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社會的特殊性,古代詩人多數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經歷。從而使得他們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找出規律。具體來說,就是他們把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感悟,都毫無保留的表現在了詩歌作品中。譬如,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陸遊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可以說都是至理名言,讀後讓人獲益良多。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題鶴林寺僧舍》,便是一首讀後能讓人獲益良多的佳作。它出自於唐代詩人李涉之手,是李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雖然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人中,李涉不算多知名,但是他的這首詩卻膾炙人口,尤其最後七字「偷得浮生半日閒」,歷來為人所稱道。究其原因,便是因為它含有李涉對人生的感悟,堪稱至理名言,千百年來解開了不少人的心結。
《題鶴林寺僧舍》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詩的前兩句「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即長時間以來,我的情緒都極其消沉,有一天,忽然發現春天就要過去了,於是便強打精神,登上山去欣賞春色。相信大家和我一樣,讀罷這兩句詩,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李涉為何會終日渾渾噩噩、極其消沉呢?結合李涉的生平和他寫這首詩的時間來看,主要就是因為仕途的不順。
據記載,詩人李涉在唐憲宗時被貶為陝川司倉參軍,文宗時應召為太學博士,後來又被流放南方。這首《題鶴林寺僧舍》就寫於李涉遭遇流放期間,仕途的不順,讓他情緒極其消沉,用詩中的話來說,就是「終日昏昏醉夢間」。而知道了李涉終日渾渾噩噩、極其消沉的原因後,「忽聞春盡強登山」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也就是說他想要改變自己的這種狀態。
但我們都知道,長時間的情緒消沉,不是說改變就改變的。所以便有了後面的兩句詩「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即詩人登山後,在與鶴林寺高僧的閒聊之中解開了心結,然後便有了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清閒的人生感悟。這裡的「逢」字極其美妙,它說明了詩人是無意之中碰到高僧,最後得以頓悟的。
這點相信大家都深有感觸,很多時候我們越是急著想要改變,或是急於知道某一事物的答案,往往都沒有好的結果。反而當心態放平的時候,或是無意間聽到某句話,看到某件事,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正如詩人一樣,他在春天將盡的時候,無意中遇到了高僧得以談禪悟道,進而解開了情緒消沉的心結。也就是說,詩人不再執著於對世俗名利的追逐,而是去體驗當下的美好時光。
所以詩人便有了「偷得浮生半日閒」的人生感悟。而對於我們來說,如果能夠懂得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緒心態,無疑也會解開長久以來壓力山大、情緒消沉的狀態。綜上所述,唐代不知名詩人,卻寫出膾炙人口的詩,最後七字「偷得浮生半日閒」是至理名言,值得銘記在心。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