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人民大學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主辦的「國際儒學論壇・2008」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名與會學者,就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歷史實踐、宗教向度和當代價值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一、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仁愛」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現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價值。後世儒家學者對仁愛的具體義理不斷做出了新的詮釋,構成了儒家仁愛思想解釋史。有學者認為,「仁者人也」包含了兩方面的思想價值,即「人的自覺」和人道主義的精神。孔子以「仁」作為理論探討的中心,在以人為本的哲學基礎上開啟了儒家人本理性的思維路向。同時,有學者指出,歷史上,從孔子到後世儒家,仁愛不僅表現在「愛人」上,而且也體現在「愛物」上。
二、儒家仁愛思想的歷史實踐。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孔子不僅是仁愛的思想者,也是仁愛的實踐者。有學者提出,儒家的仁從活生生的人的情感中提取出來,通過「義」和「禮」導入人的現實生活,從而獲取實踐性的品格。有學者結合新出土竹簡《魯穆公問子思》提出,孔子之後,面對「天下無道」的狀況,早期儒家產生了兩大政治方案,即曾子、思孟一派的道德解決方案和子遊一派的政治解決方案。此外,有學者從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了儒家仁愛政治觀和循吏文化,提出以仁愛之心發施政教是儒家仁愛政治觀的核心。
三、儒家仁愛思想的當代價值。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儒家仁愛思想為世界文明尤其是亞洲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全球化的新時代,儒家仁愛思想對人類社會的進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針對現代世界正在遭遇的個人主義危機,有學者提出,儒家仁愛倫理是以家庭為基點的角色倫理學,有益於克服西方個人主義帶來的弊端。有學者從德性倫理學的角度探討了儒家倫理的當代意義,提出在性善論、君子論和仁禮論諸方面,儒家德性倫理是構建當代世界德性倫理學的寶貴資源。針對世界生態環境問題,有學者提出,儒家「民胞物與」的仁愛思想有益於人類理解物我同胞的原理,有益於人類發揮自製之心,創造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美好地球。另外,有學者探討了儒家仁愛智慧在生命科學技術研究中的道德作用。
最後,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仁愛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價值,也是中華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則和人格理想。仁愛之士具有一種偉大的擔當精神。中華民族就是在這種大愛大德精神中成長、繁榮、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