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柯谷和詩聖祠,都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居住過的地方。
東柯谷,位於天水北道區街子鄉,是唐時杜甫之侄杜佐居之地。公元759年,杜甫攜眷西行,剛到天水時,就居住在東柯谷的草堂裡,多次寫詩讚美了這塊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的河谷盆地。
他在《東柯谷》中寫道:「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少。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在《東柯崖谷》中贊道:「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採藥吾將老,兒童未遣聞。」心中萌生了「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的終老東柯谷的念頭。他移居秦州城後,還對東柯谷白水澗的幽姿奇趣,難以忘懷,在寫給侄子杜佐的四首詩中,有三首提及東柯谷白水澗。
杜甫熱愛東柯谷,東柯谷人民更懷念詩人。為了紀念杜甫,他們改白水澗為「子美泉」,在草堂遺址旁辦「子美小學」一所,封八股槐為「子美樹」。在東柯谷傳有「九股松,八股槐,白水澗,硯瓦臺,仙人場,逼水崖」及「杜甫淹留地,處處有草堂」的民謠。
元《一統志》載:「東柯草堂在東柯鎮,少陵棄官之秦,寓居侄佐之居,其南有白水澗,即子美泉。」又雲「子美泉,在子美村,平地起一凸,高3尺許,大畝許,上瀵水數十,水色白而味甘,流漓四下。」鄧之誠著的《骨董瑣記》曰:「杜子美歸居,在秦州東柯谷。今為壽山,下有大木至今呼為子美樹。」由上所述,杜甫草堂就在今北道區街子鄉子美村的仙入場上,遺址雖在,但草堂早已湮沒無存了。
今天所能看到的草堂遺址,不遠處是一所書聲琅琅的子美小學,又名八槐小學。校舍四周,蒼槐古柏,鬱鬱蔥蔥,子美佳泉,飛銀瀉玉。對於號稱「子美樹」的八股槐,學校視為「校寶」,有重大活動都要在這裡舉行。
詩聖祠,又名成縣杜甫草堂紀念祠,位於隴南成縣飛龍峽。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10月,杜甫在秦州居住3個月後,經赤谷、鐵堂峽、法鏡寺、龍門鎮、泥功山等地,一路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同谷,即今隴南成縣飛龍峽。杜甫在飛龍峽西岸選擇了一處背枕青山巨石,面對峽谷山水,避風向陽的山坡地,營建了簡陋的棲身草堂。後人在其居住舊址上立祠紀念,這就是詩聖祠的來歷。乾隆六年的《成縣新志》對此也有記載:「子美草堂在飛龍峽口,山帶水環,霞飛霧落,清麗可人。唐乾元中子美避難居此,作草亭,有同谷七歌及鳳凰臺諸詩,後人感其高風,即其址立祠祀之。」
詩聖祠對面,隔峽有一鳳凰山,山上有鳳凰臺,因傳說漢代有鳳凰棲息其上而得名。當年杜甫於俯仰之間與鳳凰臺朝夕相望,寫下了「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優。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的《鳳凰臺》長詩。
杜甫原想在成縣定居,誰想安史之亂後的成縣,生活比秦州還艱苦,甚至到了拾橡慄、挖土芋充飢度日的地步。杜甫在成縣只住了一個月左右,便又啟程入蜀,臨行時寫下了:「賢有不黔突,聖有木暖席,況我飢愚人,焉能尚安宅?……」的《發同谷縣》長詩。
最早的詩聖祠,是一處建築宏麗、石碑林立、綠樹環繞、清幽恬靜的所在。正門上有「詩聖祠」木匾,院內有8棵參天古柏和1株海棠,院牆上嵌有9通石碑,大殿內石龕上有杜甫塑像,龕上有「氣吞江海」的橫匾。後來祠堂遭到嚴重破壞。如今還能看到的是大門裡的一副對聯:「一片忠心,微寓歌吟詠嘆;千秋詩聖,獨追雅頌風騷。」院裡有4通詩碑和1通明萬曆年間刻的《重修杜少陵祠記》。還有3棵古柏,雖古老而巨潤,參霄蔽地、碧綠蒼鬱、充滿生機,仍不失為一處訪古間俗的旅遊佳地。
#周末去哪玩#
旅行文化探尋:「千年瓷都」景德鎮
優雅恬靜的廣府古城「太極拳之鄉」
曲水流觴,自古蘭亭儒風盛
人間勝境:東北「諸山之冠」千山
三國勝跡湖北多,赤壁鏖兵今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