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這樣一首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書法了賀知章長時間留在他鄉的傷感之情,同時也寫出來終於回到家鄉的親切感。通過對比家鄉前後的變化,流露出對生活變遷、歲月流逝的感嘆與無奈之情。整首詩樸實無華卻又充滿了真情實感。
對於這首詩的讀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老師教的讀音為「cuī(崔)」,而現在的讀音竟然變成了「shuāi(摔)」,這是我們記憶出現錯誤了?還是說讀音是後來的改的?
「斜」究竟讀什麼?
《山行》唐代·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首詩描述的是秋日裡山行時所遇見的景色,通過短短的幾句詩描述出了一幅動人的深林秋色圖,用山間小路、白雲人家、秋日楓葉構造出一幅唯美的畫卷。不僅表現出了杜牧的閒情雅致和豪邁的思緒,更精準地捕捉到了秋日裡的美。
其中的「斜」字卻備受爭議,原來讀作「xiá」,新版教材和詞典上的注音卻改成了「xié」。其實不光是這兩首詩中出現了這種情況,「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騎」,以前常讀作「jì(寄)」,而現在卻讀作「qí(其)」。
古人作詩要求押韻,就是要求詩歌中句尾一字要用相同韻母的字,這樣讀起來才順口和諧,極具音樂性和藝術性。這樣的改動不僅破壞了原來始終的韻律,讀起來更加拗口,簡直是對原作者的不尊重。
改變讀音只是為了照顧「文盲」?
這樣的改動讓家中的兩代人從老師口中學到的讀音大不相同,仿佛出現了文化的斷層,不僅讓家長感到疑惑仿佛自己上了一個「假學」,更是讓學生為難究竟應該聽誰的?既然這樣的改動有這麼多的弊端,為什麼還要繼續改下去呢。
有專家就此給出了分析:
第一、普通話是根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北方官話被基礎,用來做現代白話文的通用語,主要是為了消除方言隔閡便於交流。
第二、為了達到詞義的統一性,減少因為不必要的詞義而增加的讀音。
第三、讀音是與時俱進的,有些專業的讀音和讀義不能被一些學識過淺的人所理解,所以為了迎合「大眾」改成了通俗易懂的讀音。
在許多「學霸」看來,這一改動就是被「學渣」打敗了,意義深刻的字為了方便「學渣」竟然改成了通俗讀音,可以說古典文化徹底被「文盲」打敗了。很多人也呼籲改回原來的讀音,畢竟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讀音變了也改變了詩人的原有意義。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呢?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