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杜甫《月夜憶舍弟》,戰亂詩人與親人分散,抒發思念與擔憂之情

2021-01-09 每日娛樂扒扒樂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甫題下的一首詩,全詩語言凝練,結構精巧,層次井然,當時所蘊含的感情悲傷沉重,所渲染的氛圍悲涼悽婉,寄託了詩人心中濃烈的思念與擔憂之情。全詩情真意切,悲痛之情溢於言表,讀之令人不禁潸然淚下,極具藝術感染力。在該詩當中,詩人首先描寫了當時自身的所見所聞,點明當中戰亂的環境,渲染了悲涼沉重的氛圍,奠定了全詩沉痛的情感基調。

在烘託了悽涼孤寂的氛圍之後,詩人繼續點明如今的時節,正是白露秋寒時節,月光涼薄,但對於詩人來說,無論他身在何處,家鄉的明月始終是最皎潔的,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結合,精妙無比。隨後詩人繼續寫到該詩的主題上,敘述了如今與親人分離的事實,戰火狼煙不斷,烽火點燃山河,幾個弟弟如今正在戰火燃起的地區,也不知道如今是生是死。因為戰亂的頻繁,依舊局勢的危急,那一片爆發戰亂的地區,如今連書信也無法寄到。而面臨這樣境遇的詩人,心中的悲痛之情可想而知,既深沉又悲愴。

聯繫詩人的身世經歷與該詩的創作背景,也能對該詩當中所蘊含的悲痛情感有一個更好地理解。詩人親身經歷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過程,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山河逐漸開始破碎,烽火點燃山河,戰亂頻繁,這些地區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堪稱生靈塗炭。戰亂時無情的,戰亂也是難測的,人在戰亂之前,顯得渺小無比,連生與死都難以決定。而當時的詩人不僅目睹了戰爭的殘酷,過著羈旅異鄉的生活,就連自己的親人也深陷戰亂當中,不知道是生是死,讓人預料不到結果,也讓人不敢去預料。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當中,詩人開篇就描繪了當時的自然環境,通過描繪自然環境,渲染當時悲涼沉重的氛圍,奠定全詩悲壯又哀痛的情感基調。戍樓上面再次響起了禁止通行的鼓聲,鼓聲打破了沉寂的夜色,也阻斷了行人向前的腳步,邊塞已經進入了深秋季節,只剩下孤雁發出一聲悽慘的哀鳴。在這兩句當中,無論是前一句當中的「鼓聲」,還是後一句當中「孤雁」的哀鳴聲音,都帶有濃重的悲哀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當中,詩人在這兩句當中繼續點明時節、時間和點題,描繪白露節的月色。今夜是白露節,霜露降臨,進一步烘託了悲哀傷感的氛圍。原本自白露節外,天降寒霜,天上那輪明月也愈發皎潔晶瑩,但是對於詩人來說,還是家鄉的月亮最晶瑩剔透。其實無論在什麼地方,抬頭一望,天上的明月都還是那一輪月,月亮是無情的,也是不會變化的,能變化的只有人的心情與感受,詩人思念家鄉,就連望月的時候,也不由自主地認定家鄉的明月最亮。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當中,詩人主要寫自己如今擔憂的事情,他如今擔憂的不是自己,而是不知生死的幾個弟弟。他有幾個弟弟,如今在戰亂區,詩人與他們都分散了,如今無家可歸的詩人也無法知道他們是生是死。「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當中,非是詩人不回故鄉,不去尋找弟弟,而是因為此時戰火狼煙不斷,弟弟所在的地方戰亂頻繁,外面連書信也寄不到。這兩句當中體現了詩人心中的無奈奈何之情與悲痛的心緒。全詩層次井然,情感悲痛。

相關焦點

  •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月夜憶舍弟的詩意/月夜憶舍弟的意思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 《月夜憶舍弟》學習要點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當時仍處於安史之亂中,詩人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邊,其餘之人散處河南、山東等地。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他產生了強烈的憂慮和思念之情。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是記錄。3.詩歌賞析:①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③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④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月夜憶舍弟 | 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
    -月夜憶舍弟03:11來自婷婷詩教收聽本周新詩《月夜憶舍弟》古人千萬裡跋山涉水,只為與家人見上一面;而現代,通訊變得越來越方便,我們反倒沒那麼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了。但這樣平常不過的相聚時光,對於大詩人杜甫來說,卻是一種奢望。來聽聽杜甫的心聲吧:【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阻斷了行人,秋季的邊境,孤雁一聲聲地哀鳴。
  • 每日詩詞-月夜憶舍弟
    上篇小覓分享的是詩仙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中的其一,從這首詩中我們了解到了李白作為詩仙的文採斐然;而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的詩聖杜甫的詩文又怎能不去了解了解呢?今日小覓分享:月夜憶舍弟——唐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
    詩,是文字舞蹈;詩,是音樂建築;詩,是社會良心;詩,是道德救贖;詩,是旅途感恩;詩,是宗教頓悟;詩,是精神錦瑟;詩,是靈魂歌哭…… 時事情動處,當為之歌與哭……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 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文/秦緒林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 揭秘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月是故鄉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的這首詩是我查閱資料時無意中翻到的,當時一眼看到「邊秋 一作秋邊」,心中頓生疑惑。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轟動 用英語來讀唐詩是什麼...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比杜甫年長11歲的李白,為他帶來了無窮的靈感啟發。李白去世後,杜甫在《夢李白》中對他的思念肝腸寸斷: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You've been in my dreams as if you know how much I miss you.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 吃下杜甫的詩(河洛拾珠)
    唐朝號稱「詩國」,而洛陽乃唐之東都,稱其為「詩都」實非過譽。李白是「詩都」最耀眼的明星,擁有不少粉絲。  杜甫也是李白的粉絲之一,有詩歌為證。據不完全統計,杜甫先後給李白寫過十多首詩。  後人將杜甫稱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當時沒有人把杜甫當偶像嗎?有!中唐詩人張籍可謂杜甫的「迷弟」。
  • 古代有一首詩,順著念是丈夫思念妻子,倒著念是妻子想念丈夫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表現的是一種堅韌不拔的志向,詩人借用此句來堅定自己的內心,抒發自己絕不會被打倒的堅定意志。「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詩人希望借用此詩來描繪出母愛的偉大與珍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是詩人抒發自己對於愛情的迷惘與悲傷的出口。
  • 韓愈的大弟子張籍 杜甫的鐵粉 寫了一封意萬重的家書 你讀過嗎
    相傳張籍特別崇拜杜甫,終生希望能夠像自己的偶像一樣有才,於是將杜甫的名詩一首一首寫在紙上,燒成灰後拌著蜂蜜吃掉。更為奇葩的是,他像吃藥治病一樣,定量定時:每天早上服用三匙。可謂是真的鐵粉了。這一年,張籍客居在洛陽城。
  • 古代最詭異的一首詩:正著讀倒著讀都很優美,意思卻完全相反
    詩詞乃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其意義和價值不能用金錢衡量,那些才華迥異的詩人,以極為豐富的想像力和文筆,共同創造了絢麗篇章。一提到古代詩歌,咱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唐詩,甚至誤以為從唐朝開始才有詩的出現。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何時所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展開想像,做的美好憧憬與規劃,顯示出詩人急於返回家鄉洛陽的急切與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洋溢著詩人喜悅的心情。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詩人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樣的生活,也讓詩人對現狀有了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