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是在一葉扁舟上與世長辭的?

2021-01-08 歷史茗堂

誰能想到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是在一葉扁舟上與世長辭的?公元770年,杜甫一家乘著小船南下郴州,想去投奔在那裡做參軍的舅父崔偉。當時正值盛夏,講水水勢暴漲。小船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洪水一片,火辣辣的日頭把水曬得發燙,艙裡艙外都悶熱的難以忍受。而江水兩岸沒有人,也沒有任何村莊的蹤影。

船上本來就沒有多少糧食了,杜甫一家就只好挨餓,在這樣的環境下,杜甫身體忍受不了,肺病和風溼重新發作,甚至嚴重到吐血,耳朵也幾乎全聾了,可是卻沒有辦法找人醫治。江水因為暴雨繼續發大水,一連幾天都不退。杜甫沒有辦法前進,又沒有力氣上岸。

於是決定北上漢陽,然後沿著漢水回到長安去。可是這樣費時費力的大工程,讓杜甫已經有些熬不住了,他又病又餓,躺在船中奄奄一息。他預感到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上就要走到盡頭了,然而在昏昏沉沉之中,他還是有很多美好的想像,他想像邊境的戰爭元已經結束,開元盛世重新到來。想像自己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見到了自己的父母,兄弟。

一葉扁舟載著這位創作過1000多首驚風雨泣鬼神的詩篇的偉大詩人在寂寞的湘江上繼續北行。這位偉大的詩人,就在這葉扁舟上與世長辭了。就像他的人生一樣,一直在漂泊一直到死都沒有過上安穩的生活。真是太可悲了,文章就講到這裡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話記得關注小編和留言哦。

相關焦點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轟動 用英語來讀唐詩是什麼...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麥克萊恩的扮相看起來十分入戲,然而用莎劇腔朗誦,能在多大程度上重現杜甫沉鬱頓挫的氣韻?抑或碰撞出新的火花?片中還邀請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學劉陶陶博士,帶來多重視角的專業解讀。
  • 8位詩人做的8個夢,有沒有和你同版的?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最愛做夢,一種是詩人、一種是科學家。 詩人做完夢,能用一支生花妙筆,把夢的感覺寫下來。 我們讀詩,就是在重複做詩人的那個夢。 夢裡不知身是客,且隨小編一起,一晌貪歡。
  • 杜甫吟誦新秋,這首律詩章法周密,體物細緻,頸聯尤其值得玩味
    杜甫是盛唐時期才華橫溢的詩人,他背負著沉重的社會責任感,並用詩歌描繪變幻的時代和內心的悲哀。有一次,杜甫吟誦新秋,這首律詩章法周密,體物細緻,頸聯尤其值得玩味。 新秋唐代:杜甫火雲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一葉風。幾處園林蕭瑟裡,誰家砧杵寂寥中。
  • 萬古江河鳥飛回—杜甫與中國人生(上)
    我覺得在這首古詩裡,那時的杜甫還年輕,但他因為自己今後的命運,對他在漫長的時光中的流離做了回應,他確實是凌駕群山的詩人,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其實概括起來講,簡化一點講,就是在門索安先生看來,杜甫就是標準,我認為他說得非常對。因為確實是自杜甫之後,所有的中國詩人都不得不在杜甫那裡,以杜甫為標準來衡量自己,看看自己離杜甫有多近,看看自己離杜甫有多遠。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他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他是一座山,所以對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來說,我們可能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身在此山中,有些事情看不太清楚。對於杜甫的認識也是這樣。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開始的那一年九月,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所作。當時,安祿山、史思明引兵南下,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杜甫的幾個弟弟都分散在這一區域,由於音信不能相通,在憂慮和思念下,才寫出了這首詩。※譯文街上傳來宵禁的鼓聲,也傳來秋天邊塞的大雁孤鳴。轉眼就到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在故鄉看上去更明亮。
  • 杜甫與蜀中草堂,黃四娘之外,他的詩中還有哪些鄰居?
    前段時間,唐代大詩人杜甫再一次「爆紅海外」,英國BBC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讓全世界居家抗「疫」的人們,認識了杜甫偉大的一生。通過紀錄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寬廣胸懷,給飽受疫情焦慮的人們以共鳴。國外還有網友下了這樣的評語:「為治癒我們破碎的世界,團結一致,請讀杜甫的詩,這對世界是有好處的。」
  • 從「甘道夫」朗誦杜甫詩作,看中國古詩是如何被翻譯的
    最近,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史料及杜甫詩的考證中,他曾留下過足跡的地方,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杜甫顛沛的一生。BBC還請到《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麥克萊恩用英文朗誦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夢李白》《春望》等十五首杜甫的詩文譯作。
  • 出自杜甫的妙詩,是誰開始把它用歪的
    它最開始出自詩聖杜甫的一首經典詩作,詩名叫《嚴中丞枉駕見過》。那麼原本的意思是什麼呢?讓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嚴中丞枉駕見過》唐.杜甫元戎小隊出郊坰,問柳尋花到野亭。川合東西瞻使節,地分南北任流萍。 扁舟不獨如張翰,白帽還應似管寧。 寂寞江天雲霧裡,何人道有少微星。這首詩寫於杜甫寄居四川期間,飽受流離的杜甫為避亂一路逃至蜀中,寄居在好友嚴武所居的成都。
  • 杜甫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催人淚目
    人們都說杜甫一生愁,這位盛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後世留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留給自己的卻只有窮困、孤獨和愁悶。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杜甫當然盼望顯達,可是他科考不通過,又不願幹農活,更不懂經營之道,一生只好窮困潦倒。
  • 杜甫記錄幸福的一首詩,環境優美,自然溫馨,讀完讓人陶醉不已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大家尊稱為"詩聖"。杜甫的一生都處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這也導致詩人的仕途不順,公元759年杜甫放棄官職回到家鄉,雖然這樣的做法使他躲避了戰亂,生活上安定了許多,但是詩人依然心繫百姓,想著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他之後創作的詩篇中包含了民生憂國之情。
  • 古代文採出眾的詩人那麼多,為什麼杜甫被稱之為「詩聖」?
    唯有被後人稱之為詩聖的杜甫一言不發,撫著長鬚遙望遠方。「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不同於「詩仙」李白飄逸不羈的文風,杜甫之詩讀來讓人憂鬱、悵然,字裡行間透著幾分悲苦與不甘。杜甫的詩中沒有「春江花月夜」的繁花似錦,也沒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天之志,但在杜甫的詩中你能讀出他的鮮血與骨肉。
  • 大詩人杜甫居住過的地方,東柯谷和詩聖祠
    東柯谷和詩聖祠,都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居住過的地方。東柯谷,位於天水北道區街子鄉,是唐時杜甫之侄杜佐居之地。公元759年,杜甫攜眷西行,剛到天水時,就居住在東柯谷的草堂裡,多次寫詩讚美了這塊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的河谷盆地。
  • 如何用英語講「詩聖」杜甫的故事?BBC教你用地道表達俘獲聽眾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BBC推出了一部談論遙遠東方詩人的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杜甫這首描寫桃花的絕句,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是唐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形象生動,而且他對於後世的影響,也是最大,舉一個例子,以宋朝來說,他便被」江西詩派「奉為祖師爺,整個的」江西詩派「,那都是在學杜詩,這其中還有鼎鼎大名的黃庭堅;所以說杜甫對於後世,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他的一些詩作,那也是同樣流傳很廣泛。
  • 讀詩像是講段子,網紅教授戴建業魔性解讀李白杜甫,帶你重返盛唐
    過年期間英國BBC推出了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講述了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但畢竟中西文化存在著差異,紀錄片最大的意義反倒是讓我們看到西方視野裡的杜甫,以及他背後的盛唐詩壇。紀錄片中的杜甫是非常悲慘落魄沉重的,沉重到我們難以產生共鳴。真實的杜甫並非只看到腳下大地,每日哀嘆命運,從未抬頭仰望過星空。
  • 集大成的天才:葉嘉瑩先生講杜甫(一)
    我們下面開始講杜甫的詩。講杜甫的詩以前,我忽然間想到前兩天我的學生施淑告訴我說,一份報紙上刊載了楊振寧先生的一段演講。我和楊振寧先生很熟,他新婚之後,請我到他家裡吃飯,我也見到了他新婚的夫人,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子。楊先生雖然是研究物理的,但是他很喜歡詩歌,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常常給我背詩,也把他寫的詩給我看,還要求我給他寫詩。
  •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
    詩,是文字舞蹈;詩,是音樂建築;詩,是社會良心;詩,是道德救贖;詩,是旅途感恩;詩,是宗教頓悟;詩,是精神錦瑟;詩,是靈魂歌哭…… 時事情動處,當為之歌與哭……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 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文/秦緒林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 杜甫對仗最工整的七言絕句,後人無法超越,只能仰望!
    詩聖杜甫作為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歌寫得出神入化,無可超越。杜甫在一首詩中寫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正是對他自己寫詩的態度最恰當的概括。杜甫的詩歌,一大特點,就是對仗工整,幾乎無可挑剔。
  • 江上遇到大風,北宋詩人寫出最瀟灑古詩,最後7字乃是自由的吶喊
    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存在著,在詩人的筆下也變成了一種詩意的存在。「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這是李白的豪爽。「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這些風的自信。而當長風遇到大江大河,就會出現另外一種精彩。北宋初年,一個詩人坐著小船行駛在淮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