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上很多字的讀音改得跟以前不一樣了,而且,沒有統一的標準。
首先,古詩文中的有些漢字的讀音被改,而用法類似的字的讀音又沒有改。
杜牧的《過華清宮》中的一句「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畫面感很強,一人一馬,在飛揚的塵土中,載荔枝而來。「騎」是名詞,指「騎馬的人」,一直以來都讀「jì」,現在課本上改讀為「qí」。當然,新華字典也只有一個讀音「qí」。
對此,央視主持人魯健就呼籲:能不能把「一騎紅塵」中「jì」的讀音還給我們。他說,還的不僅是讀音,還有詩歌的韻味。
順著課本上的改變來,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句子是不是要這樣讀: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qí)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就算很多人不喜歡這樣讀,不過時間久了,相信大家也會慢慢接受。只是,為什麼類似漢字的讀音又沒有改?
比如,「千乘之國」的「乘」,讀音「shèng」,是名詞,意思是「四匹馬拉的車,一輛為一乘」,新華字典依然有兩個讀音「shèng」和「chéng」。
短篇古文《智子疑鄰》中的「宋有富人,天雨牆壞」中的「雨」是動詞,指「下雨」,依然讀「yù」。
還有,「語」做動詞「告訴」講時,還是讀「yù」。
有的漢字古音保留,有的古音消失,這是為何?有什麼標準?沒人解釋。
還有一些字,以前我們讀書的時候,在古詩中的讀音和字典上不一樣,說是為了詩歌韻律的和諧動聽。現在,「遠上寒山石徑斜」中「斜」讀音由「xiá」改為「xié」,「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中「野」的讀音由「yǎ」改為「yě」,「鄉音無改鬢毛衰」中「衰」的讀音由「cuī」改為「shuāi」。
現在,對很多人的疑問,編者的回答就是一句話:古詩讀音遵循現代漢語語音規範,提倡讀今音。
所謂的「今音」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上的讀音。那是不是可以說,課本上的讀音只要和這個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保持一致就行了?
好像是,但其實也不是,下面就要說到「其次」了。
其次,有些漢字的變調音直接被標註出來,而有的沒有。
以前,課本上「一」就注音為「yī」,和字典一樣;現在,課本上「一」的注音體現了它在自然語流中的音變現象——單用和句尾念一聲,四聲前面變二聲,一二三聲前變四聲,動詞中間念輕聲,比如,一(yí)個,一(yì)碗。
以前,課本上「不」就注音「bù」一個音;現在,書上的注音也體現了音變現象——在一二三聲前讀四聲,在四聲前讀二聲,比如,不(bú)去,不(bù)好。
編者說,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無需掌握變調規則的前提下,直接學習語流中的實際讀音。
其實,這樣沒什麼不好的。因為不管課本上怎麼注音,語文老師總是要跟學生講的。但是,為什麼有的字也有變調的情況,而課本上沒有通過注音體現出來?
兩個上聲(第三聲)字連在一起的時候,前一個字要變調為接近第二聲。比如「小鳥」的「小」就要變調,課本上依然標註第三聲。
既然是新的教材,總會有些改變。再說,編者要改變什麼,自然有其用意,有時候改變會引來質疑或者謾罵,但也會有支持的聲音,像刪掉《誰是最可愛的人》《再別康橋》《雨巷》,編進《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像要求初中生讀名著全本等,都本也無可厚非。
只是,改動讀音這種事情,能不能統一一下標準,不要為了要變化而去刻意表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