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愛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11-26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曾振宇(閩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的當下,這些充滿人文關懷的詩句猶如狂風暴雨之後一道夏日的陽光,溫暖人心!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在無情的病毒面前,人類跨越國家和種族差異,同舟共濟,以博愛之心攜手共同抵禦病毒。基督教談「博愛」,佛教倡「慈悲」,儒家言「仁愛」。儘管各種哲學與文化形態存在宗教和歷史文化的差異,但在關愛生命、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方面,卻是殊途同歸。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建構在全人類共同認可的道德基礎和價值信念基石之上。「愛人類」是儒家「仁愛」思想底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儒家思想的現代性價值不可低估。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仁」是儒家學派核心觀念。「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把「仁」分為「安仁」與「利仁」兩類,「安仁」實際上也就是「樂仁」,恰如《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所言:「仁者樂道,智者利道。」孔子以「仁」為「安」「樂」,說明他已經從人性論高度論證「仁」存在的正當性。仁根植於人之本性,仁內在於生命本然,仁不只是外在的強制性道德行為準則。

  「乃所願,則學孔子」的孟子在心性論層面全面證明性善,並嘗試在哲學維度建構仁本論。孟子對仁愛與人性關係的證明方式有多種,運用最嫻熟的證明方式是韋政通先生所說的「證諸人類普遍情感經驗」,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孺子入井」:「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乍見」不是中性之見,而是王陽明所說的良知之見,是「見」與「心」同時閃現,而不是先「見」了,然後再立一個「心」去見,「見」是德性之見、良心之見。「惻隱」基本含義是心痛,表達的是對他人的憐憫與關愛。惻隱不同於同情,同情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與不幸。惻隱有所不同,即使對方深陷不幸有所不知不察,本人基於內在的道德良知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泛起憐憫之心。因循孟子思想的邏輯,「乍見」孺子入井,會「觸動」「引發」人內在的惻隱之心。惻隱本質上是一種作為「類」的人普遍具有的、性情合一的道德情感,這一普遍性的道德情感的基本特點就是關愛他人、憐憫他人、敬畏生命。惻隱是「已發」,在已發的情感背後,隱藏著一種主宰意義的人性力量,這種人性力量就是「未發」之「仁」。仁的基本內涵就是「愛人」。孟子通過「孺子入井」這一具體生活場景,藉助歸納推理力圖證明一個觀點:惻隱之心與仁義禮智「四端」,人人先天具有,人人對「四心」「四德」有十分清晰的道德自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義禮智「四端」是人性中先天固有的「天爵」,猶如人一呱呱墜地就有四肢一樣。不僅如此,人人對人性內在的「天爵」有「善」與「是」的價值認可。正因為如此,孟子說人人先在性「飽乎仁義」。對於孟子的論證過程及其觀點,王夫之有所質疑:「且如乍見孺子將入於井,便有怵惕惻隱之心,及到少間,聞知此孺子之父母卻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則救之為逆,不救為順,即此豈不須商量?」王夫之的這一反駁,說明他對孟子思想有所誤解。如果因為「不共戴天之仇」,經過反覆「安排商量」,最後棄孺子於不顧,只能說明「四端」本心已經被後天功利性的訴求所遮蔽,不能證明「四心」「四德」先在性不存在於人性。孟子通過「孺子入井」這一經驗世界中人人都有可能經歷的事例,旨在證明「四心」「四德」是人普遍的道德性人格。只要意志和行動都自由的個體,人人可以證明「四心」「四德」確實存在於我內心,這是一個終極性的證明,無須藉助於論證至上人格神的存在。

  「四心」「四德」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普遍本質,有別於天性中的食色慾望。「四心」「四德」在人的經驗世界中隨時隨地都可能靈光閃現。「四心」「四德」註定人在本質上不是「被決定」的存在,而是一個個充溢著自由意志精神的道德主體,「萬物皆備於我」。在孟子與告子關於「仁義內在」抑或「仁內義外」的辯論中,孟子所言「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以及「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在學術史上可謂醍醐灌頂之言。之後王陽明又繼而開導弟子徐愛:孝敬之心是在你的心上,還是在你父親身上?「仁也者,人也。」人是經驗世界中形而下的具體存在,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定。仁是道德形上學的觀念性存有,超越時間而亙古存在。朱子詮釋說:「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於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謂道者也。」仁是絕對精神,人是有時空限定的有限的生命存在。人如果沒有仁性,就是一行屍走肉;仁如果沒有落實於人,就只是一個純粹邏輯世界的觀念。仁與人的結合,是天道與人道的合一、靈魂與血肉之軀的合一,為有限的生命實現無限的內在超越創立了哲學根據。在孟子思想邏輯架構中,從義理之天而言謂之「理」(孟子「理義」之理),從天授而言謂之「仁」,從人得之而言謂之「性」。形而上的仁下貫至人性,才形成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人之理」),孟子稱之為「合而言之,道也」。

  漢代大儒董仲舒在孟子惻隱之心基礎上,進一步對仁愛作了界定:「仁者愛人類也。」儒家仁愛在工夫論層次上,首先表現為家庭親情之愛(「親親」),然後向外推衍,依次表現為「仁民」和「愛物」。超越種族和國別的人類普遍之愛,才是儒家仁愛的真髓。董仲舒舉例說明了何為儒家「愛人類」之愛。公元前594年,楚莊王派遣大將司馬子反圍攻宋國都城。城內糧食耗盡,「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宋國大將華元夜見司馬子反,以實情相告。司馬子反聽聞平民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頓生惻隱憐憫之心,私自與華元訂盟退軍。「司馬子反事件」是《春秋》以及三《傳》討論的一大熱點話題,對於司馬子反這種「廢君命,與敵情」的「輕君」「不臣」之舉,《春秋》不僅沒有批評,反而「大之」,其緣由在於司馬子反以仁愛作為軍事決策最高原則,無辜平民百姓的生命高於現實的政治與軍事利益。「推恩者遠之為大,為仁者自然為美。」董仲舒認為,司馬子反真正領悟並踐行了儒家的「當仁不讓」。仁愛的本質就是對生命敬畏、對他人憐憫與關愛。《春秋》作者對春秋242年期間發生的戰爭,不厭其煩地作詳細的記載,其中「大義」就是戰爭對平民百姓造成深重的災難。《春秋》作者認為「苦民」「傷民」「殺民」是最大的政治之惡!愛民是最大政治之善!愛民是儒家仁義王道政治的具體體現,舉凡國家制度、人倫習俗和軍事行動,建基於仁義這一根本性的道德精神和文化依託之上,並以仁愛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所信奉的最高價值原則,才是王道政治。

  「與眾人而共進乎仁」

  以孟學為宗的陸象山,在仁學上最大貢獻在於從心本論高度論說仁愛。陸象山認為理在人為性,仁是性中固有的本質,「仁,人心也」;在工夫論層面,既然人人「飽乎仁義」,在人性上完美自足,人就有責任以「天爵」「大體」存心,通過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和勿動,臻至「歸仁」理想境界。陸象山弟子楊簡(字敬仲)在富陽問陸象山:「如何是本心?」陸象山回答說:「惻隱,仁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辭讓,禮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陸象山以孟子語錄對答,惻隱是情,屬於已發;仁是性,屬於未發。朱子當年以「心主性情」提煉孟子「四心」「四德」思想,心是主宰。但是,楊簡對這一界說不太滿意。其中緣由或許在於:從知識論而言,幼時誦讀《四書》就能爛熟於心。本心這一觀念,難道只能停留於知識論層面的表述?後來發生了「扇訟」案件,楊簡依照法律條文,斷定是非曲直。斷案完畢之後,楊簡再一次問「如何是本心?」陸象山巧妙結合剛才的「扇訟」案指點楊簡:「聞適來斷扇訟,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此即敬仲本心。」陸象山這番話如醍醐灌頂,楊簡恍然大悟。「簡忽省此心之無始末,忽省此心之無所不通。」楊簡「忽大覺」,或許可以從兩個方面解讀:其一,以仁愛為具體內涵的本心,不僅僅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而且也是法律、制度、意識形態的本體;其二,「忽省此心之無所不通」,表明他已擺脫知識論的羈絆,從工夫論和自由意志維度重新認識本心。在形而下的劈柴挑水、灑掃應對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把握、體悟了「敬仲本心」。「心」原來也可以具體落實為我楊敬仲之心,我楊敬仲之心原來可以與本體之心相貫通。本心不再是外在的,而是我楊敬仲內心真實的擁有。

  既然仁愛屬於普遍的人心,「共進乎仁」就是人心所向。因此,獨自一人「進乎仁」,不如與一鄉之人、一國之人、天下之人共同「進乎仁」:「仁也者,固人之所自為者也。然吾之獨仁,不若與人焉而共進乎仁,與一二人焉而共進乎仁,孰若與眾人而共進乎仁。」「進乎仁」不僅僅只是個人的生命理想境界,也是一鄉之人、一國之人乃至天下人共同奮鬥的夢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一人類夢想是建基於仁愛這一道德精神、價值理性和文化依託之上。如果喪失了這一基石,人類的終極追求只是一個善而無證的烏託邦。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建立在欲望的滿足和利益的追求上,而是奠基於一個全人類共有的人性基礎和道德精神依託之上。方其如此,「為萬世開太平」才具有一個牢固的道德理性根基。

  在兩千多年的儒學史上,「仁者愛人類」的思想不斷被深化和提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畏生命、關愛他人,「博愛之謂仁」。儒家仁愛思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道德基礎。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30日 15版)

[ 責編:張倩 ]

相關焦點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儒家倫理中對於血緣親情的強調,會讓人忽視其仁愛觀的擴展性,即最終發展到對於人類之愛的肯定。從孟子的「一本」論到程朱的「理一分殊」,再到王陽明等人的「萬物一體」論,都試圖揭示出血緣親情和普遍的愛之間既有分別,又相統一的複雜面向。在人類面對全球性的挑戰的今天,從仁愛觀念的差異與普遍的統一中,去把握人與人、個人與國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可以為我們推動新型的共同體建設提供源自中國文化自身的價值支撐。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之所以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天下一家,中國一人,是因為人有不忍人的仁愛之心,由此心出發見孺子入井、見鳥獸哀鳴、見草木摧折、見瓦石毀壞,便產生一種怵惕惻隱、不忍、憫恤、顧惜之心,是人的仁愛之心與孺子、鳥獸、草木、瓦石為一體的緣故,這是根於天命之性的靈昭不昧的心。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尚和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將匯聚大眾的意願而成和平的潮流,將妙凝百姓的呼聲而成合作的春雷。它喚醒了昏昏沉沉的天地萬物,也敲響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美美與共的鐘聲。 一、人類認識自己的歷程 人是什麼?人自從誕生以來,就沒有停止過自我反思,思則得知人與人既具差分的殊相,又具融合的共相。
  • 動機·前景·理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認知與評價
    總體而言,國外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研究視域和範圍不斷拓展,但也存在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研究立場呈現二元對立的發展趨勢等問題,這為我們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研究動態提供了重要參考。綜觀相關研究成果,國外學者在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過程中,主要遵循「動機·前景·理路」的邏輯路線和分析框架,對為何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否可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實現等重要現實問題進行了論述和闡釋。
  • 崇王賤霸,天下大同——從孫中山大亞洲主義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習近平謹以此文重溫孫中山先生日本神戶「大亞洲主義演講」九十六周年。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初二,公元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廿八。
  • 經典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
    從這些雕塑的形象裡,人們可以看到這種精神和價值的存在,而這種價值正是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核心。5月5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美好。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寫入《憲法》。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防控疫情過程中所採取的這些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及其所取得的舉世公認的成效,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示了中國攜手各國聯防聯控、對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盡責擔當的大國形象,極大地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為詮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理念共識是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乃共同理念所依。凝聚理念共識是支撐和引領國際合作的基本前提。
  • 尊重文明多樣性 構建命運共同體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眾多文明在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亞洲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鑑、共生共榮,對於亞洲未來的經濟文化發展,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 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人類怎麼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承人類社會發展優秀成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提出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 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典故有深意
    【「學習筆記」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經提出,就以振聾發聵的力量引發強烈反響,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和支持,被有識之士譽為:「中國為地球村提供的一把發展的鑰匙」「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筆記君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篇演講中提到的一些典故,幫助大家更好學習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
  • 汪信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要在實踐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必須在理論上明確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何要構建以及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問題。1.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中的一切共同體都是由於某種能夠把人們聯繫起來的紐帶而形成的。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基礎與內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為全球治理和人類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是習近平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的基礎與關鍵內核。生態環境資源為全球配置,收益為全球共享,一個國家或地區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往往會影響各國民眾的福祉。譬如,這些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保護三江平原溼地,不做改變溼地形態的經濟開發。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我們將從習近平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要內容、中國在全球化方面的主張四個方面出發,深入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一主題。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這段話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鑄劍為犁、永不再戰」,說明這是一個和平安全的命運共同體;二是「發展繁榮、公平正義」,也就是強調國際社會不能有霸凌主義、強權主義。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一個什麼「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了憲法。那麼,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一個什麼「體」?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哪些具體實踐?
  • 仁愛思想的現代價值
    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名與會學者,就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歷史實踐、宗教向度和當代價值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一、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仁愛」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現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價值。後世儒家學者對仁愛的具體義理不斷做出了新的詮釋,構成了儒家仁愛思想解釋史。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創新成果,是促進中國與世界和諧發展的價值指引。黨的十九大在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將其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文學關心人,關懷人的命運和處境,從根本上說,就是關懷整個人類的生存和命運。今天的「人」,不僅同「類」,而且同「村」。所以,文學在關懷單個人的時候,歸根結底是在關懷整個人類。現今世界,高科技把所有人不分民族、不分膚色、不分區域地都「互聯」到一起,人類的命運也就更加密切地融為一體。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使得「文學是人學」的命題更加深刻和豐富,成為新時代文學創作的重要指導方針。
  • 徐孝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同志撰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一文,收錄於中國言實出版社《人民至上——來自兩會的聲音》「專家建議」部分。文章結合全球疫情防控鬥爭的中國實踐,從理論、歷史、時代三個維度,深入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 全球抗疫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無疑會讓我們更加深刻體會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現實針對性,更加深刻認識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為解決當前乃至以後的全球問題、世界難題而必然做出的歷史選擇。在應對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過程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顯。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個國家誰也離不開誰,在通常情況下是如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非常時期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