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孔子11 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看儒家的第二次革命

2021-01-09 文明太略

儒家在孔子修《春秋》兩百餘年後,因為成為新生事物「郡縣制」中央集權的障礙,被革了一次命,也就是公元前213年的「焚書坑儒」,因為從奴隸制的瓦解到重建社會組織結構,必然要經過一番血雨腥風的博弈。隨後,到了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將孔子的「君君臣臣」,異化為「君為臣綱」,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繼續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此後,中國社會經過一千餘年的發展,來到了空前繁榮的大宋朝。

從公元980年到1124年,人口從3710萬迅猛增加到12600萬。伴隨著人口的增加,宋朝加大對南方的開發,使得經濟中心逐步南移。同時,農業、印刷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的發展,隨著航海業、造船業的發展,海外貿易非常發達,與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朝時,伴隨著經濟的繁榮,思想也空前活躍。

政治上,有王安石的變法。

科技上,沈括的《夢溪筆談》內容包括天文、氣象、曆法、數學、物理、化學、地質、地理、生物、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美術等。沈括甚至發現了磁偏角,而指南針在航海中廣泛應用。

數學上,賈憲是北宋最著名的數學家,在方程解法上有傑出的成就。而楊輝三角也是重要成就。沈括還對弧、弦、矢之間的關係詳細考察,給出了我國數學史上第一個由弦和矢的長度求弧長的比較實用的近似公式,即「會圓術」。

軍事上,火藥武器如火箭、火炮、霹靂火球等熱武器得到應用。仁宗時期還專門編纂了介紹火器的《武經總要》,其中使用的火藥配方,已經很接近黑火藥了。

特別是活字印刷術,使得知識和思想的傳播成本極大降低,對整個社會的思想活躍起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也空前活躍。

似乎一切都那樣的美好,如果伴隨著高度的商業文明,衍生出資本主義萌芽,必將促成中國社會的又一次重大變革,使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然而,新生事物並不都能存活下來。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了,保守派取得了勝利。

儒生們,也開始要爭奪話語權,而且,他們成功了,這就是所謂的宋朝「儒學復興」。

在太略公看來,這一次的「儒學復興」,其實是對孔子思想的又一次革命,是儒家思想從積極、開放、包容向消極、封閉、狹隘的徹底轉變。

如果說儒學第一次被革命,是外來的,是歷史扯了一個蛋。那麼,這一次,是內生的,是對儒學的徹底閹割,蛋沒了。

一個周敦頤、一個張載,一個帶著《葵花寶典》,一個帶著《闢邪劍譜》,對儒家思想大刀闊斧的閹割起來,經由程頤程顥,到了朱熹,已經成了「東方不敗」,而他的武功,就是「存天理滅人慾」。

孔子當初提出的「君君臣臣」,無非就是「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就和現在公司裡對主管和經理的要求一樣平常,經理要像個經理的樣子,主管要有主管的樣子。這樣的要求,即便到21世紀,也不過分。

但到了董仲舒,被異化成「君為臣綱」,而到了宋儒理學,「君為臣綱」更是被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存天理滅人慾」,使得人們只能在宋儒們的「天理」範圍活動,否則,「天理」不容。

宋儒們封禁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大自然的探索,從此以後中國人的思想漸漸變得保守、沉寂、腐朽,幾近死亡,直到完全無法接受任何新鮮事物。

按說,隨著印刷業的發達和對外交往,14到16世紀西方文藝復興的思想,多多少少能隨著書本傳一些到中國來,可是沒有。此時的中國,僅僅一個王陽明所謂的「心學」,而這個「心學」,不過是一個人的成功學,一個人的「碎碎念」,其內涵和格局,從來不曾超越過孔子的思想。而儒家思想,收窄到這般田地,已經不堪入目。

到了康乾盛世,中西交流更甚,皇宮裡有義大利的園林和歐洲的鐘表甚至望遠鏡,但是,17、18世紀歐洲科學家、思想家諸如伽利略、拉瓦錫、牛頓、讓-雅克·盧梭、孟德斯鳩等等的思想和著作,竟然都沒有傳播到中國,更甚至,連阿拉伯數字都沒傳過來。

一直到1898年,維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的頭顱,還要被腐儒們砍去。

宋儒們是如何做到閹割儒學的呢?

從「橫渠四句」來分析一下宋儒的手法。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張載《橫渠語錄》

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將其稱作「橫渠四句」。由於其言簡意宏,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

一上來,宋儒先在氣勢上壓人:

有多高?比天高,想想看,「為天地立心」,何其壯哉。能為天地立心,瞧你能的。

再一來,站在道德制高點上:

「為生民立命」,好傢夥,這個點位搶的,多好。

又一招,樹立權威:

「為往聖繼絕學」,從孔孟以來,爺最正宗,秦漢以來的儒家都不如我們。

還來,動機純正:

「為萬世開太平」,只有我們,能做到,君王不能反對,百姓不敢反對。

天地本無私心,「為天地立心」,老子不敢,孔子不敢,宋儒敢。為什麼,他們把自己當成造物主了。

「為生民立命」,孔子五十才知道自己的天命,宋儒就敢為天下人立命。又是把自己當成造物主了,可以主宰天下人。

「為往聖繼絕學」,我們說的才是真理,才是天理,才是正確的,不可以懷疑,從此一言堂。

「為萬世開太平」,都聽我們的,從此天下太平。

太略公把這四句話如是轉述一下,權當做「太略四句」:

「為天地立心」,就是「欺天地無心」;

「為生民立命」,就是「賤生民之命」;

「為往聖繼絕學」,就是「行一家之言」;

「為萬世開太平」,就是:「從此死氣沉沉」。

當然,「橫渠四句」這個文案,確實是個經典文案。

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

宋儒們包裝出一個「天理」,從此為禍人間一千年。

而真正儒家的思想,又一次,就這麼被革命了。

相關焦點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英雄志》盧雲篇
    盧雲,用低階世俗的人的眼觀來看便是「書呆子」,重名節,太講究是是非非,放不下「儒家正道」,說白一點就是太書生氣了。用更高一點的眼光來看,便是「看不透」的人,「看不透」,這句話的意思是有的事情註定了他運行的規則,人力無法去改變的事情,這我會在後面的講《英雄志》大結局的論述裡面談到。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當代社會還能出現真正的讀書人嗎?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儒張載的名言,說的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一生中所應該要致力於實現的人生理想,能夠為此而不懈奮鬥的人,都能獲得人們的尊重,視為中華千年文脈的傳承者與守護者,是真正的讀書人。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第二個問題是人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看,儒家強調人是自然的中心,或者說認識五萬的尺度,雖然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更注重是人的主體性,孔子認為人與禽獸不能同群,孟子認為人有良知良能和道德觀念,這是人優於禽獸的最大的優勢。道家與自然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道家相信「道法自然」是人與萬物普遍的法則。
  •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不怕老年朋友難過嗎?
    「老而不死是為賊」,很多人簡單的理解為:老了不死就是小偷。這話出自《論語-憲問》,南宮尋歡自幼熟讀論語,正好可以論說一二。原來,這話是孔子說給他的老哥們原壤的,故事背景如下:原壤母親去世,孔子帶著無限哀思,前去弔唁。而不孝子原壤卻叉開雙腿,逍遙自在的坐著,呆萌的看著孔子。面對如此情境,孔子極其不平,心想:你老母去世了,你不哭不鬧不上吊、不跪不拜還偷笑。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思想在亂世之中升華(儒家孔子篇)
    儒家,又稱為儒學、儒教、孔孟之道。是由孔子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大成的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的思想,源遠流長,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之一。儒家之「儒」究竟是何意,歷代文人學者各有各的見解。有人認為儒是一種宗教職業演變而來的,也有人認為儒是柔軟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儒是由巫師演變而來。
  • 今天人類要生存,為何諾貝爾獲獎者說:要回到25世紀前尋找孔子?
    今天人類要生存,第一屆諾貝爾獲獎者為何說:「要回到25個世紀以前尋找孔子?」 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被奉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文化是人類古文化中唯一從未中斷、延續至今的一種文化。它覆蓋面積廣,形成了幅員遼闊、人口繁密的泱泱大國。如今孔子被譽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 今天人類要生存,諾貝爾獲獎者為何說:要回到25世紀前尋找孔子?
    今天人類要生存,第一屆諾貝爾獲獎者為何說:「要回到25個世紀以前尋找孔子?」 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被奉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文化是人類古文化中唯一從未中斷、延續至今的一種文化。它覆蓋面積廣,形成了幅員遼闊、人口繁密的泱泱大國。如今孔子被譽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 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 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 將為天下裂。」 《天下》篇的作者指出:天下大亂的時候,賢聖不能明察,道德規範不能統一,天下的學者多是各得一偏而自以為是。
  • 他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被人們稱為「亞聖」
    孟子便出生於這種時代背景下,但孟子並未被摧毀,他致力求學,努力刻苦,終成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一代大儒。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桃李滿天下,被尊為「亞聖」。孟子從小家境貧寒,幼年喪父,全靠母親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撫養孟子。孟子的母親是一個勤勞目光深遠的婦女,她希望自孟子認真讀書,可以成才。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的國君送來鯉魚祝賀。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但是從以經解經與以史證經的角度看,我覺得應該翻譯為「知道事情做不到但還是去做」,它強調的是努力的過程是重要的,而不管結果如何。因為在《論語》中,這句話的上文有:「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這是孔子在論述「道」與「命」的關係。而通過查找資料,發現對這一段的理解,絕大多數也都是傾向於第二種。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孔子為何被譽為千古聖人?孟子為何被稱為亞聖?
    周公的這一文化鋪墊對孔子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孔子把一生的志向歸結為「復禮」,正是來自於對西周封建制度和禮樂文化的信心。他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又說:「鬱郁文乎哉,吾從周。」就這樣,孔子開創了以「仁」釋「禮」的儒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文明的走向。正如宋朝一位詩人評價的:「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 一塌壺荼軼史第三回——百家爭鳴,儒家一杯酸了千年的茶
    儒家是最早提出「有愛有禮貌」的,這比耶穌的神愛世人早了五百多年,不知道耶穌是自己啟發還是受了孔子的啟發,因為孔子在教育上也是成績斐然。咱們現在講素質教育,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你不能用一種方法教學,不能千篇一律。最早孔聖人就是這種主張,孔子一生三千弟子,72賢人,它這個三千弟子裡面,年齡最大的跟他差個五六歲,最小的比他孫子都小。
  • 死生關懷:儒家的生命意識是「尊重生命」,向死而生
    孔子講的「未知生,焉知死」,其實是說中國文化、中國哲學更加重視的是「生」,面對生,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不要輕易的去消耗掉自己的生命。戰國的時候,刺客輕生成為一種時尚,孟子為當時人戒,指出「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勇」不是去拼死,可以死可以無死,我們不要輕易地犧牲生命。他甚至告訴我們,知命者不站在危牆、危巖之下,因為會坍塌。《孝經》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
  • 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是什麼意思?
    梁惠王回答說:「沒什麼不同。」孟子又問:「那用刀殺死人和用政令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說:「也沒什麼不同。」孟子接著就說:「大王的廚房裡儘是肥美的肉,馬廄裡都是強壯的馬,可路上的百姓卻面有飢色,甚至餓殍遍野。這是放任野獸來吃人啊!野獸互食,人們尚且看不下去,何況是吃人呢?作為天下萬民之父母,施行政令,卻不能避免百姓被野獸所食,那又憑什麼做百姓的父母呢?
  • 走進孔子故鄉|近距離感受儒家文化,尼山聖境之旅
    尼山聖境位於 曲阜 市東南25公裡處,總規劃佔地面積35.76平方一公裡,功能定位為「文化修賢度假聖地」和「世界級人文旅遊目的地」,核心文化主題為「明禮生活方式」,是一項集文化體驗、修學啟智、生態旅遊、休閒度假、教育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這裡是孔子臨川感嘆地,一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聲震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