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詩歌藝術和仁愛思想也存在於香港

2021-01-11 京報網

杜甫在香港。

洋人也來遊覽「豆腐」草堂

有「詩史」「詩聖」之稱的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一是成都,那裡有草堂。杜甫在草堂住過四五年,這杜工部之屋,千多年來有過多次修葺和擴建工程;現在的草堂規模宏大,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我們瞻仰偉大詩人的聖地,我曾多次造訪。人潮中,各地的炎黃子孫濟濟一「堂」自不必說;每次都有「紅須綠眼」的外國遊客,手執厚重的導遊書,來向"Du Fu"致意,指認景區的亭臺園林。有一次一洋人和我搭訕,把杜甫二字讀成「豆腐」那樣的音,令我莞爾。西方學術界對中國詩聖向來有興趣,雖然其濃度遠比不上中國之對英國「國寶」莎士比亞。今年春天英國廣播公司推出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頗獲好評,編導講述詩人的生平,鏡頭自然有聚焦於成都,還把觀眾帶到杜甫去過的其他地方,計有西安、鞏義、曲阜、成都、洛陽、天水、夔州、長沙、平江等。

杜甫自幼聰慧,「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鞏義是其出生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書生渴望入仕,首都長安(今西安)是其理想地;在洛陽與李白「雙星」相遇,傳為美談;草堂對避亂的中年詩人來說,有如桃源,成都成為他平安幸福之都;「老病有孤舟」,此舟停泊的平江是其生命的終點站。「詩是吾家事」,杜甫時時處處都寫詩(幾乎像當今喜歡發動態到微信朋友圈的人,天天有圖有文發放);追尋杜甫踏足的土地,是一種詩歌的歷史文化之旅,地就是詩,詩就是地。上述其他地方都有杜甫留下來的或實或虛的「古蹟」,皆受青睞,往往被視為旅遊資源開發的寶地;最近網上出現圖詩並茂的《跟著杜甫遊天水》資訊,天水(古之秦州)馬上引起雅士們「打卡」的興趣。

李白詩贈杜甫只言「酒」和「醉」

據說杭州也是杜甫旅居之地。今年春末在杭州會友,吃飯的地方在「杜甫村」,村內有地鐵「杜甫站」,文獻稱杜甫在此地住過大約十天。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杜甫來過。把盞談笑間,我豪邁放言:香港也有歷史文化,杜甫也來過香港,而且長在香港--意思是杜甫的詩歌藝術和仁愛思想早就來到香港,存在於香港。

即使在英國殖民地時期,香港大部分青年學生對草堂詩人杜甫的認識,我印象中,還是多於對愛芬(Avon)河邊的莎士比亞。香港的大學中文系講授杜甫詩、研究杜甫詩,相關的著述頗可觀。學長輩舊同事鄺健行兄,曾在希臘深造八年,獲博士學位,而中國古典文學修養精湛。他探討李白杜甫互贈的詩歌數量為何多寡懸殊,就很見情理。流傳下來的作品中,杜甫懷贈李白的詩有十四五首,李白懷贈杜甫的詩只得兩首。我讀了鄺氏書後重溫有關詩篇,發現杜子美讚美李太白的詩,有「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等名句;太白懷念子美,也見「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徵」的深情,然而太白二詩的關鍵詞都是「酒」和「醉」,「詩」不與焉。

為什麼李白不涉及杜甫的詩,鄺教授有解說。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杜甫三十三歲時與李白在洛陽相遇,當時李白的詩名滿天下,而杜甫在政壇和詩壇都沒有籍籍名。杜甫兩年後到長安,雖然長安居大不易且大不順,他一住十年,在資訊便利的國際大都會,李白的新作容易流通到京華,讓知音杜甫欣賞到。反過來,李白失意於朝廷,離開長安後這裡蹉跎那裡流轉,所在地多非名城大邑,杜甫的詩不容易流通到李白處。鄺健行還指出,比李白年長十二歲的孟浩然,詩名甚顯,王維、李白等都有詩懷贈孟浩然,但其「詩作都不曾對孟浩然的作品有所論評」。這樣看來,寫詩友而不談其詩,可能是當時的風氣。我或可補充一說:杜甫不僅愛詩,還愛音樂、繪畫、舞蹈等各種藝術,而且樂道人善;他懷贈李白的詩,有「創意」地稱讚「詩兄」作品就不奇怪了。

鄺氏的《杜甫論議匯稿》一書,精到之見很多,如論杜甫光憑安史之亂以前所寫篇章,就可以「站在唐代第一流詩人之列」等,這裡不能多引。

「四杜」說:聞杜、慕杜、治杜、友杜

香港頗有學者為學既重「提高」,也不忘「普及」。原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的陳耀南博士,在諸多學術專著之外,其《陳耀南讀杜詩》一書,在精要解說作品之際,常引申發表議論,其文筆與其口才一樣生動風趣;此書自有其學術論著的價值,而貢獻主要在「普及」。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陳教授當然也對杜甫推崇備至,認為人人都要讀杜甫。他說:「對於詩聖,最好是:幼年聞杜、青年慕杜、壯年治杜、晚年友杜。」接下來他對如何聞、慕、治、友加以解釋,又說我們讀杜詩,其「所以應讀、堪讀與耐讀,因為在藝術上,它表現了中國語文最吸引的特色與技巧;在情感、思想上,它顯露了人性的光輝,也透示了人力的軟弱」。

耀南兄縷述杜甫「對朋友、對眾生、對國運、對民命」的深情,也剖示杜甫的好語言。宋代王安石論及杜甫和白居易的語言,陳耀南引述其語,並雅致地插科打諢:「正如王安石的名言『世間俗言語,已被樂天道盡』(可惜他沒看過香港八卦雜誌),而『世間好言語,已被老杜道盡』。」當代中華學術界,西化者眾多,常常喜歡研究作家和作品如何被「接受」(有所謂reception theory)。我們知道,「接受」之前,先要有「傳播」。陳教授對千年前杜詩的傳播不大了了,他寫道:杜甫「流落江湖,浮家泛宅在一條破船,又不如今天的艇戶可以拉拉布條示威;連豆腐也三餐不繼,真不知他當年寫了那麼多詩,怎樣保存,怎樣分發!」陳文「接地氣」,這裡說的艇戶指香港的「水上人家」,「豆腐」則與杜甫諧音,上文曾提及。

老病窮愁的子美:臨終關懷

很多唐詩讀者大概都回答不了「保存」和「分發」的問題。我不行,相信另一位尊崇杜甫的詩人余光中也不行。不過,杜甫自珍其作品,餘氏對此深信不疑。余光中1974年從臺灣轉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授,在臺灣他教的是英國文學,到香港教的是中國文學。他有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根底,臺灣時期已發表過多篇文章論述唐詩,包括論李賀的長文。當了中文系教授,他接觸古代詩文更多,在創作中常歌詠古代文人;1979年寫的《湘逝》,副題是「杜甫歿前舟中獨白」,並有「附記」一千多字,對杜甫之死加以考證論斷。

余光中根據杜詩、「無一字無來歷」地寫道:晚年杜甫「出峽兩載落魄的浪遊」,腦中是「秦中的哭聲」「傾洪濤不熄遍地的兵燹」,是「病倒」是「驚潰」是「惡夢」;腦中還有而且更多的是古今的屈原、賈誼、李白、高適、岑參、嚴武,是「李龜年的舊歌」「李娘健舞」「公孫的舞袖」以及「南薰殿上毫端出神駿」的將軍曹霸--杜甫腦袋裡裝滿了他敬佩的詩人、畫家、音樂家、舞蹈家。馮至的《十四行集》裡有一首《杜甫》,此詩中杜甫的形象並不鮮明凸出。余光中不同,《湘逝》處處可見主角的生平事跡,杜甫病懨懨,形象卻是活生生。餘氏曾戲稱杜子美的洋名可作"Jimmy"(可能香港的大中學生也這樣開過杜甫的玩笑),《湘逝》卻是情思沉鬱的。

比較馮、餘對杜甫的書寫,還有話可說。馮至1962年寫《晚年杜甫》,記述詩人在潭州(今長沙)與農夫和漁夫的交往。他同情民間疾苦,為其請命。他們互相幫助,杜甫買藥,漁夫賣魚,真是相濡以沫。杜甫在此地遇到詩的知音,馮至只簡要敘述。餘氏《湘逝》的記敘重心大異於馮文。赴潭州之前,杜甫有「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的慨嘆,《湘逝》大書老詩人對詩歌及其傳後的關懷,這八十多行長詩的最後五行是「漢水已無份,此生恐難見黃河/惟有詩句,縱經胡馬的亂蹄/乘風,乘浪,乘絡繹歸客的背囊/有一天,會抵達西北的那片雨雲下/夢裡少年的長安」。「詩是吾家事」,也可說「詩是餘家事」,古今兩位詩人都極為關心「自珍」作品的傳後。寫《湘逝》時,余光中在臺灣、香港和海外華人文學界已享大名,其詩會傳到大陸(內地)嗎?《湘逝》中杜甫的願望,也是現實中余光中的願望--後來憑著《鄉愁》一詩,願望成為了事實。

「光芒萬丈」照香江

以上舉隅式略說杜甫在香港如何被「接受」。在香港,儘管因為時代社會和接受者的主觀態度,「接受」的方式和重心與內地難免有異;然而,「光芒萬丈」所披,同種同文的同胞,同樣尊崇和讚譽「詩史」「詩聖」。杜甫的精神和詩歌一直在香港,也一直在隔著「一灣淺淺海峽」的臺灣。寶島的詩人學者如何尊「聖」、研「史」,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後記:此文撰畢,發覺今年是杜甫(712-770)逝世1250周年,此文正好做個紀念。]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黃維樑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沉痛、仁愛和悲愴來感應這樣的生命,就如同我們對藝術和語言本身的深入還遠遠沒有達到他們那樣的造化之功一樣……我們的那點『發明』或『創新』,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也幾乎算不了什麼。」我特別認同王家新「回過頭來重讀杜甫」的說法。「古來磨滅知幾人,此老至今元不死」,宋代陸遊說出了詩人的一個重要心理,杜甫仍活在許多詩人的心中。除了大量舊詩界的「杜粉」,新詩界「杜粉」也不在少數。
  • 唐詩天空的日和月:李白與杜甫真正意義上地會面
    他與詩人杜甫就要會面了。杜甫雖然比李白小11歲,但時人將他們並稱,詩壇已有「李杜」的說法。1000多年後,聞一多將李白與杜甫的這次相遇,比作是太陽和月亮的相會。一個如炎炎烈日,其詩韻光照乾坤,一個如朗朗明月,其文意幽深沉鬱。   此時的杜甫正在東都洛陽。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於河南鞏縣。因長在中原,其父祖皆官宦碩儒,受家學及儒家思想的影響頗大。
  • 中國古代詩歌完整發展史,是詩聖杜甫故居,被譽為「文學史聖地」
    詩聖杜甫是曾經語文課本裡的常駐作者,那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杜甫的話,應該去什麼地方呢?答案就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曾經在「安史之亂」時,杜甫留居於此,並在此地創作詩歌240餘首,後來唐代末期詩人韋莊來到這裡,使之得以保存下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這裡題字,可謂是文學史上的聖地。
  • 甘道夫用「莎翁腔」讀杜甫詩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魔幻又...
    ,回溯了詩人的一生。 而《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也在其中朗誦了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十幾首詩歌。 千錘百鍊的藝術造詣與爐火純青的老成境界 一、語言:"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是古典詩歌語言藝術的大師。
  • 仁愛思想的現代價值
    由中國人民大學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主辦的「國際儒學論壇・2008」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名與會學者,就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歷史實踐、宗教向度和當代價值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一、儒家仁愛思想的義理闡釋。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仁愛」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體現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價值。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如果我們轉換一下視角,「公」和「私」之間的對立並非如此絕對,「公」和「私」之間因參照系的不同而轉換。比如,相對於「家」,個人就屬於「私」;而相對於「國」,「家」就是「私」。不斷地擴展,就必然會有一個「大公」的存在。所以,與其將「大同」的觀念視為儒家對墨家和道家理想的「借用」,不如說諸子百家之間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價值目標。
  • 從「甘道夫」朗誦杜甫詩作,看中國古詩是如何被翻譯的
    最近,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史料及杜甫詩的考證中,他曾留下過足跡的地方,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杜甫顛沛的一生。BBC還請到《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麥克萊恩用英文朗誦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夢李白》《春望》等十五首杜甫的詩文譯作。
  • 香港必去的4個地方很有意思,可惜很多人都沒去過,真可惜!
    香港最近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大家都那麼關注香港,我想大家都知道,香港是個好地方,不僅經濟繁榮,而且很多景點風景優美,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香港旅遊必去的5個地方很有意思,可惜很多人都沒去過,真可惜!
  • 看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感
    BBC/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BBC的紀錄片將杜甫與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地位和影響相提並論,我想也許這就是藝術相通之處。莎士比亞的戲劇同杜甫的詩歌一樣,分別將大英帝國和古代中國的人民生活用他們的傑作描繪給後世,編寫著各自的民族基因。
  • 大詩人杜甫居住過的地方,東柯谷和詩聖祠
    東柯谷和詩聖祠,都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居住過的地方。東柯谷,位於天水北道區街子鄉,是唐時杜甫之侄杜佐居之地。公元759年,杜甫攜眷西行,剛到天水時,就居住在東柯谷的草堂裡,多次寫詩讚美了這塊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的河谷盆地。
  • 詩歌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它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
    在這種詩歌的鼓動下,人們做任何事都激情四射,硬是憋著一口氣,最終克服一個個困難,完成了壯舉。可見,由詩歌催生出來的情緒、思想、精神和信仰,會從一個人傳染到另一個人,形成統一的凝聚力。這情形跟體育競技有些殊途同歸。
  • 老莊思想與藝術人生
    我們討論老子思想,以《老子》一書為本;討論孔子思想,以他弟子及再傳弟子筆錄的《論語》為據。老子是中國第一位哲學家,孔子是中國第一位倫理學家,將他們放在一起加以比較,可以看出彼此觀念的異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代表的道家,其在「德道」方面也有很多相通之處。
  • 萬古江河鳥飛回—杜甫與中國人生(上)
    當時盛唐剛過,很多大詩人都在,這些大詩人同樣經歷了那個時代,他們在那個時候同樣顛沛流離,同樣心懷憂憤,但是我們現在翻全唐詩的話,你會發現除了杜甫,很少有他同時代的人會這麼寫安史之亂,會這樣深入真切地去寫他們的經歷。甚至很多詩人就不寫安史之亂。為什麼呢?難道這些詩人除了杜甫之外,都是沒心沒肺嗎,都是閉目塞聽嗎?不是!那是因為除了杜甫之外,幾乎所有同時代的詩人都受制於人。
  • 陳鼓應:老莊思想與藝術人生
    很多人解讀道家會將其解讀成負面的含義,其實,道德仁義禮有著不同的層面。道和德,有人道和人間的德,有一種道德的行為,從這個層面上講,孔子和老子是相通的。因為孔子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也就是說思想要志於道,行為要依據德行,道與德如何發揮,在於有沒有仁愛之心,「依於仁」然後才能「遊於藝」。從這裡講,孔子和老子的仁義也是相通的。
  • 杜甫一首特別的自嘲詩,將自己比作動物,很搞笑,讀懂卻受用一生
    很少見到杜甫像李白一樣,對著廬山瀑布抒發「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想像,亦或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的自信。杜甫之才若是在盛世,做到「沒有千金散去還復來」一點問題都沒有。他若是高興,可以輕易靠才華吃飯。但安史之亂的殘酷現實,卻逼得他走潼關,去新安,在石壕村遇到抓壯丁的士兵。
  • 如何用英語講「詩聖」杜甫的故事?BBC教你用地道表達俘獲聽眾
    西方視角從李白轉移到杜甫,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似乎,在英語世界,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更受青睞。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也認為,杜甫就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在詩歌界,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想知道最偉大詩歌長什麼樣,他們的作品就是範本。」
  • 廖偉棠以詩歌寫自傳---深圳商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在香港詩人廖偉棠看來,詩歌就是挖掘自己的回憶、情感和欲望,以及一些生命中流過的人的關係。他將這種詩歌寫作稱為「情感自傳」,是對杜甫具有「自傳」性質的詩歌實驗的踐行。廖偉棠將自己20多年的體悟寫成詩歌,彙編成詩集《春盞》。日前,廖偉棠攜新詩集《春盞》在西西弗書店·深圳萬象城店舉行新書分享會,與讀者暢談自己在詩歌中的情感體驗。 廖偉棠1975年出生於廣東新興,後移居香港。
  • 詩聖杜甫的晚年生活悽涼到什麼程度?讀這首詩讓我們淚如雨下
    作為一代詩聖,杜甫本人在世時是被忽視的。他一生憂國憂民,卻也一生窮困潦倒。但是卻正是這樣一個人,才可以真正深入民間,了解最真實的社會現實,把這些真實的民生疾苦融入詩歌當中,是以為「詩史」。然而,在杜甫的暮年,身體染上了多重疾病,而且四處流浪,無家可歸。
  • 陳鼓應丨老莊思想與藝術人生
    很多人解讀道家會將其解讀成負面的含義,其實,道德仁義禮有著不同的層面。道和德,有人道和人間的德,有一種道德的行為,從這個層面上講,孔子和老子是相通的。因為孔子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也就是說思想要志於道,行為要依據德行,道與德如何發揮,在於有沒有仁愛之心,「依於仁」然後才能「遊於藝」。從這裡講,孔子和老子的仁義也是相通的。
  • 杜甫對仗最工整的七言絕句,後人無法超越,只能仰望!
    詩聖杜甫作為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歌寫得出神入化,無可超越。杜甫在一首詩中寫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正是對他自己寫詩的態度最恰當的概括。杜甫的詩歌,一大特點,就是對仗工整,幾乎無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