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據各類書上(書目太多,不要求大家記憶了,省點時間去喝喝茶)的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發展成學派。這十二家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為了好記起個順口溜:道法陰陽雜醫農,小說縱橫儒墨兵。
其中有一定地位的也就道儒墨法四家,這四家很有趣,道家要的是原始社會的那種小國寡民,國與國之間可以聽到雞與狗的叫聲,但是不能有所往來。認為不相往來就不會有戰爭,這就像喝著枯樹葉泡的水的人根本不知道還有社會主義這杯茶。道家還是有成就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應該是最早提出的細胞分裂的規律的。
儒家是最早提出「有愛有禮貌」的,這比耶穌的神愛世人早了五百多年,不知道耶穌是自己啟發還是受了孔子的啟發,因為孔子在教育上也是成績斐然。咱們現在講素質教育,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你不能用一種方法教學,不能千篇一律。最早孔聖人就是這種主張,孔子一生三千弟子,72賢人,它這個三千弟子裡面,年齡最大的跟他差個五六歲,最小的比他孫子都小。他從爺爺教到孫子,不能用一種方法,所以當然是因材施教。
墨家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兼愛就是愛一切人,這個有點兒跟仁者愛人相似。非攻就是不要戰爭,不要打仗,保家衛國還可以。尚賢,任用賢人,進行選舉,最好國君都選舉產生。這個不太現實,那是美國總統的選舉方法,萬一選出的國君是個犬戎,肯定不讓上。所以墨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是最不受重視的,就因為統治者不接受。
歸納起來道家是崇尚原始社會,講的是你喝你的茶,我喝我的茶,想怎么喝就怎么喝。
儒家有所進步,它崇尚的是文王、周公之禮,喝茶要有方法,先放水再放茶,還是先放茶再放水,這要有講究的,誰先喝,怎么喝,都要設定好。
墨家是比較貼近春秋戰國的,咱們別打仗,可以坐下來喝喝茶,誰的茶好就喝誰的。
法家出來了,你們先喝喝茶,我去磨刀去。法家認為歷史要向前看,向前看就要改革,改革就要革命,革命就是革了自己的命,商鞅就革了自己的命,而且很慘。秦國人發動的戰爭是真正的法家戰爭,沒有一點儒家假善充仁的味道,打仗嘛,就是殺人,沒有什麼仁義道德可講,只要能打贏,什麼惡劣的殘忍的手段都可以用,這就是秦人的理念,所以秦人成功了。
雖然道儒墨都不被重視,但儒家這杯茶什麼時候酸的呢?
儒家的弟子們應該是最有恆心的一群人,他們拼命地宣傳腐朽過時的政治理念,卻沒有人願意聽,人們寧願去喝一毛錢買來的茶葉,也沒人給他們捧場。這種做法雖然讓法家的政治家們看不起,但通常他們也只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並不會去迫害。因為在法家的眼中,儒生只不過是一群找不著北的可憐蟲而已。儒家的繼承人們都過得很寒酸,這杯茶的酸實際上只是身體上的酸,靈魂還是美味的。但儒家的弟子們卻把氣撒在他們的老大頭上,導致秦始皇被罵了幾千年。
事情是這樣的,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儒家學派看到秦始皇好大喜功,以為翻身做主的機會終於來到了,於是非常大膽地做了一件自信會讓秦始皇龍心大悅的事情。他們建議秦始皇分封他的兒子們到各地去當國王,效法周代的統治(他們竟然沒有想到周朝是如何滅亡的,秦始皇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統一的國家,差點因為一句話又被活活分裂,真是太匪夷所思了)。正因為儒家和強大的秦王朝形成了這樣的一種扭曲的關係,他們遭到迫害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秦政府開始焚燒儒家典籍,逮捕儒生做苦工,禁止人們公開地談論儒家經典,處死那些不肯放棄儒學的人。秦始皇並沒有做絕,他仍然保持了朝廷內儒家學派的博士地位,以及國家圖書館對儒家經典的保存。真正大規模的焚書大約發生在十幾年後,項羽的大軍焚燒了鹹陽城。
焚書之後就是坑儒。整個事件是這樣的——公元前212年,兩位原本替秦始皇求取長生不老仙藥的「方士」侯生和盧生,在用盡了所有方法求取丹藥失敗之後,決定腳底抹油開溜。跑就跑吧,問題在於這兩個小子把秦始皇賞賜的金銀珠寶打包之後,居然開始造謠說:「嬴政這個人天生兇殘,只信任手下的官吏,博士雖然有七十多個,不過都是吃閒飯的擺設而已。他最喜歡的就是殺人,幾乎每天都殺。我們本來有大神通,但我們不願意把長生不死的仙藥給這樣的暴君來吃。」秦始皇聽說以後,勃然大怒,對兩個傢伙攻擊誹謗不能釋懷,再加上他們求取長生不死藥的過程中,浪費了無數的金錢,於是下令要給「方士」們一點教訓。請注意,這些人其實是「方士」而不是「儒生」。當然也可能有少得可憐的儒生很可能不務正業,在研究儒書的時候兼職煉丹。
在經歷了秦朝的風雨摧折之後不久,儒家得到了一米陽光,並且很快就光輝燦爛了起來。這次的燦爛加速了茶的發酵,使得變成靈魂也酸了的茶。
一位中國歷史上不得不說的皇帝——漢武帝登上了皇位。年僅十七歲的漢武帝舉辦了一次全國人才選拔大會,董仲舒在他的試卷中攻擊其他學派都是妖言、邪說,只有孔子的四書五經才是真正的學術。他公開表態支持「儒家」,下聖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沒用多長時間,西漢朝廷就和以前的朝廷有了明顯的區別:皇帝更加威風了。皇帝上朝的時候,大臣們跪在地上,伏著身子,仰頭上望,任何人都不許挺直脊梁,端端正正地平視,否則就是犯了「失儀之罪」,要受到很嚴重的懲罰。坐在龍椅上的皇帝分外地感受到了當皇帝的威嚴和快樂,臣子和百姓們的地位則顯得更加的卑賤。禮教把皇帝變成了神,在人與人之間豎起來一道道堅實的藩籬,誰也無法逾越。體會到快樂的皇帝們,更加義無反顧地推崇儒教,他們覺得這樣當皇帝才過癮,這樣當皇帝才算是當皇帝啊!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董仲舒在試卷上的規劃好的。
那是一個讀書人要成為「士大夫」就必須得到「推薦」的時代,可是怎麼樣才能被「推薦」呢?
除了有豐富的儒家知識之外,還要在道德行為上面有突出的表現,比如說孝道、廉潔、不好女色、不貪財、效忠等等方面,有「過硬」的表現。談到「過硬」,有些人就未免做得過了頭,甚至虛偽得令人作嘔。就拿孝道這件事情來說吧,它的具體體現就是服三年之喪。但當大家都服三年之喪時,三年之喪便沒有什麼稀奇了,於是有人突發奇想加倍,服六年之喪,並且開始搞競賽,六年不行就來九年、十二年,大有後半生都要為老子和娘服喪的趨勢。有的人一生下來老子和娘就翹了辮子,已經服了喪了,等長大成人之後便失去了這個出風頭賺名聲的機會,但是他又實在很「孝順」,怎麼辦呢?於是,硬要再服第二次三年之喪,如果可能的話,真心希望爹娘還陽復生再死一次,讓他好好的盡一下「孝道」。不僅如此,同時展開競賽還有嚎哭與絕食,這兩項「孝道」也非常的厲害,有人差點真的就跟著已死的父母去了。
幾千年來,無論是朝代更迭,皇帝易位,儒家卻從未失去過他顯赫的地位。它成了統治者手中的工具,不,應該說是一件利器。但正是你仁義禮智的時候,秦國的虎狼之邦已經泡好了含有毒藥的茶,明知茶裡有毒,不但喝,有的還重複喝了幾次。
請看下回:秦國的兩杯毒茶,是怎麼要了六國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