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區的小學生,因為這次特殊的原因還沒開學。就拿我們地區來說,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開學時間定在5月11日。
「一月離校五月回,童音未改視力衰。同學相見不相識,驚問胖子你是誰?」
經歷了四個月左右的「寒假plus」之後,很多人不禁這樣感嘆在朋友圈瘋傳這首被改版後的《回校偶書》。說到被改版的這首詩,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原版中的第二句——「鄉音無改鬢毛衰」。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怎麼念?一位家長說,這個字不就是讀作「cuī」嗎?幾十年前的老師都是這麼教的,就連電視上的一些節目主持人也都是這麼讀的,這些家長在教孩子的時候就想當然地直接讓孩子讀「cuī」這個拼音。但這孩子的老師對這位家長坦言:「衰」這個字在這首詩中是念「shuāi」,家長不懂就別亂教,如果孩子在學古詩時連拼音都讀錯了,這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不小的。
家長之所以把這個讀音讀錯了,一方面是因為以前的老師都是把這個字讀作「cuī」,當時讀這個讀音的時候基本上相當於約定俗成的那一種讀法;另一方面是因為在《中國詩詞大會》這個電視節目的第二季,該節目曾經以《回鄉偶書》這首詩作為開場詩,一群人齊聲誦讀《回鄉偶書》,當時的讀音就是讀作「cuī」。
故此,家長可能會認為:以前的老師都這麼讀,《中國詩詞大會》如此高大上的節目也是這麼讀的,所以這個字如果按照現在老師的讀法讀作「shuāi」,是不是不夠準確?
但是,打開這首詩在課本中的注音,我們不難發現,「衰」這個字在這首詩中的注音就是「shuāi」,而不是「cuī」。那麼,為什麼這個字在一個時間段讀作「cuī」,而另一個時間段又讀作「shuāi」?
其實答案很簡單:漢語拼音中有些生僻字的改版修訂,包括字典、小學語文課本中一些字的修訂,都需要一個過程。對於小學生而言,對於讀音有爭議的字,小學語文課本是最權威的書,課本中是如何讀的,那麼這個字就應該怎麼讀。當然,那些課本中很明顯的錯別字、錯誤拼音則另當別論。
不單單是「衰」這個字在《回鄉偶書》這樣的古詩中有爭議,其實其他的一些字在語文課本中也是爭議頗多。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現在是讀作「xié」而並非讀作「xiá」;再比如「證據確鑿」的「鑿」以前讀作「zuò」現在是讀作「záo」;還比如「呆板」這個詞,我們以前是讀作「ái bǎn」,但現在卻讀「dāi bǎn」……
對於這些漢字拼音的變化,你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