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學常識: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詩史」。舍弟:對人謙稱自己的弟弟。
2.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當時仍處於安史之亂中,詩人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邊,其餘之人散處河南、山東等地。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他產生了強烈的憂慮和思念之情。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是記錄。
3.詩歌賞析:
①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③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④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注釋】
戍鼓:邊防駐軍的鼓聲。斷人行:指實行宵禁,禁止人行走。露從今夜白:恰逢白露時節。況乃:何況,況且。長:一直,老是。
【鑑賞】
(1)①首聯:從視覺、聽覺兩方面描繪了一幅邊塞秋景圖: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渲染了濃重的悲涼氣氛。
「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是「月夜」的背景。
(2)②頷聯:點題。
「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
「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但不完全是客觀寫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設想故鄉的月亮更明更亮,突出了詩人對故鄉的感懷。
(3)③由頸聯:望月轉入抒情。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既懷家愁,又憂國難。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有」「無」的對比:使語氣更顯沉痛,與杜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意思想近。
(4)④尾聯: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
「長」:一直,總是。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更難預料。
4.詩歌主旨:此詩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戍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作者描寫的既是自己,也是飽經戰亂的百姓,既懷家愁,又憂國難,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5.詩歌藝術:全詩層次井然,首尾呼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一句一轉,一氣呵成,懷鄉思親之情悽楚哀感,沉鬱頓挫。「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
「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
6.重點探究:
(1)普天之下,月亮明明是一樣的,但詩人為何偏偏說「月是故鄉明」?
思路:扣住文本+寫法+深層情感
語言組織參考:
·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
·採用了移情於物,以幻作真的寫法。
·深刻表達詩人思念故鄉,掛念兄弟的感情,感情上覺得故鄉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更亮。
(2)從全詩看,詩人「憶舍弟」的原因有哪些?
·弟兄分散各地,親人生死無消息。
·家書常常不能送達。
·戰亂還未平息。
(3)結合全詩,請指出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懷念家鄉,思念親人,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
·憂國憂民,不滿現狀,渴望社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