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輕一鳥如何續?杜甫1個字難壞宋朝一眾詩人 領悟詩聖練字之妙

2020-11-24 騰訊網

前言

談到」一字師「,都會想到《唐才子傳》中的這個故事:

齊已攜詩捲來袁謁谷,《早梅》云:「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谷曰:「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已不覺投拜,曰:「我一字師也。」

鄭谷告訴齊已,昨夜」數「枝開不如昨夜一」枝「開,齊已嘆服,稱鄭谷為其一字師。這是當面的切磋。

歐陽修和詩聖杜甫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老杜也堪稱為一字師也。

一、兩本詩話中身輕一鳥過的故事

歐陽修號稱,自己這個老頭子,有藏書萬卷、金石遺文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因此自號六一居士,它的詩話因此名為《六一詩話》,其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陳舍人從易當時文方盛之際,獨以醇儒古學見稱,其詩多類白樂天。蓋自楊、劉唱和....謂「西崑體」。由是唐賢諸詩集幾廢而不行。陳公時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至《送蔡都尉》詩云:「身輕一鳥」,其下脫一字。陳公因與數客各用一字補之。或雲「疾」,或雲「落」,或雲「起」,或雲「下」,莫能定。其後得一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陳公嘆服,以為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也。 《六一詩話》

陳從易(966~1031年)作詩像白居易,楊億、劉筠等西崑體詩人效法晚唐李商隱,於是唐朝其他詩人的作品不受重視。

某日陳從易得到了一本杜甫詩集,其中有句「身輕一鳥」,少了一個字。於是大家各用一個字補上。有疾、落、起、下,大家各抒己見,定不下來哪個字最好。後來又得到另外一個完整的詩集,發現這個字是」過「。於是陳從易大衛欽佩,認為雖然僅僅一個字,可以看出杜甫的高明。

北宋僧人惠洪(1071-1128)把這個故事安到了歐陽修和梅聖俞的頭上:

老杜詩云:「身輕一鳥過。」文忠公、梅聖俞初得一本而失「過」字,諸公續之曰「一鳥疾」、「一鳥落」、「一鳥去」,及得善本,乃「過」字。乃知一字之工,才力有短長也。《冷齋夜話》

惠洪說,歐陽修和梅聖俞得到了杜甫詩集,身輕一鳥後面少了一個字。於是歐、梅等人嘗試著續上,用了疾、落,另外比《六一詩話》多了一個」去「,後來看到杜甫的」過「字,大家表示嘆服,知道一字之工,可以看出詩人才力的長短。

至於是陳從易等人,還是歐陽修等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大家對於這個」過「字,如此認可呢?

二、晁補之《雞肋集》對於」過「的分析

關於這個過字的好,晁補之在《雞肋集》中解釋道:

詩以一字論工拙。如身輕一鳥過,身輕一鳥下,過與下與疾與落,每變而每不及。昜較也。如魯直之言,猶碔砆之於美玉是也。

晁補之說,過,和下、疾與落相比,越往後越不如前。這還比較容易比較。這就好比碔砆這種石頭和真正的美玉相比。

晁補之又舉了蘇軾評價陶淵明的例子,這一段解釋了悠然」望「南山與悠然」見「南山:

記在廣陵日,見東坡雲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則既採菊又望山,意盡於此,無餘蘊矣。非淵明意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閒而心逺,此未可於文字精觕間求之。以比碔砆美玉不類。

蘇軾認為陶淵明其意並不在如何作詩上,而是因為恰有所感,於是用詩表達出來。如果是」望「,表示詩人有意為之,詩意已盡沒有餘味。如果是」見「則是無意之中見到了對面的山峰,因此」趣閒而心遠「,不知道是不是還有更多的意外,引發讀者不盡的聯想。這裡就不像石頭與美玉那麼明顯區分了。

不過,對於」過「的好處,似乎還是雲裡霧裡搞不清楚。

三、陳師道的解釋

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蘇門四學士之外,再加陳師道與李廌 ,發展為蘇門六學士: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zhi)。

據張表臣的《珊瑚鉤詩話》記載,陳師道也有獨特的見解:

陳無己先生語餘曰:「今人愛杜甫詩,一句之內,至竊取數字以髣像之,非善學者。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餘曰:「如何等是?」

曰:「冬日謁玄元皇帝廟詩,敘述功德,反覆外意,事核而理長,《閬中歌》,辭致峭麗,語脈新奇,句清而體好,茲非立格之妙乎?

《江漢詩》,古乾坤之大,腐儒無所寄其身。

《縛雞行》,言雞蟲得失,不如兩忘而寓於道,茲非命意之深乎?

《贈蔡希曾詩》云:『身輕一鳥過』,力在一過字,《徐步詩》云:『蕊粉上蜂須』,功在一上字,茲非用字之精乎?學者體其格,高其意,煉其字,則自然有合矣。

陳師道認為,身輕一鳥過 ,鍊字功力在」過「這個字;蕊粉上蜂須 ,功力見於」上「這個字。陳師道認為這兩個字,令整句詩氣質精神與詩意境界提高,鍊字自然而妥帖。

四、《贈蔡希曾詩》原貌

這首詩的原題是《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 其內容如下:

蔡子勇成癖,彎弓西射胡。健兒寧鬥死,壯士恥為儒。

官是先鋒得,材緣挑戰須。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雲幕隨開府,春城赴上都。馬頭金狎帢,駝背錦模糊。

咫尺雲山路,歸飛青海隅。上公猶寵錫,突將且前驅。

漢使黃河遠,涼州白麥枯。因君問消息,好在阮元瑜。

這是一首五言排律,蔡希曾(有版本寫作魯)是一個能彎弓射胡人的勇士,作為健兒,寧肯犧牲於沙場,也不願像我一樣做個無用的儒士。前面八句都是讚頌蔡希曾的才略,包括這兩句: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陳師道、晁補之,或者歐陽修、陳從易等人,都認為」過「比下、疾、落、去要好得多。老街感覺用」過「,顯得勇士武藝高強,騰挪之間更加從容瀟灑。

下句槍」急「萬人呼,有急字,自然用」疾「顯得有點重複 。落、去、下,都寫不出蔡希曾的英姿颯爽。所以晁補之認為這個」過「字,體現出了杜甫詩的」格「與」意「。

格,是外表與內在的氣質,通過鍊字鍊句體現出來,格的高與低,好比戰士與戰俘,一望而知。意,是主題思想,是作者想要表達出來的東西。因此晁補之說學習杜甫要」體其格,高其意「。

結束語

鍊字,可以通過一個字,改變了一句詩,乃至整首詩。鄭谷教會了齊已一個人,杜甫開導了一群人。

明末賀貽孫在《詩筏》中說到:

鍊字鍊句,詩家小乘,然出自名手,皆臻化境。蓋名手鍊句如擲仗化龍,蜿蜒騰躍,一句之靈,能使全篇俱活。鍊字如壁龍點睛,鱗甲飛動,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若煉一句只是一句,煉一字只是一字,非詩人也。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14 鄰雞不管離懷苦 黃公度暗諷秦檜如打鳴公雞

宋祁填詞借用了李商隱兩句詩,竟然感動宋仁宗抱得美人歸

相關焦點

  • 古代文採出眾的詩人那麼多,為什麼杜甫被稱之為「詩聖」?
    唯有被後人稱之為詩聖的杜甫一言不發,撫著長鬚遙望遠方。「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不同於「詩仙」李白飄逸不羈的文風,杜甫之詩讀來讓人憂鬱、悵然,字裡行間透著幾分悲苦與不甘。杜甫的詩中沒有「春江花月夜」的繁花似錦,也沒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天之志,但在杜甫的詩中你能讀出他的鮮血與骨肉。
  • 李白和杜甫各寫了一首詠月名詩,千百年來難分高下,蘇軾力捧杜甫
    那麼明月一定是高高地出現在山尖,若即若離,作者也一定是身在高處,才可能有這樣視覺感受。一個「銜」字,既寫出了嶽陽樓高,也寫出了自己的心情輕快。因為月亮能夠像根羽毛一樣被銜來,那一定是「輕」的。這種「輕」,是李白自己的主觀感受賦予的。中國古代詠月詩歌數不勝數,面對司空見慣的意象,能夠寫出如此新意,這正是李白的本事。所以李白卓爾不群,穩居詩壇高峰位置,實至名歸。
  • 中國古代詩歌完整發展史,是詩聖杜甫故居,被譽為「文學史聖地」
    詩聖杜甫是曾經語文課本裡的常駐作者,那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杜甫的話,應該去什麼地方呢?答案就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曾經在「安史之亂」時,杜甫留居於此,並在此地創作詩歌240餘首,後來唐代末期詩人韋莊來到這裡,使之得以保存下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這裡題字,可謂是文學史上的聖地。
  • 跟著BBC的鏡頭 看「詩聖」杜甫如何「圈粉」西方觀眾
    而提起唐朝有如繁星一般不可勝數的詩人中,杜甫和李白,無疑是其中最閃耀的那兩顆。「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中國兩位偉大的詩人生於同一時代,這聽起來神奇而又美妙。在中國,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童,提起杜甫都能背誦出不少他的詩句。但在西方,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杜甫呢? 近日,BBC推出了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是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古代九聖:武聖關羽,詩聖杜甫,那劍聖是誰?不是蓋聶
    古人總是喜歡都給人冠予稱號,比如說武聖關羽,詩聖杜甫,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創造了傲人的功績,中國古代有九聖的說法,分別是文聖、史聖、醫聖、書聖、武聖、畫聖、詩聖、茶聖、酒聖,那麼劍聖又是誰呢?在他生前,他雖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經》一書就名播社會或已有「茶仙」的戲稱。
  • 中國古代的7大「聖人」:亞聖孟子,詩聖杜甫,文聖孔子,酒聖…
    中國古代的7大"聖人":亞聖孟子,詩聖杜甫,文聖孔子,酒聖…在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產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流傳到現在沒被人們冠以十分尊敬的稱謂。比如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就被人們稱為詩仙,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麼從古至今幾千年以來可以被人們冠以'聖'這個稱謂的人可是有很多,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領悟中的聖人吧!不得不提的就是有著亞聖之稱的孟子了,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偉大思想家。
  • 詩聖這樣讚美十裡桃花,杜甫描寫春天桃花的古詩詞經典名句
    唐朝某年春天的一個風光迤邐的日子,詩聖杜甫忽然發現一簇桃花開得正盛,著實令人高興,尤其這花又沒有主人,那麼,他自己可權作它的主人,可以盡興去欣賞了。杜甫寫過若干讚美桃花的詩篇,這裡摘錄若干並做鑑賞。唐·杜甫《曲江對酒》詩中描寫的是暮春之景。落紅紛紛,本為常見之景,然桃花與梨花共落,紅與白溶為一體,又加一「逐」字,語句便活潑生動多了。「細」字可見花兒之小巧可愛。
  • 萬古江河鳥飛回—杜甫與中國人生(上)
    其實概括起來講,簡化一點講,就是在門索安先生看來,杜甫就是標準,我認為他說得非常對。因為確實是自杜甫之後,所有的中國詩人都不得不在杜甫那裡,以杜甫為標準來衡量自己,看看自己離杜甫有多近,看看自己離杜甫有多遠。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他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他是一座山,所以對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來說,我們可能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身在此山中,有些事情看不太清楚。對於杜甫的認識也是這樣。
  • 如何用英語講「詩聖」杜甫的故事?BBC教你用地道表達俘獲聽眾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BBC推出了一部談論遙遠東方詩人的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甘道夫用「莎翁腔」讀杜甫詩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魔幻又...
    近日因BBC推出了首部關於中國詩聖杜甫的紀錄片:《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掀起多方關注,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展現給西方世界。(《杜詩詳註》卷一九引)我們認為"弄"字確實"工於肖物",但應該指出,"弄輝輝"與"添個個"一樣,都是口語。而且此詩似乎是有意識地通篇皆用口語,如第三句中"屋裡"二字,本來也可用"堂上"、"室內"等,但"屋裡"更近口語。聲諧語儷的七言律詩竟能純用口語寫成,這是杜甫的獨擅之技。
  • 杜甫吟誦新秋,這首律詩章法周密,體物細緻,頸聯尤其值得玩味
    詩聖的作品不僅真實地反映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苦難歲月,風格沉鬱頓挫,而且他的悲傷之情也經常溢於言表,「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作者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有一次,杜甫吟誦新秋,這首律詩章法周密,體物細緻,頸聯尤其值得玩味。
  • 古代酒聖、醫聖、武聖、兵聖、詩聖、畫聖、書聖、茶聖,都是指誰
    關羽是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在戰場所長披靡,威震華夏,去世後逐漸被神化,將領帶兵打仗前都要先拜一拜關羽,再上戰場,後世將其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兵聖:孫武。出生疾苦,先是刻苦學習書法,後又發奮改攻繪畫,能「窮丹青之妙」,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內供奉,基本在宮中作畫,《歷代名畫記》記載:「眾皆密於盼際,我(吳道子)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畫史尊稱吳道子為「畫聖」。
  • 杜甫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對比鮮明,最後14字更是催人淚目
    人們都說杜甫一生愁,這位盛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後世留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留給自己的卻只有窮困、孤獨和愁悶。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杜甫當然盼望顯達,可是他科考不通過,又不願幹農活,更不懂經營之道,一生只好窮困潦倒。
  • 杜甫與燕子:鳥鳴叫響了春天|周末讀詩
    本周「周末讀詩」,我們在《絕句漫興九首·其三》《燕子來舟中作》兩首詩中,走進杜甫和燕子,看杜甫憨厚純真的樸質,如何與燕子的靈動可愛相遇,他們又如何在彼此的命運中相互見證,相互慰藉。撰文 | 三書鳥鳴是春天的好聽,尤其在春分以後。
  • 杜甫對仗最工整的七言絕句,後人無法超越,只能仰望!
    詩聖杜甫作為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歌寫得出神入化,無可超越。杜甫在一首詩中寫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正是對他自己寫詩的態度最恰當的概括。杜甫的詩歌,一大特點,就是對仗工整,幾乎無可挑剔。
  • 4首大名鼎鼎的唐詩,每一首都是傳世精品,令人拍案叫絕
    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小編,一起來欣賞4首大名鼎鼎的唐詩,每一首都是傳世精品,令人拍案叫絕。第1首,《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杜甫人稱詩聖,他的詩憂國憂民,反映了唐代歷史的重要歷程,被稱為「詩史」。
  • 大詩人杜甫居住過的地方,東柯谷和詩聖祠
    東柯谷和詩聖祠,都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居住過的地方。東柯谷,位於天水北道區街子鄉,是唐時杜甫之侄杜佐居之地。公元759年,杜甫攜眷西行,剛到天水時,就居住在東柯谷的草堂裡,多次寫詩讚美了這塊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的河谷盆地。
  • 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詩歌藝術和仁愛思想也存在於香港
    杜甫在香港。洋人也來遊覽「豆腐」草堂有「詩史」「詩聖」之稱的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一是成都,那裡有草堂。杜甫在草堂住過四五年,這杜工部之屋,千多年來有過多次修葺和擴建工程;現在的草堂規模宏大,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我們瞻仰偉大詩人的聖地,我曾多次造訪。
  • 「五嶽之尊」巖巖泰山十首詩詞:曠然小宇宙,一覽眾山小
    於是,杜甫就在《望嶽》中化用此句,就有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一名句。然而,在詩仙李白的眼裡,「登泰山小天下」是不夠過癮的,他在《遊泰山》詩中以更有高度、更超越的口氣說:「曠然小宇宙」。這就是李白。你讓天下變小,他就讓宇宙變小。他的境界,誰能超越?其實,讚嘆泰山巍峨挺拔的詩篇,早在《詩經》裡就有「泰山巖巖,魯邦所詹」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