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江河鳥飛回—杜甫與中國人生(上)

2020-11-26 華西都市報

萬古江河鳥飛回—杜甫與中國人生(上)

杜甫

李敬澤妙解杜甫。

李敬澤演講現場。

  李敬澤妙解杜甫引共鳴,掃碼上封面新聞看精彩視頻。

□李敬澤

  談杜甫真是千言萬語,我們讀過古詩,在各種古詩的句子裡,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一般來說開篇第一首是什麼呢?《望》,這應該是現存的最好的一首古詩,是留下來的最早的聲音,《望嶽》最後說了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覺得在這首古詩裡,那時的杜甫還年輕,但他因為自己今後的命運,對他在漫長的時光中的流離做了回應,他確實是凌駕群山的詩人,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詩寫時代的開創者

  關於杜甫的成就,美國的漢學家宇文所安先生也是畢生研讀,而且他把杜甫的1500首詩全部翻成英文,宇文所安先生有一句話,他說在中國的詩歌傳統中,杜甫幾乎超越了其他人,他的文學成就、創作成就已經成為文學標準的歷史構成的一部分。其實概括起來講,簡化一點講,就是在門索安先生看來,杜甫就是標準,我認為他說得非常對。因為確實是自杜甫之後,所有的中國詩人都不得不在杜甫那裡,以杜甫為標準來衡量自己,看看自己離杜甫有多近,看看自己離杜甫有多遠。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他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他是一座山,所以對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來說,我們可能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身在此山中,有些事情看不太清楚。對於杜甫的認識也是這樣。
  比如說起杜甫,我們從中學的時候學杜甫的詩是詩史,詩的歷史。為什麼說詩史呢?因為在杜甫的詩裡,他寫的那個時代,我們看到了他和中國人在安史之亂中的命運,所以說這是詩史,這個說法實際上是古代的時候就有了,到宋代以後被反覆確認。
  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我們在中國古代,一般的詩是歸在集裡,所以當古人說一個人的詩,能夠成為史,成為詩史的時候,這是一個極高的榮譽。杜甫確實當得起這個稱讚。但是這裡也有一個問題。對於現在的讀者來說,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杜甫就生在那個時代,也很倒黴,趕上了安史之亂,那麼他書寫他的時代,書寫他的生活,書寫那段歷史,難道不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嗎?他能夠生活在那樣一個大事變中,能夠不寫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在杜甫生活的那個時代,像杜甫這樣寫詩是非常尋常的。比如我們講安史之亂,看教科書都知道,這是唐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我們歷史上的大災難大變革,但這個變革的根源和變革的慘痛到什麼程度呢?有時候歷史書上都是用一段或者是幾段來描寫,我們看不明白。我記得看過一個數字,《資治通鑑》271卷講安史之亂之前天寶十三年,當時全國戶籍人口5288萬,到了廣德二年就是1690萬人,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從五千多萬減少到一千多萬,這是多麼巨大多麼慘痛的劫難,這是中華文化的一次浩劫。
  所以碰到了這樣一個大時代,我們現在可以假設一下,那個時代沒有杜甫會怎麼樣,或者假設說杜甫雖然在那個時代,但是一開始就死了。當年被安祿山的軍隊扣在長安,冒死出逃,出逃的路上就死了,如果是那樣又會怎樣?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當然就不會有「三吏」「三別」,也不會有「北徵」,不會有這些詩。
  難道別的詩人不會寫嗎?那個時代別的詩人還真的不會寫!當時盛唐剛過,很多大詩人都在,這些大詩人同樣經歷了那個時代,他們在那個時候同樣顛沛流離,同樣心懷憂憤,但是我們現在翻全唐詩的話,你會發現除了杜甫,很少有他同時代的人會這麼寫安史之亂,會這樣深入真切地去寫他們的經歷。甚至很多詩人就不寫安史之亂。為什麼呢?難道這些詩人除了杜甫之外,都是沒心沒肺嗎,都是閉目塞聽嗎?不是!那是因為除了杜甫之外,幾乎所有同時代的詩人都受制於人。在當時,杜甫之前的詩歌中,這些是不寫的,詩歌不是用來面對人世苦難,不是面對正在人世上流離的廣大人群。那時候的詩人想不起來說詩歌可以要寫這些,也不止是唐代詩人,我們再往前看,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同樣中國的歷經劫難,但我們看看詩也是不寫的。人的命運,人的痛苦,人在歷史中所承受的廣闊生活,在詩中是不寫的。三國兩晉南北朝,那麼大的變亂,我們可能只能寥寥從曹操的幾句詩裡有所感覺,聽到一點消息。所以不能沒有杜甫,所以杜甫的偉大,杜甫的前無古人也正在於此。


領時代之先聲者

  我們現在看起來很自然的事兒,一個人生在這個時代,寫這個時代,生當這個時代寫這個時代,人的命運,人民的命運,這是多麼自然的事,但是在杜甫那裡,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詩,他得有多大的力量,多大的創造力,多麼寬闊豐富和深沉的心靈,才能使他擺脫這種詩歌傳統的羈絆,讓他的心向著就在他眼前展開的時代,讓他看到「三吏」「三別」,然後把這些寫成詩。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杜甫作為詩史就有巨大的開創性,在這個詩史裡面,杜甫不僅寫了他的時代,不僅讓他的時代進入了詩,而且杜甫也意識到未來的時代,他開啟了預言了未來的時代,他走在他的時代的前列。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都知道,研究中國的歷史,現在史學界的熱點就是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變革。前兩次,一是周的建立,第二次是秦的建立,第三次則是一位日本漢學家首先提出來的,唐宋之間。唐宋之間中國歷史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轉型,整個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結構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轉型,革命性的轉型,當然轉型也常常是通過戰爭戰亂等方式來推動完成。
  這次轉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從安史之亂開始,一個在中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階層被消滅掉了,這就是門閥,曾經壟斷著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的階層,簡單的說叫貴族階層被消滅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民的興起,無論是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平民都取代了過去門閥的地位,這是一個大的變革。關於這個變革,直到現在依然是研究中國歷史的一個焦點問題。
  唐宋之間隨著門閥消失和他們的文化退場,代之而興的是平民和他們文化的興起,這個興起叫做「領時代之先聲者」,是什麼人?杜甫。杜甫自身就是一個平民,他一輩子沒有想當官,他們家要細說也曾經和門閥有各種各樣的關係,但進入唐代以後,他們家基本上淪落為平民。平民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杜甫的一生那麼坎坷?就因為唐代的政治文化,是士族和貴族壟斷下的文化,詩歌傳統就寫不到老百姓的命運,寫不到大地上的面貌。有歷史學家講到,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在士族眼裡一般的老百姓等於奴隸,詩歌怎麼會去寫這些人,怎麼會讓這些人進入筆端呢?
  但從杜甫開始,他是少年布衣,自稱野老布衣,由於安史之亂顛沛流離,他一直行走在老百姓中間,他就是百姓視角。他不得不為自己謀生,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為自己的生存和生計而掙扎奔波。所以我們知道他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革命性的變化,有這樣一個革命性的創造,到了他的筆下,那些普通的人,那些不被人當人的勞動者在他的筆下被書寫,被滿懷同情地書寫,就因為他就在其中。這個意義上說,杜甫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的聲音。唐宋之變的時候,貴族文化瓦解了。同時,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文學從杜甫開始到宋代,能夠完成一個轉型,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都迎來了更廣大的空間。一位史學家曾經用一個詞,說這個文化上轉型的根本意義叫「人民地位的上升,文化的上升」。
  杜甫之後到白居易,到中晚唐,黎民蒼生在詩人的筆下,在作家的筆下,在文人的筆下,都獲得了以前所不能比擬的尊嚴和重視。從這個意義上說,杜甫是了不起的,他的詩史不是一般的表現時代如何如何,他在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也能夠理解為什麼杜甫生前在他所處的時代裡,沒有什麼名氣,根本不受重視。直到他死後的幾十年,在當時代的文學地位也不高,到白居易,到韓愈,才開始推崇杜甫。
  實際上,最近也有學者做過研究,把當時整個唐代,哪怕是韓愈、白居易之後,整個唐代當時的詩集那些論著排起來看,杜甫的地位依然是不高的,杜甫地位的真正確定是在宋代。包括錢鍾書,他也講到杜甫是唐人,但實際上他開的是宋料。


每逢磨難憶杜甫

  我想說的不僅僅是時代的問題,說的是唐宋之變這種大時代的變化中,杜甫為我們開創了新天地。所以後來的詩人是滿懷感激地談到杜甫,都充分認識到了杜甫為他們開創的新天地。蘇軾對杜甫是極盡推崇,「古今詩人眾矣,而以杜子美為首」,什麼意思呢?古今的詩人多了去了,為首的那個是誰,杜甫。然後,蘇軾為他的論斷找了一個論據,這個論據也有意思,說為什麼杜子美是第一呢?就是因為他流落,杜子美這個人一輩子倒黴,流落饑寒,終身不用,也沒當過官,但一飯未嘗忘君也歟,這裡面的「君」指的是誰?我覺得有的事不能從字面上硬解,說「君」就是指皇上,我覺得蘇軾不會這麼說,不會這麼想問題,或者這裡面的「君」絕對不是指的具體的人格化的皇上,蘇軾不會說就是因為杜甫儘管那麼倒黴,但是拿起筷子來每天吃飯,就會想起皇上,蘇軾會這樣寫嗎?不會。「君」在古人的語境中,是指杜甫一生經歷的三個皇帝,這三個皇帝說老實話都不怎麼樣,杜甫對他們也充滿失望,既曾經充滿期望也充滿了失望,所以這個「君」不一定指的是皇帝,指的是誰呢?是天下,是蒼生,是這個君所代表的天下智者。這也是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所以當蘇軾這麼肯定杜甫的時候,他強調的正是這樣一種以君為代表的天下秩序,這裡面蒼生所獲得的道德的定位,蒼生的正義。
  無論是杜甫也好,蘇軾也好,這種蒼生、百姓、人民、黎民的正義和文明的秩序,在他們看來是一體的。所以杜甫在蒼生之中,體現的是蒼生爭議,他維護著文明的秩序,身當那樣的變革,經歷個人那樣的痛苦,但杜甫依然以蒼生為念,也正是在變革中,他始終期待和呼喚的是文明的秩序。蘇東坡說這樣的詩人,是「古今詩人為首」,所以我想想杜甫之偉大,他的千年而不朽的聲音從何而來,就是從杜甫到現在已經1400年了,就在這1400年裡,中華民族經歷了多少坎坷磨難。
  有的詩人只可以和他在消遣的時候在一起,閒了看看山水,杜甫之前很多詩人都如此,但在1400年來我們民族的磨難中,杜甫始終和我們在一起,他是一個可以和我們共患難的詩人。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民族1400年來每逢磨難時,都會想起杜甫,都會想起他的詩,我們會從他的詩中獲得力量,獲得慰藉。
  但是,我這麼說有一點猶豫,為什麼?因為我們對杜甫有一個刻板的印象:杜甫永遠是愁苦的,憂國憂民,很嚴肅。包括我們看到的杜甫的畫像也永遠是那個樣子,一臉沉重,這個對不對呢?當然不錯,杜甫當然是這樣的,我剛才講了這是一個和我們共患難的詩人,但這樣的印象肯定是很不全面的,是不足以概括的。杜甫的詩歌是非常雄偉的,他的面貌絕對不是單調的,更不是刻板凝固的,我們現在這種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也很多,一定程度上大部分人是通過選本來認識,選本就是特別有代表性的,比如「三吏」「三別」,同時多多少少也因為杜甫詩聖的稱號。但是一個人寫詩,而且還聖,也容易被高高在上供在神壇,不好親近。關於這個問題,魯迅先生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魯迅先生晚年評論幾位大詩人,說陶淵明稍微有點遠;李白稍微有點高;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好像是今天還活在我們中的詩人。這是魯迅的看法。我完全贊同,我覺得杜甫確實不是古人,確實活在我們中間,他的感情和我們是相通的,他面臨的問題、煩惱,他的喜怒哀樂都和我們是相通的。
  杜詩1500首,如果大家有這個興趣,不妨全部看一下,花不了多長時間。我們可以看到那個豐富的多面的活生生的杜甫。在杜甫之前的詩歌傳統中,詩人們是習慣於把特定的東西放在詩裡,其他不會寫,一個詩人只會寫今天怎么喝酒,今天怎麼去尋訪古寺,看到今天書房的紙筆等等,但這個詩人不會寫我今天畫怎麼畫,今天的菜怎麼種,今天怎麼掃地,怎麼打理園子,這些都不會寫,日常的世俗經驗,在杜甫之前很少進入詩裡。但是杜甫不是把自己的一部分或者一個側面放到詩裡,選擇性的放到詩裡,這1500首詩看看,就感覺杜甫是把他的全部生命,他的全部生活放在詩裡。

相關焦點

  • 李白在天上飛,杜甫在地上追——同一個時代,不同的詩意人生
    我們都知道杜甫和李白是忘年交,尤其是杜甫,曾經給李白寫過很多詩。李白的姿態要高一些,但還是有許多頗具真情的詩作贈答杜甫。兩位雖是詩史上有名的摯友,但詩風卻大不相同,浪漫恢弘恣肆的李白都像在天上飛,而樸實真切的杜甫則在地上苦苦奔跑。
  • 踏萬古江河 鑄不朽人生
    100年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在民族危難之際,先進青年知識分子成為時代的先鋒,掀起了一場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先進青年追尋著信仰,迸發著力量,以永久奮鬥、敢於犧牲的崇高精神,推動了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1916年進入清華求學的施滉學長,在新思想、新文化的影響下,積極參與了五四運動,發起成立了愛國進步社團「唯真學會」。
  • 杜甫送別李白,寫下人生第一首七絕,讀之催人淚下,成為千古絕唱
    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杜甫和李白就是如此。對此,「五四」時期著名詩人聞一多曾說:「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就像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走到了一起,我們應該敲三通鑼,打三通鼓,來慶祝他們的相逢」。聞一多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唐代文壇,杜甫和李白堪稱真正的天才。
  • BBC最新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4月7日,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執導,在片中,他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向人們介紹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
  • 唐詩裡的鳥,李白是大鵬,杜甫是沙鷗
    再比如鷓鴣、燕子、大雁等這些普通的鳥,寫入唐詩的那就更多了。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意象。我們今天只說李白和杜甫。如果說李白是大鵬,那麼杜甫就是沙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白總想成功一番事業,心中的形象就是搏擊的大鵬。而杜甫四處漂泊,無家可歸,就像沙鷗那樣飄蕩。而且他們兩人在詩歌裡都是以這個自居的。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詩與好詩正大與細小載道與言志真實與時代繼承與創新格律與自由實驗與分寸感新世紀初,詩人王家新曾說,「這時再回過頭來重讀杜甫、李商隱這樣的中國古典詩人,我也再一次感到二十世紀的無知、輕狂和野蠻。在我看來,百年中國新詩史上有些問題反覆出現,或許杜甫的詩歌能給予啟發。人間要好詩。詩可以沒有標準,但好詩一定要有標準,儘管這種標準是相對的,歷史化的。口水詩,「烏青體」,相當數量的「梨花體」,絕大多數的網絡詩歌,可以叫詩,但不能叫好詩,因為詩聖杜甫正穿透歷史的眼光看著我們。胡適在《談新詩》一文中提到「好詩」概念:「凡是好詩,都是具體的;越偏向具體的,越有詩意詩味。
  • 杜甫與燕子:鳥鳴叫響了春天|周末讀詩
    中國傳統觀念裡,自始便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協相助,季節的流變是植物、動物等自然之物告訴我們的,即便如今,這樣的觀念和認知方式還有餘存。春天,是鳥鳴的季節,是燕子的季節。寫燕的詩詞自是很多,杜甫卻可不落俗套(好詩人似乎總可不落俗套)。俗套是陳舊的、重複的、理念化的,而人的真誠、生命和真實境遇則永遠新鮮。
  • 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鮮有人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上半句其實鮮有人知,之所以對上一句諱莫如深,主要是因為怕教壞小孩子,所以平時才從來都不會提及,7個字道出世態炎涼,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是為什麼杜甫會有這種人生感嘆呢?最主要是因為杜甫生活的年代,正處於安史之亂最激烈的時候,所以作為一個仕途坎坷、生活齟齬的落魄文人,他的人生際遇也十分悽慘。所以杜甫才會用詩歌去表現內心中的憤怒,「人生七十古來稀」雖然有活到七十歲不容易的意思,但是卻並沒有為高壽而沾沾自喜。
  • 九首詩詞,九層人生境界,你到哪一層了?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青山不老,看盡炎涼世態;佐酒笑語,釋去心頭重負。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總會在奔騰中沉澱下些許的永恆。與人生短暫虛幻相對的是超然世外的曠達和自然宇宙的永恆存在。宇宙永恆,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 看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感
    莎士比亞的戲劇同杜甫的詩歌一樣,分別將大英帝國和古代中國的人民生活用他們的傑作描繪給後世,編寫著各自的民族基因。Shakespeare 1564~1616; Du 712~770杜甫大部分人生是窮困和潦倒的,然而他的人生的每一次際遇也都是難得的詩興創作素材。
  • 在重慶夔州,李白杜甫名句多出於此
    李璘兵敗身亡後,陷入政治鬥爭漩渦的李白跌入人生低谷,等待他的是流放蠻荒之地、極可能客死異鄉的結局。時隔20多年,再入三峽,當年英姿勃發的青年已年近花甲,名滿天下的詩人如今成了流放罪人。沉重、抑鬱的心情正如逆水行舟的漫漫旅程,向來豪放豁達的「詩仙」連畫風都變了,口中吟誦出「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他肯定想不到,否極泰來的轉機就在前方,夔州。
  • 飛入詩中的「鳥」
    小時候,我便十分喜歡鳥,喜歡它那靈巧的模樣,喜愛它那矯健的動作。  長大後,我開始學詩,詩中有不少關於鳥的詩句,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等,這些詩句,我讀個三四遍便能銘記於心。此外,我還會摘錄下我喜歡的詩句,在周末細細品讀一番。  我就這樣一首首地學了下來,學了很多關於鳥的詩句。「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 真實歷史上的李白和杜甫,原來不過君子之交淡如水
    杜甫聽說後,那是更加佩服李白。李白這時候才想起來他還是個爹,準備回齊魯看看許久未見面的孩子。巧了,此時杜甫也要去魯地。唐朝,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將要在齊魯大地結伴同遊。其實當時還有一個瓦數不低的電燈泡,他便是邊塞詩人高適。這三人暢遊一路,那自然是詩興大發的一路。應該說,這是一段非常高興的旅途。
  • 如何用英語講「詩聖」杜甫的故事?BBC教你用地道表達俘獲聽眾
    截圖來自:telegraph.co.ukTwitter上也是一片自來水:「我曾在火車上花了29小時讀了杜甫的詩翻譯版,給我感覺像是中國的紛紛過往都在車窗外駛過。你問我杜甫的意義?想想荷馬,喬叟,莎士比亞。真是深刻的詩。」
  • 「詩詞天地」一百個寫鳥的經典詩句,感受鳥語花香的世界
    ——杜甫《絕句二首》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4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5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春望》12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劉徹《秋風辭》13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14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 誰能想到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是在一葉扁舟上與世長辭的?
    誰能想到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是在一葉扁舟上與世長辭的?公元770年,杜甫一家乘著小船南下郴州,想去投奔在那裡做參軍的舅父崔偉。當時正值盛夏,講水水勢暴漲。小船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洪水一片,火辣辣的日頭把水曬得發燙,艙裡艙外都悶熱的難以忍受。而江水兩岸沒有人,也沒有任何村莊的蹤影。
  • 「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讀了原詩,才知杜甫有多悲傷
    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讀了原詩,才知當時的杜甫是有多悲傷。那時的他每日上完朝後,便去典當春衣,換來的錢都用來買酒,天天喝得酩酊大醉。都說李白嗜酒如命,「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但是從這聯詩來看,杜甫也是不遑多讓。
  • 首部《杜甫詩》英語全譯本出版 花費8年時間翻譯
    他的確沒為杜甫少花功夫,因為即使是形式最簡單的詩,翻譯起來也絕非易事。宇文所安舉了個例子,比如「鳥飛空(bird fly sky)」,可以被闡釋為「一隻鳥在天空中飛翔(A bird flies in the sky)」,也可以說是「一群鳥在天空中飛翔(Birds fly in the sky)」。  杜甫作為一個高產的詩人,留下了大量的詩作,現存達1400首。
  • 身輕一鳥如何續?杜甫1個字難壞宋朝一眾詩人 領悟詩聖練字之妙
    某日陳從易得到了一本杜甫詩集,其中有句「身輕一鳥」,少了一個字。於是大家各用一個字補上。有疾、落、起、下,大家各抒己見,定不下來哪個字最好。後來又得到另外一個完整的詩集,發現這個字是」過「。於是陳從易大衛欽佩,認為雖然僅僅一個字,可以看出杜甫的高明。
  •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100句古詩詞,嘆盡人生滋味,總有兩句適合你
    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怕來不及!人生像棋,人生如酒,人生若夢,人生似戲,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在命定的故事中演繹自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100句人生古詩詞,嘆盡人生種種滋味。不管你在過著怎樣的人生,總有兩句適合你!李煜: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劉基: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