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甫題下的一首詩,全詩語言凝練,結構精巧,層次井然,當時所蘊含的感情悲傷沉重,所渲染的氛圍悲涼悽婉,寄託了詩人心中濃烈的思念與擔憂之情。全詩情真意切,悲痛之情溢於言表,讀之令人不禁潸然淚下,極具藝術感染力。在該詩當中,詩人首先描寫了當時自身的所見所聞,點明當中戰亂的環境,渲染了悲涼沉重的氛圍,奠定了全詩沉痛的情感基調。
在烘託了悽涼孤寂的氛圍之後,詩人繼續點明如今的時節,正是白露秋寒時節,月光涼薄,但對於詩人來說,無論他身在何處,家鄉的明月始終是最皎潔的,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結合,精妙無比。隨後詩人繼續寫到該詩的主題上,敘述了如今與親人分離的事實,戰火狼煙不斷,烽火點燃山河,幾個弟弟如今正在戰火燃起的地區,也不知道如今是生是死。因為戰亂的頻繁,依舊局勢的危急,那一片爆發戰亂的地區,如今連書信也無法寄到。而面臨這樣境遇的詩人,心中的悲痛之情可想而知,既深沉又悲愴。
聯繫詩人的身世經歷與該詩的創作背景,也能對該詩當中所蘊含的悲痛情感有一個更好地理解。詩人親身經歷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過程,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山河逐漸開始破碎,烽火點燃山河,戰亂頻繁,這些地區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堪稱生靈塗炭。戰亂時無情的,戰亂也是難測的,人在戰亂之前,顯得渺小無比,連生與死都難以決定。而當時的詩人不僅目睹了戰爭的殘酷,過著羈旅異鄉的生活,就連自己的親人也深陷戰亂當中,不知道是生是死,讓人預料不到結果,也讓人不敢去預料。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當中,詩人開篇就描繪了當時的自然環境,通過描繪自然環境,渲染當時悲涼沉重的氛圍,奠定全詩悲壯又哀痛的情感基調。戍樓上面再次響起了禁止通行的鼓聲,鼓聲打破了沉寂的夜色,也阻斷了行人向前的腳步,邊塞已經進入了深秋季節,只剩下孤雁發出一聲悽慘的哀鳴。在這兩句當中,無論是前一句當中的「鼓聲」,還是後一句當中「孤雁」的哀鳴聲音,都帶有濃重的悲哀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當中,詩人在這兩句當中繼續點明時節、時間和點題,描繪白露節的月色。今夜是白露節,霜露降臨,進一步烘託了悲哀傷感的氛圍。原本自白露節外,天降寒霜,天上那輪明月也愈發皎潔晶瑩,但是對於詩人來說,還是家鄉的月亮最晶瑩剔透。其實無論在什麼地方,抬頭一望,天上的明月都還是那一輪月,月亮是無情的,也是不會變化的,能變化的只有人的心情與感受,詩人思念家鄉,就連望月的時候,也不由自主地認定家鄉的明月最亮。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當中,詩人主要寫自己如今擔憂的事情,他如今擔憂的不是自己,而是不知生死的幾個弟弟。他有幾個弟弟,如今在戰亂區,詩人與他們都分散了,如今無家可歸的詩人也無法知道他們是生是死。「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當中,非是詩人不回故鄉,不去尋找弟弟,而是因為此時戰火狼煙不斷,弟弟所在的地方戰亂頻繁,外面連書信也寄不到。這兩句當中體現了詩人心中的無奈奈何之情與悲痛的心緒。全詩層次井然,情感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