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在《論語》中經常出現,通「智」,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範疇,為仁、義、禮、智、信「五常」 之一,儒家認為,「智」是人必備的一種重要品德,也是實現仁、義的重要手段,沒有「智」,不可能做到仁、義。
孔子非常重視「智」,明確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認為「智」和仁、勇一樣,是三種任何時代都通達不變的品德。並進一步指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慮,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孔子提出的「智」,不單純是指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指道德領域的明辨是非能力,也就是要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錯的,怎麼樣做行為才會符合「禮」,才能做到「仁義」。所以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認為明辨是非是「智」的開端。「智」和仁、義、禮一樣,是人固有的品德,如果沒有是非之心,也就不能稱其為人。
對於如何獲得「智」,孔子認為,個別人是先天就有「智」的,即「生而知之」;而更多的人則要靠後天學習,即「學而知之」。對於自己,孔子則很坦誠的說:「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好古而又勤奮學習的人。」孔子認為,學習是獲得「智」的主要途徑。他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不睡覺的思考,但卻沒有什麼益處,不如學習。他明確指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如果一個人好學,那麼他就接近於「智」了。
儒家認為可以通過推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禮記·大學》中提出:「致知在格物」,認為獲得「知」(致知)的途徑在於推究事物的原理(格物)。並提出在「格物致知」的基礎上,才能做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對於「智」都非常重視,但看法不一。兵家之祖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明確提出為將的五種重要品德:智信仁勇嚴。對於戰爭而言,無論是運籌帷幄、軍隊交戰還是外交縱橫捭闔,都需要「智」去謀劃,所以兵家把「智」列為將的五德之首。而道家則是從「智」對人類的負面角度出發,認為「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正因為人類的「智」,才使社會混亂,道德頹喪,使人原本質樸純真的道德受到汙染。因此,只有「絕聖棄智」,才能使人保有「天真」,達到道德完美的境界。在道家看來,「智」是人的負累而不是追求道德的途徑。
諸子百家的爭論不妨礙千百年來人們對「智」的追求,並將諸葛孔明塑造成智慧的化身,讓我們尊崇和膜拜。畢竟無論我們安身立命也好,感悟道德修身也罷,離開「智」什麼都談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