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杜甫居住過的地方,東柯谷和詩聖祠

2021-01-19 華之旅

東柯谷和詩聖祠,都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居住過的地方。

東柯谷,位於天水北道區街子鄉,是唐時杜甫之侄杜佐居之地。公元759年,杜甫攜眷西行,剛到天水時,就居住在東柯谷的草堂裡,多次寫詩讚美了這塊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的河谷盆地。

他在《東柯谷》中寫道:「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少。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在《東柯崖谷》中贊道:「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採藥吾將老,兒童未遣聞。」心中萌生了「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的終老東柯谷的念頭。他移居秦州城後,還對東柯谷白水澗的幽姿奇趣,難以忘懷,在寫給侄子杜佐的四首詩中,有三首提及東柯谷白水澗。

杜甫熱愛東柯谷,東柯谷人民更懷念詩人。為了紀念杜甫,他們改白水澗為「子美泉」,在草堂遺址旁辦「子美小學」一所,封八股槐為「子美樹」。在東柯谷傳有「九股松,八股槐,白水澗,硯瓦臺,仙人場,逼水崖」及「杜甫淹留地,處處有草堂」的民謠。

元《一統志》載:「東柯草堂在東柯鎮,少陵棄官之秦,寓居侄佐之居,其南有白水澗,即子美泉。」又雲「子美泉,在子美村,平地起一凸,高3尺許,大畝許,上瀵水數十,水色白而味甘,流漓四下。」鄧之誠著的《骨董瑣記》曰:「杜子美歸居,在秦州東柯谷。今為壽山,下有大木至今呼為子美樹。」由上所述,杜甫草堂就在今北道區街子鄉子美村的仙入場上,遺址雖在,但草堂早已湮沒無存了。

今天所能看到的草堂遺址,不遠處是一所書聲琅琅的子美小學,又名八槐小學。校舍四周,蒼槐古柏,鬱鬱蔥蔥,子美佳泉,飛銀瀉玉。對於號稱「子美樹」的八股槐,學校視為「校寶」,有重大活動都要在這裡舉行。

詩聖祠,又名成縣杜甫草堂紀念祠,位於隴南成縣飛龍峽。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10月,杜甫在秦州居住3個月後,經赤谷、鐵堂峽、法鏡寺、龍門鎮、泥功山等地,一路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同谷,即今隴南成縣飛龍峽。杜甫在飛龍峽西岸選擇了一處背枕青山巨石,面對峽谷山水,避風向陽的山坡地,營建了簡陋的棲身草堂。後人在其居住舊址上立祠紀念,這就是詩聖祠的來歷。乾隆六年的《成縣新志》對此也有記載:「子美草堂在飛龍峽口,山帶水環,霞飛霧落,清麗可人。唐乾元中子美避難居此,作草亭,有同谷七歌及鳳凰臺諸詩,後人感其高風,即其址立祠祀之。」

詩聖祠對面,隔峽有一鳳凰山,山上有鳳凰臺,因傳說漢代有鳳凰棲息其上而得名。當年杜甫於俯仰之間與鳳凰臺朝夕相望,寫下了「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優。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的《鳳凰臺》長詩。

杜甫原想在成縣定居,誰想安史之亂後的成縣,生活比秦州還艱苦,甚至到了拾橡慄、挖土芋充飢度日的地步。杜甫在成縣只住了一個月左右,便又啟程入蜀,臨行時寫下了:「賢有不黔突,聖有木暖席,況我飢愚人,焉能尚安宅?……」的《發同谷縣》長詩。

最早的詩聖祠,是一處建築宏麗、石碑林立、綠樹環繞、清幽恬靜的所在。正門上有「詩聖祠」木匾,院內有8棵參天古柏和1株海棠,院牆上嵌有9通石碑,大殿內石龕上有杜甫塑像,龕上有「氣吞江海」的橫匾。後來祠堂遭到嚴重破壞。如今還能看到的是大門裡的一副對聯:「一片忠心,微寓歌吟詠嘆;千秋詩聖,獨追雅頌風騷。」院裡有4通詩碑和1通明萬曆年間刻的《重修杜少陵祠記》。還有3棵古柏,雖古老而巨潤,參霄蔽地、碧綠蒼鬱、充滿生機,仍不失為一處訪古間俗的旅遊佳地。

#周末去哪玩#

旅行文化探尋:「千年瓷都」景德鎮

優雅恬靜的廣府古城「太極拳之鄉」

曲水流觴,自古蘭亭儒風盛

人間勝境:東北「諸山之冠」千山

三國勝跡湖北多,赤壁鏖兵今何處

相關焦點

  • 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詩歌藝術和仁愛思想也存在於香港
    杜甫在香港。洋人也來遊覽「豆腐」草堂有「詩史」「詩聖」之稱的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一是成都,那裡有草堂。杜甫在草堂住過四五年,這杜工部之屋,千多年來有過多次修葺和擴建工程;現在的草堂規模宏大,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我們瞻仰偉大詩人的聖地,我曾多次造訪。
  •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唐朝詩人的名和字有何來歷與含義?
    誠然,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誕生了無數影響深遠的偉大詩人: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王維、白居易等。那麼,這些最有文化的文化人,他們的名字又分別有何來歷和含義呢?以下,筆者將一一為大家揭曉。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古人名、字、號的區別。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何時所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如果從杜甫的詩中找出一首來對比一下的話,就能深刻地體會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了。當安史之亂爆發,戰火遍及長安城的時候,杜甫曾寫下過一首非常有名的五言律詩《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誰能想到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是在一葉扁舟上與世長辭的?
    誰能想到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是在一葉扁舟上與世長辭的?公元770年,杜甫一家乘著小船南下郴州,想去投奔在那裡做參軍的舅父崔偉。當時正值盛夏,講水水勢暴漲。小船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洪水一片,火辣辣的日頭把水曬得發燙,艙裡艙外都悶熱的難以忍受。而江水兩岸沒有人,也沒有任何村莊的蹤影。
  • 古代文採出眾的詩人那麼多,為什麼杜甫被稱之為「詩聖」?
    唯有被後人稱之為詩聖的杜甫一言不發,撫著長鬚遙望遠方。「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不同於「詩仙」李白飄逸不羈的文風,杜甫之詩讀來讓人憂鬱、悵然,字裡行間透著幾分悲苦與不甘。杜甫的詩中沒有「春江花月夜」的繁花似錦,也沒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天之志,但在杜甫的詩中你能讀出他的鮮血與骨肉。
  • 杜甫在成都廣植榿木
    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杜甫《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當年杜甫在修建草堂時,四處索要樹苗、竹子、果樹,聽說榿木生長迅速,他就四處尋找……□蘇東坡也屢次在詩中提到成都的榿木,他是四川歷史上第一位具有「榿木情結」的大詩人蔣藍 文作家汪曾祺就表達他很深的地緣/名物情緒。
  • 杜甫與蜀中草堂,黃四娘之外,他的詩中還有哪些鄰居?
    前段時間,唐代大詩人杜甫再一次「爆紅海外」,英國BBC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讓全世界居家抗「疫」的人們,認識了杜甫偉大的一生。通過紀錄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寬廣胸懷,給飽受疫情焦慮的人們以共鳴。國外還有網友下了這樣的評語:「為治癒我們破碎的世界,團結一致,請讀杜甫的詩,這對世界是有好處的。」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轟動 用英語來讀唐詩是什麼...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BBC是如何把杜甫介紹給世界的?片中把杜甫放在歷史視野和比較視角中展開講述。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作者:師力斌《北京文學》副主編杜甫詩歌是古典詩歌的寶藏,也是百年新詩的寶庫。杜甫既是經典的舊詩人,是森嚴法度和完美形式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個新詩人,是自由詩人、實驗詩人。杜詩給新詩以諸多啟示,唯有打破新詩古詩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在詩的意義上討論新詩的發展問題,方有出路。
  • 杜甫記錄幸福的一首詩,環境優美,自然溫馨,讀完讓人陶醉不已
    杜甫的一生都處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這也導致詩人的仕途不順,公元759年杜甫放棄官職回到家鄉,雖然這樣的做法使他躲避了戰亂,生活上安定了許多,但是詩人依然心繫百姓,想著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他之後創作的詩篇中包含了民生憂國之情。
  • 唐詩天空的日和月:李白與杜甫真正意義上地會面
    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與杜甫真正意義上地會面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偉大詩人不同凡響的相遇。1000多年以後,聞一多將李白與杜甫的這次相遇,比作是太陽和月亮的相會。   行路艱難   極盛時期,需要極盛的詩人。李白和杜甫在詩壇的相繼出現,讓唐詩的天空分外絢麗奪目。   李白,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於中亞碎葉城,相傳祖籍隴西成紀。
  • 讀杜甫《月夜憶舍弟》,戰亂詩人與親人分散,抒發思念與擔憂之情
    這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甫題下的一首詩,全詩語言凝練,結構精巧,層次井然,當時所蘊含的感情悲傷沉重,所渲染的氛圍悲涼悽婉,寄託了詩人心中濃烈的思念與擔憂之情。全詩情真意切,悲痛之情溢於言表,讀之令人不禁潸然淚下,極具藝術感染力。在該詩當中,詩人首先描寫了當時自身的所見所聞,點明當中戰亂的環境,渲染了悲涼沉重的氛圍,奠定了全詩沉痛的情感基調。
  • 萬古江河鳥飛回—杜甫與中國人生(上)
    比如我們講安史之亂,看教科書都知道,這是唐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我們歷史上的大災難大變革,但這個變革的根源和變革的慘痛到什麼程度呢?有時候歷史書上都是用一段或者是幾段來描寫,我們看不明白。當時盛唐剛過,很多大詩人都在,這些大詩人同樣經歷了那個時代,他們在那個時候同樣顛沛流離,同樣心懷憂憤,但是我們現在翻全唐詩的話,你會發現除了杜甫,很少有他同時代的人會這麼寫安史之亂,會這樣深入真切地去寫他們的經歷。甚至很多詩人就不寫安史之亂。為什麼呢?難道這些詩人除了杜甫之外,都是沒心沒肺嗎,都是閉目塞聽嗎?不是!那是因為除了杜甫之外,幾乎所有同時代的詩人都受制於人。
  • 唐詩裡的鳥,李白是大鵬,杜甫是沙鷗
    如崔顥只一首《黃鶴樓》,就寫出了神話傳說中黃鶴的神奇景象,連大詩人李白都自愧不如。再比如鷓鴣、燕子、大雁等這些普通的鳥,寫入唐詩的那就更多了。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意象。我們今天只說李白和杜甫。如果說李白是大鵬,那麼杜甫就是沙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白總想成功一番事業,心中的形象就是搏擊的大鵬。而杜甫四處漂泊,無家可歸,就像沙鷗那樣飄蕩。
  • 杜甫與燕子:鳥鳴叫響了春天|周末讀詩
    中國傳統觀念裡,自始便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協相助,季節的流變是植物、動物等自然之物告訴我們的,即便如今,這樣的觀念和認知方式還有餘存。春天,是鳥鳴的季節,是燕子的季節。寫燕的詩詞自是很多,杜甫卻可不落俗套(好詩人似乎總可不落俗套)。俗套是陳舊的、重複的、理念化的,而人的真誠、生命和真實境遇則永遠新鮮。
  • 杜甫1個字難壞宋朝一眾詩人 領悟詩聖練字之妙
    歐陽修和詩聖杜甫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老杜也堪稱為一字師也。《六一詩話》 陳從易(966~1031年)作詩像白居易,楊億、劉筠等西崑體詩人效法晚唐李商隱,於是唐朝其他詩人的作品不受重視。 某日陳從易得到了一本杜甫詩集,其中有句「身輕一鳥」,少了一個字。於是大家各用一個字補上。有疾、落、起、下,大家各抒己見,定不下來哪個字最好。後來又得到另外一個完整的詩集,發現這個字是」過「。
  • 潘向黎: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第一次讀「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潘向黎不知道詩裡到底說的是什麼,描繪的到底是何處景色,父親又不在身邊,沒人可問。後來她讀著讀著自己想明白了:「把千裡之外的景色『拘』到讀詩人的面前,讓人覺得置身其中,這個詩人很有手段。」從初中開始,潘向黎和母親從福建搬到上海,一家人終於團聚。
  • 從「甘道夫」朗誦杜甫詩作,看中國古詩是如何被翻譯的
    最近,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史料及杜甫詩的考證中,他曾留下過足跡的地方,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杜甫顛沛的一生。BBC還請到《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麥克萊恩用英文朗誦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夢李白》《春望》等十五首杜甫的詩文譯作。
  • 中國古代的7大「聖人」:亞聖孟子,詩聖杜甫,文聖孔子,酒聖…
    中國古代的7大"聖人":亞聖孟子,詩聖杜甫,文聖孔子,酒聖…在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產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流傳到現在沒被人們冠以十分尊敬的稱謂。比如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就被人們稱為詩仙,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麼從古至今幾千年以來可以被人們冠以'聖'這個稱謂的人可是有很多,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領悟中的聖人吧!不得不提的就是有著亞聖之稱的孟子了,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偉大思想家。
  • 8位詩人做的8個夢,有沒有和你同版的?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最愛做夢,一種是詩人、一種是科學家。 詩人做完夢,能用一支生花妙筆,把夢的感覺寫下來。 我們讀詩,就是在重複做詩人的那個夢。 夢裡不知身是客,且隨小編一起,一晌貪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