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2020-12-04 學到知識

#歷史冷知識#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甚至清代的考據學都曾經自我標榜是儒家的繼承人,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宋儒和漢儒的差異也比較大,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分析。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

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

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仁就是儒家教導萬民和君主立國的本心,也只有仁的君主才能受到萬民敬仰。可單單一個「仁」是不足以支撐它的政治理念的,這裡就有了第二個概念,禮樂。

禮樂是指周朝的制度、儀禮和音樂、儀式等,基本上也成為了劃分階級制度的一條準則,儒家也就是利用禮樂制度在封建王朝創立了森嚴的階級制度和禮儀規範。遵守這些制度、禮儀就是儒家要求為君者所做的。

這兩個本質和道家的無為或是自然,佛教的修行和渡人都完全不同,和墨家的俠義、法家的酷刑也不兼容。所以儒家的思想必須含有這兩個內核,否則便不是儒家。在理解基礎以後再往後看。

漢代的經學是拿春秋的典籍進行研讀,所以必須是儒家。宋明的理學和心學,其內核仁還有名教制度都在也是儒家。儒家也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如果不存在包容和兼併,也許焚書坑儒那刻,就已經被法家所取代了。

漢代儒家一改追求周禮,而擁護了漢文化。魏晉南北朝,儒家和道家互相學習,創造了玄學和名教。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引入給儒家更廣闊的視野,儒家文化最終有了新的生命,理學和心學。但是即使再多的兼容兼併最終也會落幕。這也就是儒家思想的終點。

相關焦點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學說,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
  • 儒家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
    但經孔子整理的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卻是儒家的經典,後世也以孔子為儒家宗師。儒家在漢初之前只是諸子百家中之一,並不佔統治地位。漢初統治者的治世哲學崇尚黃老哲學,信奉自然無為,這和秦朝暴政有一定的關係,漢高祖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故漢初統治者以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治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散養天下子民,無為而治。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比如,在1840年之後遭受西方軍事和經濟雙重衝擊的社會環境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對於儒家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及未來中國發展中所能產生的影響之認知產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們所習見的認為儒家思想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一說法之外,對傳統儒家在「公」與「私」問題的理解也出現了巨大的衝突。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顯然,後來的儒家不只是在「數度」方面傳承了「內聖外王」之道,也在義理方面進行了發展,不僅僅是「照著講」,也是「接著講」。
  • 老莊的儒家思想是想表達什麼情感呢?
    從文藝的形成與發展影響看,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比儒家更為深刻。大體來說,儒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學藝術的社會功用,文學藝術與現實關係的外部規律方面;而道家的影響則主要集中在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中,如風格的形成、美學的特徵與審美的傾向等方面。
  • 儒家的「智」是什麼?
    「知」在《論語》中經常出現,通「智」,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範疇,為仁、義、禮、智、信「五常」 之一,儒家認為,「智」是人必備的一種重要品德,也是實現仁、義的重要手段,沒有「智」,不可能做到仁、義。孔子提出的「智」,不單純是指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指道德領域的明辨是非能力,也就是要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錯的,怎麼樣做行為才會符合「禮」,才能做到「仁義」。所以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認為明辨是非是「智」的開端。「智」和仁、義、禮一樣,是人固有的品德,如果沒有是非之心,也就不能稱其為人。
  • 思想在亂世之中升華(儒家孔子篇)
    儒家,又稱為儒學、儒教、孔孟之道。是由孔子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大成的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的思想,源遠流長,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之一。儒家之「儒」究竟是何意,歷代文人學者各有各的見解。有人認為儒是一種宗教職業演變而來的,也有人認為儒是柔軟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儒是由巫師演變而來。
  • 講座回顧丨儒家如何認可人權與動物權
    講座題目為《儒家如何認可人權與動物權——一個羅爾斯式的路徑》。本場講座由復旦大學哲學院白彤東教授主講,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湯元宋老師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溫海明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宋洪兵教授評論。講座伊始,白彤東教授首先指出,自由和民主在自由民主體系裡是兩個獨立的概念,各有不同的歷史淵源。本次講座的主題為儒家如何跟廣義的自由、法治、人權、權利接軌,如何處理儒家與權利兼容性問題。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其核心就是關於理想人格的塑造,簡而言之,即所謂的「內聖外王」四個字,這是中國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標準,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內聖」是指在內在精神修養方面達到聖人的精神境界,「外王」則是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實現儒家「天下大治」的社會理想。
  • 為什麼老莊思想深受中國老百姓的推崇,而儒家被詬病
    與此同時,為了在社會上立足乃至成功甚至達到更高人生境界,又誕生了以孔孟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為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普通平民,處理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種可操作的社會道德準則,此外,還有西方傳入並融合了本土的佛家思想體系等等,其中又以老莊思想最受老百姓推崇。1.
  • 會議|對話儒家與韋伯:儒家倫理抑制了資本主義發展嗎?
    在中國,這個論斷曾引發焦慮:既然儒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這是否意味著只有拋棄儒家、引入韋伯所謂的新教精神,我們才能趕上現代世界理性化道路的末班車?它也招來質疑:先不談儒家能不能算作「儒教」,韋伯在論述儒家思想中大量論證細節本就有違史實,況且,莫非儒家不能和新教一樣自成一類現代化範疇麼?
  • 鄧曉芒:儒家最大的問題是偽善
    中國歷史中,儒家思想如同一顆經久不息的獨特明星,閃耀在我國歷史長空中。古往今來,它散發著看似理性卻飽含蠱惑的光芒。 它是古代帝王手中睥睨天下的無雙利器,是無數儒生秀才趨之若鶩的萬物真理,時代的進步卻給儒家思想蓋上了迂腐落後的印章,儒家思想的崩塌讓飽受欺凌的華夏大地重獲新生。
  • 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從《史記》中看出,他對儒、道二家的推崇比比皆是,如果單純地從某一方面摘取資料,證明其說,他是道家亦是儒家,這是長期以來形成他的政治思想是屬於道家還是儒家之爭的根源,小編本次就來解析一下司馬遷。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儒家學說由於與中國古代封閉的封建社會制度相適應,因而得到封建統治者的青睞而得到大力推崇,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的主流,它也曾為社會的進步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人的性格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在崇尚叢林法則的當代社會,儒家思想是否已經過時了?
    儒家思想,曾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佔統治地位,其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則剛好與叢林法則相反。 換句話說,儒家思想裡的傳統美德和當代社會盛行的叢林法則是相悖的。若用儒家思想傳統美德教育孩子,那他將來踏入社會,叢林法則就會淘汰他。 若用叢林法則教育他,是否說明儒家思想已經過時了?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李晨陽:儒家「和」的哲學很值得現在撕裂的美國借鑑
    我在闡述儒家觀點時從來不說儒學可以拯救天下。我主張儒家哲學的很多思想對現代社會仍然有重要意義,仍然值得堅持和推廣。比如,儒家關於「愛有差等」的思想有沒有道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否應該奉行?在這一類問題上,學生往往是分為兩派的。有些人贊成,也有人反對。
  • 儒家仁愛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愛人類」是儒家「仁愛」思想底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儒家思想的現代性價值不可低估。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仁」是儒家學派核心觀念。「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把「仁」分為「安仁」與「利仁」兩類,「安仁」實際上也就是「樂仁」,恰如《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所言:「仁者樂道,智者利道。」
  • 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儒雅又好聽!
    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儒家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自產生以來就居於主導地位,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人們的各個層面,儒家文化與中國的人名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是滲透在中國人的名字之中了。那麼今天來看看這些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