秋時舊的一套君君臣臣的等級制度遭到破壞,使他追慕西周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因此,他首先提出正名問題,認為名分不正,說話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後世經常用「名正言順」指做事名義正當,理由充分。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泗水東)人,姓仲名由,子路是他的字。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 孔子的「禮儀」思想,被低估兩千年的高級哲學
    那麼,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必然是在不斷在凌亂、瑣碎與重新調整情緒中循環。那麼,如果我們沒有一些「禮儀之道」的幫助,我們幾乎無法正常生活。實際上,孔子的哲學核心就是幫助人類解決這些日常細節的問題,他提倡「克己復禮為仁」,企圖用禮儀幫助人類構建和諧的、穩定的、仁愛的文明秩序。可以說,禮儀才是孔子哲學思想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也是儒家學說的潛力、彈性所在。
  • 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聖人孔子誤以為學生顏回偷吃米飯
    孔子是我國儒學史上偉大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著孔聖人的名號,因為他的學識造詣很深,所以有許多的人都想要拜他為師,跟著他學習做人的道理。顏回呢則一直蹲守在牆角邊上,不一會兒這米煮軟了該用木板做的的甑(zèng)子蒸了,只見顏回把米和米湯分開,然後輕輕的將半熟的米倒進甑子裡,突然甑子裡掉進了一點塵土,剛好倒在一些米飯上,顏回覺得可惜就用手抓起來放進嘴裡吃掉了。而這一幕啊剛好被無聊東張西望的子貢給看見了,他很生氣,為什麼呢?
  • 愛因斯坦真的有傳說中那麼偉大嗎?他的成就有多重要呢?
    愛因斯坦究竟是多麼偉大的科學家呢?他有哪些成就?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認為愛因斯坦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今天就在這裡好好的說下愛因斯坦有哪些重量級成就。僅僅26歲的年紀就做出了這麼多的成就,天才是不需要任何解釋的。
  • 孔子為何被譽為千古聖人?孟子為何被稱為亞聖?
    周公的這一文化鋪墊對孔子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孔子把一生的志向歸結為「復禮」,正是來自於對西周封建制度和禮樂文化的信心。他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又說:「鬱郁文乎哉,吾從周。」就這樣,孔子開創了以「仁」釋「禮」的儒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文明的走向。正如宋朝一位詩人評價的:「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 周澤雄:孔子塑像的可疑意義
    這並不重要(眾所周知,生活中的孔子聰明絕倫),重要的是,孔子的體量有一種極盡誇飾之能事的魁偉,雕塑家似乎意在糾正「泰山其頹,哲人其萎」的印象,他選擇的人物原型(如果他還有個原型的話),似乎是一名身高1.75米、體重兩百公斤的超級壯漢,與孔子傳聞中的「長人」形象格格不入。可見,還原真實的孔子並非創作者的初衷,他只是可著勁地寄託理想、摶塑精神,竭力使那數噸青銅揮發出原子裂變般的文化大義。
  • 孔子很少主動去提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論語》第九篇《子罕》,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歷史思想觀念的闡揚。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可整部《論語》裡面孔子很少主動談「仁」,關於仁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學生諮詢後才講解的。
  • 略說孔子11 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看儒家的第二次革命
    儒家在孔子修《春秋》兩百餘年後,因為成為新生事物「郡縣制」中央集權的障礙,被革了一次命,也就是公元前213年的「焚書坑儒」,因為從奴隸制的瓦解到重建社會組織結構,必然要經過一番血雨腥風的博弈。隨後,到了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將孔子的「君君臣臣」,異化為「君為臣綱」,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繼續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 孔子雖然被稱為聖人,卻也被稱「孔老二」,那麼誰是老大?
    去赴宴孔子是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影響我國數千年。自從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之後儒學更是成為了正統,延續至今我們都還在學習儒家學說。在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孔子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創了自己的儒家學說,並且周遊列國四處傳播自己的學說,也是有了很大的成就。孔子被我們稱為至勝孔聖人,受到人們的供奉和祭拜。儘管如此,我們也都知道孔子有一個孔老二的稱呼,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這是經過孔子和顏回驗證的
    我們平時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孔子和顏回之間曾經發生一個故事,證明了眼見並非為實。孔子喜歡周遊列國,可是荷包卻不硬,一生窮遊,到了陳國和蔡國之間,他們這一行人斷糧了,七日七夜都找不到什麼食物,缺吃少喝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去百姓家討米,回來就做飯吃。飯快熟的時候,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裡挖米飯吃,心裡很不悅。孔子想:「顏回太不像話了,老師還沒有吃飯,他就在廚房裡偷吃,不講禮貌。」
  • 蘇格拉底與孔子:兩位東西方聖哲,有哪些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孔子與蘇格拉底那兩位東西方巨人都有哪些相同之處,哪些不同之些呢?蘇格拉底和孔子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常有人將他比做西方的孔子。兩人出生的年代很接近,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於公元前479年去世,蘇格拉底出生於公元前469年,在孔子去世10年後了出生,公元前399年去世。他們兩個人都是偉大教師的典範,儘管分處東西方,但他們的思想卻有著不少共同之處。蘇格拉底與孔子,分別是西方和東方歷史上,最早開通私人講學的教育家與思想家,兩人都被譽為「人類的導師」。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在個人的人格塑造方面,他提出"仁、禮"的"德道"思想體系,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希望通過德行對人的教化,來塑造每個人的人格。以及"學而優則仕"的言論,幾乎可以說是中國後世科舉制的方法論,所提倡的也是讀書明禮、入仕的思想。但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標準,不僅僅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是"中庸"的道德標準。
  • 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 文脈傳遞 銘記恩師
    五倫說是孔子所有,三綱說是孔子所無。……我們只聽見孔子說:「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易經·家人卦》)我們只聽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還聽見董仲舒解這兩句話,說道:「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耳。」(《春秋繁露·玉杯》)倒像責備臣子反較寬,責備君父反較嚴了。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從「仁者人也」演繹出來。
  • 你知道克卜勒和他的三大定律,但你卻不了解他的偉大
    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尤其是最後一個,牛頓從中推導出了兩個質量物體之間的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萬有引力公式中最關鍵的一點。他的偉大之處在於,克卜勒是第一個敢於打破2000年來人類對天球理論模型的那種毫無置疑的崇拜,以及對勻速圓周運動的那種毫無道理的喜愛與偏見。
  • 你知道克卜勒和他的三大定律,但你卻不了解他的偉大
    約翰尼斯·克卜勒家喻戶曉,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出現在了我們的教科書裡。我們知道他用非常簡潔的軌道模型規定了太陽系行星運動規律,首次為人類完整的刻畫了一個完美、合理,與觀測數據相符的太陽系行星運動方式。這一切都寫在了他提出的三大定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