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周山在「樓觀問道」論壇上發言)
鳳凰網文化訊 2012年3月2日至7日,第一屆「西安樓觀中國老子文化節」暨西安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落成儀式在「天下第一福地」西安市樓觀古鎮盛大舉行。3月2日上午9點,「樓觀問道」文化論壇包括《道文化的現代詮釋》主論壇在各界道教、兩岸三地著名國學專家學者與政府官員共同參與下展開。上海社科院終身研究院周山發言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就在於重新發現傳統精神的價值,今天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與闡發,首先是對老莊思想的挖掘與闡發。與前人看法不同,周山認為,老莊思想的現代意義除了「順應自然」之外,更有「開拓進取」。以下為周山發言全文:
講到中國傳統文化,人們想到的似乎就是儒家文化;講到弘揚傳統文化,似乎就是儒學復興。最近,有一位著名學者在上海的交通大學作題為《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的意義》講演時說:中國文化的大傳統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文化價值體系;小傳統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民間社會,體現在「三綱五常」等倫理思想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就在於重新發現傳統精神的價值,重構大傳統與小傳統的和諧。甚至還告誡人們不要輕言國學,「以中國傳統為人立國之理觀之,則只有《六經》可為'國學'」。其實,這樣的認識有片面之嫌。細究起來,中國傳統文化大致可以分為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兩大系統,這兩大文化系統各有源頭、特徵,相互之間又有很多交流和融合,形成了華夏文化的普遍屬性。對這兩大文化系統產生的源頭,各自形成的標識特徵、價值取向及其思想代表進行梳理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全面、深入的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不僅能為中國文化重心轉移的邏輯合理性及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提供理論依據,而且對於老莊思想作為長江文化的理論代表,在文化重心當代轉移背景下的現代意義,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一、「擇水而居」與中國文化兩大系統的形成
人類文明的創造、人類文化的發生發展,總是與水有著深厚的淵源。世界早已公認的古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兩河文明」,就發生在西南亞的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在中國,文明的肇始,文化的發生也同樣與江河纏繞在一起,在江河的哺育中得以誕生和綿延並走向燦爛。究其原因,人類生活離不開水。「擇水而居」,是江河成為古文化生長搖籃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人喜歡把大江大河稱之為「母親河」的緣故。
我不知道西南亞地區的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文化有什麼差異;但是我知道,中國的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是有差異的。我們能夠知道這兩個文化系統的差異,是因為這兩種文化從誕生之時起,從未停止或間斷過他們前進的步伐。他們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共同創造了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我們把不間斷的原因歸功於華夏民族的文字,歸功於我們的先人選擇了從象形文字到會意文字的這一條文化發展路徑。
二、黃河文化的源頭、標識、軸心及其代表人物
黃河文化的源頭,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期時代。根據二十世紀初以來九十多年時間裡田野考古發現,黃河文化的形成主要與以下四個古文化系統有關,這四個古文化系統分別是: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其中,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上遊地區,仰韶文化分布在黃河的上、中遊地區,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的中、下遊地區,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黃河下遊地區。田野考古工作者之所以把發生在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作出四種類型的劃分,是因為這些新石器文化存在著差異。無論是生人居住房屋或者死人墓葬的格式布局,還是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陶鑄瓦器的形制、紋飾等等,既富有黃河文化的色彩,又各有一定的特點。於是,二十世紀的田野考古學家便將每一類型的最早發現地,作為這類古文化的冠名。仰韶文化,就是 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發掘研究了河南仰韶村的新石器遺址之後,以該地村名命名的一類新石器文化。事實上,在此後自東向西的不斷考古發掘中,從西安、寶雞、蘭州、西寧等地,也發現了與仰韶村發掘所見同一類型的新石器古文化遺址。
青銅器文化是新石器文化的延伸與發展。脫胎於仰韶等四大古文化的商、周青銅器文化標誌著黃河文化已經趨於成熟。與青銅文化俱來的,不僅是祭祀或日用的青銅器具,還有銘刻在這些青銅器之上的精美文字,標誌著黃河文化理念的青銅器形狀特點、飾品圖像等等,以及使用這些青銅器的禮制規範,等等。值得注意的還有:作為黃河文化的圖騰形象標誌的「龍」,以青銅器物上主要部件或圖飾的形式,隨著青銅器的日益發展,被進一步彰顯,終於成為君王的形象代表。與青銅器的產生與發展的同時,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發生了三次重大轉變。《易經》是夏、商、周三代的治國大綱。夏代的《易經》又稱《連山》,以代表「山」的艮卦作為六十四卦之首,表達了這一時期先人對山的崇拜。商代的《易經》,又稱為《歸藏》,以代表土地的「坤」卦作為六十四卦之首,表達這一時期的先人對土地的崇拜。周代的《易經》,又稱《周易》,以代表天的「乾」卦作為六十四卦之首,表達了這一時期的先人已經從對土地的崇拜轉向對天的崇拜。在這一卦的爻辭中,作者以「龍」為喻,闡述了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從此,歷朝歷代的君王以「龍」自居。以「龍」自居的君王又稱為「天子」。《周易》崇拜天,也就是崇拜龍。黃河文化發展到了周代,龍便成了圖騰崇拜物。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清代。不過,清代的龍崇拜,已經從「黃龍」變成了「青龍」。文化人對龍的崇拜,春秋末期的孔子可以算上一個。孔子在見到老子之後,向學生描述內心感受時這樣說道:「我今天終於見到了龍。龍,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散開來成為一片文採,乘著雲氣翱翔於陰陽之間。」他無法表達對老聃的崇拜,只好用能夠騰雲駕霧、見首不見尾的神龍來形容他。
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從河南濮陽地區一座新石器時代的墓穴中發現了用貝殼、卵石擺成的龍,距今大約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這一考古證明,青銅器時期成形的龍,周文化中居於至尊地位的龍,其實早在新石器文化中就已經清晰可觀。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四大古文化系統,到了青銅器時代即商、周時期,便形成了商文化與周文化。夏文化由於文字載體的無存,迄今人們還以為尚未運用文字。對於夏文化,人們的了解還很不夠。在我看來,夏文化時期應該是一個運用文字的時代,否則,我們就很難理解《連山》的存在,很難理解治水成功之後稱帝天下的大禹如何能治理偌大一個天下,很難理解到了商代一下子產生了刻畫在龜板上、燒鑄在青銅器上這許多令現代書法家也嘆為觀止的精美文字。
在充滿著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齊家文化、龍山文化之沛然底氣的土壤裡,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承前啟後,一路走來,最後止足於黃河下遊的齊魯之地,構築完成了黃河文化的軸心。一個稱名儒家的知識群體,在這片軸心之地上應運而生;這個知識群體的領軍人物孔子與孟子,卓然成為黃河文化的代表。
生逢亂世的孔子,終其一生,都在極力主張「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一心要用「仁義」挽救「禮崩樂壞」的局面,要求人們以「親親之愛」為起點,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仁愛」橋梁,並且還向人們描繪了一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殘廢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理想藍圖。後來的孟子更進一步,認為「人心本善」,不管你的心靈蒙受了多少灰塵汙染,只要經常擦抹,自然能明心見性,恢復善的光亮,人人皆可成仁成聖。
由孔、孟共同構建的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作為黃河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而成為華夏文化的一大標幟。這個被稱之為「五行」學說的文化系統,在漢代獲得了統治者的認可,從此成為華夏人的主流意識形態,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著規範、制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