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是自然界當中非常特殊的現象。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存在著,在詩人的筆下也變成了一種詩意的存在。
「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這是李白的豪爽。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這些風的自信。
而當長風遇到大江大河,就會出現另外一種精彩。北宋初年,一個詩人坐著小船行駛在淮河之上。迎面吹來一陣風,同行的好友寫下一首詩歌,詩人也隨即附和了一首。
不經意間,這成為了他最瀟灑的,尤其最後七個字,幾乎就是自由的吶喊。
浩蕩清淮天共流,長風萬裡送歸舟。應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滄溟始自由!
這首古詩就是宋代詩人蘇舜欽的《和淮上遇便風》。詩人生活在北宋初年,和範仲淹是同一個時代的人。雖然他只活了40歲,但是在他的筆下卻時常有非常精彩的詩句。
「浩蕩清淮天共流,長風萬裡送歸舟」,詩歌的一開始頗有幾分盛唐氣象,使人一下子覺得這並非是一首宋詩,而應該是一首唐詩。前兩句意境闊大,感情奔放。「浩蕩」展現出了江水水是之浩大,「清淮」寫出江水之清澈。
所以詩人在小船上,看到清澈的江水浩浩蕩蕩。遙望遠處,更是水天相接,真可謂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正在此時,一陣長風從萬裡之外吹過來,推動這條小小的歸船,一路遠航。
一切都像極了袁行霈論述盛唐氣象所引用的那兩句唐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這兩句古詩雖然只是寫的天地自然,但已經展現出了詩人心中豪放的胸懷。
但真正精彩的詩句還在後面。「應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滄溟始自由」,如此闊達的意境之中,詩人突然想到,晚上停船不得不停泊在一個狹窄而又喧鬧的港口,讓他覺得興趣索然,不覺間有所失望。
但最後一句,「吹入滄溟始自由」,筆鋒一轉,將心中的豪情,藉助長風呼嘯出來。但願長風萬裡掠過這一葉扁舟,助其駛入那無邊無際的茫茫大海。只有在浩渺遼闊的天地之中,詩人才能真正感覺到自由自在。
唐宋時代的詩人心中總有一種品格,嚮往自由,這也使得整首古詩讀來暢快淋漓。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豪情在歷代詩人的筆下都受到推崇,蘇軾後來的宋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顯然與這首小詩如出一轍。
詩歌雖然很短,但代表著一種自由的精神。將天地萬物都容納心中,所有塵世的一切都拋卻遠去。不管是壯志未酬還是前途兇險,不管是人生坎坷還是萬千孤獨,他們都能夠在自然界神遊天地的審美當中,超脫自我。
而超脫自我所借鑑的,就是天地間的那一股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