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都市現場綜合老黃說事
轉載請註明來源
古詩裡的「衰、斜、騎」要改讀音了,網友:太不負責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到底是讀「jì」還是「qí」?
1/古詩裡的聲音要變調?
漢語言是種活的語言,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字詞的含義、甚至讀音都在改變,這是規律。但是,最近卻有人發現,新版教材中的古詩的原有讀音也被改動了。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中的「斜」,原來讀作「xiá」,新版教材和詞典上的注音卻改成了「xi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古時候讀「cuī」,現在改為「shuāi」了;「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的注音由「jì」改為「qí」。這樣的改動有科學依據嗎?這些字到底該怎樣讀呢?
對於古詩中個別字的讀音改變,據稱是因為讀錯的人太多,所以就「將錯就錯」改了。有網友認為,這是極不負責的迎合,因為,古詩的創作與流傳是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的。古代的格律詩,不僅講究押韻,還要講究平仄,專家們這麼大筆一揮,輕易就將優秀的「傳統文化」一刀致殘。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回味一下上述三首古詩,重溫一下古人心中的詩歌與韻律之美。
2/杜牧的「斜」字該怎麼讀?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原詩為: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26歲就考中進士,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在晚唐詩人中是成就頗高的一位。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牧善於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絕句體小詩加以描寫,含蓄精煉,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寫出一個完整而幽美的景象。
《山行》一首就很能代表他的這種風格。彎彎斜斜的山石小徑,白雲纏繞的幾戶人家,霜染的楓葉如花般搖曳,這些正是吸引詩人下車流連的理由。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裡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吟誦起來,也朗朗上口。如果將「斜」字改讀成「xié」,一是破壞了原詩韻律,二是讀來也非常拗口,更是對原作者的不尊重。
3/楊貴妃的一「騎」有何不同?
「一騎紅塵妃子笑」仍是出自杜牧之手,是其《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中的一首,全詩為: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從細處著筆,通過外官給楊貴妃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揭露了李隆基與楊玉環的驕奢淫逸,有著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因而才流傳後世的。
其中的「騎」字是,也是個多音多義字。讀作「qí」時,為動詞,就是跨身上馬之意。而作為名詞時,則讀作「ji」(在成語或古詩文中多讀jì),一是指騎的馬或乘坐的其他動物,如坐騎;二是指一人一馬的合稱,比如千裡走單騎。「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就是指騎馬送荔枝的人(一人一馬的合稱),讀作「ji」才能表達詩句的真實含義。
杜牧的另一首絕句——《江南春》,也是畫面感極強的佳作,我們在此再一同回味一下: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短短的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不愧為大家手筆。
4/賀知章的鬢髮去哪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出自唐代詩人賀之章的《回鄉偶書》二首中的一首,原詩為: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少時即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乙未科狀元,賀知章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之譽,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與李白、李适之等謂「飲中八仙」。其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其中的《回鄉偶書》與《詠柳》就是其千古傳誦的名篇。
《回鄉偶書》寫於作者晚年辭官還鄉之時,在抒發作者久客他鄉的傷感的同時,也寫出了久別回鄉的親切感。其中的「鬢毛衰」,指的是老年人鬚髮稀疏變少。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衰,此處應是減少的意思,全句意謂口音未變鬢髮卻已疏落、減少。
衰是個多音字,即可讀作「shuāi」,也可讀作「cuī」。衰讀作「cuī」時,也是有幾重含義的。作為名詞,衰指的是古代用粗麻布製成的毛邊喪服,所以,古代的喪服又被稱為衰服或衰衣。而作為動詞時,衰可以表示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標準遞減之義,如衰分(古代數學名詞。謂從大漸差而小);另外,衰則還有「減少」的意思,如衰少(減少)、衰乏(減少缺乏)之類。此詩中的「鬢毛衰(cuī)」就是鬢髮脫落、減少之義。
漢語言雖然是活的語言,包括外來語、網絡語、方言等等都可以兼收並蓄,可以活用,可以改用。便是,作為古人的成名詩作,都在民間傳誦上千了,早已深入人心,再改,就得慎重了。
網友留言:你們這樣改,杜牧他們同意了嗎?
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