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智」是什麼?

2020-12-08 漁樵逍遙

「知」在《論語》中經常出現,通「智」,是儒家重要的思想範疇,為仁、義、禮、智、信「五常」 之一,儒家認為,「智」是人必備的一種重要品德,也是實現仁、義的重要手段,沒有「智」,不可能做到仁、義。

孔子非常重視「智」,明確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認為「智」和仁、勇一樣,是三種任何時代都通達不變的品德。並進一步指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慮,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孔子提出的「智」,不單純是指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指道德領域的明辨是非能力,也就是要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錯的,怎麼樣做行為才會符合「禮」,才能做到「仁義」。所以孟子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認為明辨是非是「智」的開端。「智」和仁、義、禮一樣,是人固有的品德,如果沒有是非之心,也就不能稱其為人。

對於如何獲得「智」,孔子認為,個別人是先天就有「智」的,即「生而知之」;而更多的人則要靠後天學習,即「學而知之」。對於自己,孔子則很坦誠的說:「我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好古而又勤奮學習的人。」孔子認為,學習是獲得「智」的主要途徑。他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不睡覺的思考,但卻沒有什麼益處,不如學習。他明確指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如果一個人好學,那麼他就接近於「智」了。

儒家認為可以通過推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禮記·大學》中提出:「致知在格物」,認為獲得「知」(致知)的途徑在於推究事物的原理(格物)。並提出在「格物致知」的基礎上,才能做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諸葛亮畫像 圖片來自網絡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對於「智」都非常重視,但看法不一。兵家之祖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明確提出為將的五種重要品德:智信仁勇嚴。對於戰爭而言,無論是運籌帷幄、軍隊交戰還是外交縱橫捭闔,都需要「智」去謀劃,所以兵家把「智」列為將的五德之首。而道家則是從「智」對人類的負面角度出發,認為「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正因為人類的「智」,才使社會混亂,道德頹喪,使人原本質樸純真的道德受到汙染。因此,只有「絕聖棄智」,才能使人保有「天真」,達到道德完美的境界。在道家看來,「智」是人的負累而不是追求道德的途徑。

諸子百家的爭論不妨礙千百年來人們對「智」的追求,並將諸葛孔明塑造成智慧的化身,讓我們尊崇和膜拜。畢竟無論我們安身立命也好,感悟道德修身也罷,離開「智」什麼都談不上。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儒雅又好聽!
    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儒家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自產生以來就居於主導地位,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人們的各個層面,儒家文化與中國的人名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是滲透在中國人的名字之中了。那麼今天來看看這些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吧!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由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到廢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等,都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內容。        儒家思想產生背景。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歷史時期近1700年之後,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
  • 儒家仁愛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愛人類」是儒家「仁愛」思想底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儒家思想的現代性價值不可低估。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仁」是儒家學派核心觀念。「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把「仁」分為「安仁」與「利仁」兩類,「安仁」實際上也就是「樂仁」,恰如《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所言:「仁者樂道,智者利道。」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其核心就是關於理想人格的塑造,簡而言之,即所謂的「內聖外王」四個字,這是中國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標準,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內聖」是指在內在精神修養方面達到聖人的精神境界,「外王」則是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實現儒家「天下大治」的社會理想。
  • 會議|對話儒家與韋伯:儒家倫理抑制了資本主義發展嗎?
    在中國,這個論斷曾引發焦慮:既然儒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這是否意味著只有拋棄儒家、引入韋伯所謂的新教精神,我們才能趕上現代世界理性化道路的末班車?它也招來質疑:先不談儒家能不能算作「儒教」,韋伯在論述儒家思想中大量論證細節本就有違史實,況且,莫非儒家不能和新教一樣自成一類現代化範疇麼?
  • 在崇尚叢林法則的當代社會,儒家思想是否已經過時了?
    儒家思想,曾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佔統治地位,其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則剛好與叢林法則相反。 換句話說,儒家思想裡的傳統美德和當代社會盛行的叢林法則是相悖的。若用儒家思想傳統美德教育孩子,那他將來踏入社會,叢林法則就會淘汰他。 若用叢林法則教育他,是否說明儒家思想已經過時了?
  • 一塌壺荼軼史第三回——百家爭鳴,儒家一杯酸了千年的茶
    秦國人發動的戰爭是真正的法家戰爭,沒有一點儒家假善充仁的味道,打仗嘛,就是殺人,沒有什麼仁義道德可講,只要能打贏,什麼惡劣的殘忍的手段都可以用,這就是秦人的理念,所以秦人成功了。雖然道儒墨都不被重視,但儒家這杯茶什麼時候酸的呢?
  • 鄧曉芒:儒家最大的問題是偽善
    文明富強籠罩之下,國人有關儒家思想的爭議從未停止。近幾年,隨著「國學熱」興起,現代人們對於傳統儒家學說的議論也愈演愈烈。 被古人奉為圭臬的儒家學說如今飽受現代國人批判,我國著名學者鄧曉芒就是批判儒家的代表人物。鄧曉芒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他的學術主張十分新穎,自成名以來,鄧曉芒就一直認為儒家學說「害人匪淺」,並寫了很多文章對儒家學說進行批判。
  • 李晨陽:儒家「和」的哲學很值得現在撕裂的美國借鑑
    請問您當時為什麼會選擇哲學系,又是什麼機緣讓您選擇從事儒學研究,並且不斷地在海外進行推廣的?李晨陽:謝謝觀察者網的採訪。是的,我是高考恢復後的第一批考生。結束上山下鄉回城後,我在一個地方政府做秘書工作。考大學主要是想通過學習哲學來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在北大讀書期間,我逐漸對西方哲學產生了興趣。碩士畢業一年後我去了美國留學。
  • 淨空法師:什麼是根本智?什麼是後得智?
    經典裡面也有很多地方說的根本智、後得智,開啟這個智慧。根本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根本智;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教化眾生。  根本智是自受用,後得智是他受用。根本智、後得智都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差別智、是起作用。我們講開悟了,開悟是根本智;開悟之後,確實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那是差別智。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教,你沒有學過,你一看就明了,一聽就清楚,那是什麼?那是根本智。
  • 泗河,儒家的河流
    泗河,儒家的河流 楊義堂 在中國的江河水系中,濟寧的泗河只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然而,在中國文化的版圖上在它古老的河灣裡孕育了源遠流長、厚德載物的儒家文化,它的一泓碧波從遠古流來,在中華五千年歷史裡迴旋激蕩,並從這裡流向全國和世界,即使在萬裡之遙的邊陲,也有它汩汩流淌的清音。可以說,泗河,是一條儒家的河流。 泗河古稱泗水,發源於山東泗水縣泉林的陪尾山麓。這裡曾是東夷族群聚居之地,也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祥地。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這所有的說法加起來也不能概括什麼叫修行。假如修行就是一頭大象,所有的人都是盲人,然後每個人摸到的地方都不一樣,有的摸到耳朵,就說大象像蒲扇,有的摸到身子,就說大象像一堵牆,有的摸到腿就說大象像柱子等等,這些說法都是以偏概全。
  • 認識儒家學說的生命力
    而為了更好地實現傳統儒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如何能夠懸置各種附加到儒學上的近乎光怪陸離的時代性思潮,進而「潛回到創化儒家學說的原生場域中去」(《天邊有一塊烏雲——儒學與存在主義》,第24~25頁。下同),最終識別出儒家文明的核心理念,正是劉東教授《天邊有一塊烏雲——儒學與存在主義》一書的主旨所在。
  • 儒家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
    但經孔子整理的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卻是儒家的經典,後世也以孔子為儒家宗師。儒家在漢初之前只是諸子百家中之一,並不佔統治地位。漢初統治者的治世哲學崇尚黃老哲學,信奉自然無為,這和秦朝暴政有一定的關係,漢高祖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故漢初統治者以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治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散養天下子民,無為而治。
  • 上財商學院謝家平:融入儒家「仁義禮智信」元素,深刻解構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課程主講教師謝家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將思政元素、科學發展觀和儒家「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文化融入到課程中,將唯物主義哲學理論的必然與偶然、科學發展觀的定性與定量、儒家的授信與禮讓互惠相結合等辯證思維方法對供應鏈合作共贏等課程內容進行深化,結合各類熱點現實企業案例,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供應鏈管理的理論知識。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比如,在1840年之後遭受西方軍事和經濟雙重衝擊的社會環境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對於儒家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及未來中國發展中所能產生的影響之認知產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們所習見的認為儒家思想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一說法之外,對傳統儒家在「公」與「私」問題的理解也出現了巨大的衝突。
  • 老莊的儒家思想是想表達什麼情感呢?
    從文藝的形成與發展影響看,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比儒家更為深刻。大體來說,儒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學藝術的社會功用,文學藝術與現實關係的外部規律方面;而道家的影響則主要集中在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中,如風格的形成、美學的特徵與審美的傾向等方面。
  • 論儒家和道家有哪些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國家統一
    論儒家和道家有哪些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國家統一老子,說到老子的話,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們在學習語文和歷史的時候都有提到過。老子和孔子其實他們兩個有很多的共同之處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並且他們兩個是出生在同一個時期的,他們兩個人都是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也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交流,可以說也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歷史佳話。他們兩個有非常多的共同語言,交流起來也不費勁,孔子他稱老子為老師,兩個人真的是非常好的師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