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元宵佳節、融和天氣中沉醉於桂華流瓦和酒朋詩侶的人們,忽被一個轉爆朋友圈的帖子擊中——《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許多讀書人瞬間風中凌亂。
按這帖子的表述,詞典和新版教科書們正悄悄為「白字先生」正名:「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不再讀(cuī),而讀(shuāi)了;「遠上寒山石徑斜(改讀xié)」,「一騎(改讀qí)紅塵妃子笑」……還有確鑿的「鑿」,原讀(zuò),後改為(záo);「粳米」的「粳」原讀「jīng」,現在要讀「gěng」……
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正音」,如今要被「別字」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專家們陳述如此「修正」的理由,「就比如說『確鑿』的『鑿(záo)』字,大家都這樣讀,讀著讀著就成了『對的』。」這讓大家愈發不淡定了。
莫非語言文字的改革,對字音的究詰,竟要倚多為勝?這一回合,難道可以坐視三人成虎、曾參殺人,李鬼竟真能取代了李逹?
對此,朋友圈連片「驚呼」甚至「驚恐」:「讀別字的人多了,別字便成了『正』字?什麼邏輯!」「乾脆把『鴻鵠』的發音也改成『鴻浩』吧,這個也錯的多」,「考試可以改成投票制,ABCD四個選項,哪個支持的人多哪個就是正確答案?」上海一位語文老師出身的小學校長憂心忡忡,「以後小學取消多音字學習吧,省得教錯,反正我是教不來了!」
這一切是確有其事還是捕風捉影?
澎湃新聞刊出一則報導:《咬文嚼字》主編稱這是一則「假新聞」,提及的大部分內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至今尚未正式發布。今後正式發布的應該不完全和《徵求意見稿》一樣,專家說,「也許網友擔心的『讀音改動』根本就不會出現在正式發布的《審音表》中,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
聽了權威的「也許」,卻依然讓人「擔心」。「審音表」的徵求意見稿,已經出籠兩年多,社會上絕大多數人並不了解。而這些看似荒唐的「別字」上位,「也許」不會有,然而「也許」會有啊!徵求意見有沒有廣泛性、科學性和嚴肅性?眼下的「譁然」,正是提醒國家語委的「正式發布」文本,一定要慎之又慎。
語言文字從來都是變動不居、與時俱進的,當然不能抱殘守缺,全依祖宗,一字不能易。否則,我們「也許」仍在之乎者也和繁體字中呢喃沉浮呢!魯迅當年吐槽過一位名人說錯成語,把「每下愈況」錯說成「每況愈下」,所表達的意思也滿擰。眼下,「每況愈下」早已成為正確的成語了。這也說明,「約定俗成」確實可以成為語言規範新創的重要因素。
然而,「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規範使用語言文字,代表著國家尊嚴和文化傳承,茲事體大。如果少了誠惶誠恐的敬畏之心,在改動時隨意性太強,會帶來簡單粗暴、雜亂混淆甚至人文歷史的斷裂。語言文字的改革,要兼顧歷史流變、地域融合,要注意外來語言的吸收轉化,也要尊重約定俗成。但這並不是說,祖先魂魄所依的皇皇漢字,就一定要向「錯誤的大多數」屈服。
像「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這樣的名句,幾乎是每一代小朋友開蒙必讀,這個讀音不僅合轍押韻且渾然天成。倘若改成「xié」,便讓晚唐七絕聖手杜牧陷入不會「押韻」的窘境。久而久之,我們的後人還怎麼體會唐詩的鏗鏘優雅、宋詞的婉轉清麗?怎麼告訴孩子某處讀音的彆扭該由誰來負責?
曲高和寡,不意味著只能讓「曲」走「低」,相反,可以通過努力,讓「曲高」而「和眾」。時下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詩詞大會》等電視節目的日漸流行,證明了這種努力的有效。當小選手們已經很有腔調地誦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之際,我們卻要坐視某種文化上的釜底抽薪,讓孩子們忽然「衰(shuāi)」得不知所措?讓兢兢業業的廣大語文教師失了準繩?讓語言傳承沒了沉著有序的步步相依?
茲事體大,且請廣開視聽,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