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的這首詩是我查閱資料時無意中翻到的,當時一眼看到「邊秋 一作秋邊」,心中頓生疑惑。為什麼會我們在賞讀古詩詞時在很多的詩詞中都會遇到有些字或者詞出現「一作」或者「又一作」的情況,雖然漢字表意有多重性,但字和字組合在一起用於句中卻會讓句意大相逕庭,所以我認為作者在作詩填詞時絕不會是「一作」或者「又一作」的拿來就用的,只所以會有這種情況出現,那是因為後來的評析家對詩意的理解有了偏差,覺得用這個還不如用那個更貼切,例如李商隱《無題》中的「西南何處任好風」,(任,一作待);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中的「寒鴉萬點」,(萬點,一作數點)。對於杜甫的這首詩,當然也是如此。這首的題目《 月夜憶舍弟》,如果我們以現代漢語字面意思理解,那肯定就是「有月亮的夜晚懷念自己的弟弟」,但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我粗略地賞讀了《古詩文網》對這首詩的翻譯和賞析,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以上四句」,指詩的前四句。其實這首詩不但前與杜甫的「憶弟」沒有半點關係,後邊四句也沒有,更與「望月」沒有半點關係……
詩的題目《月夜憶舍弟》,
「月」,月,太陰之精也。象上下弦闕形。——《說文》。古人以月為群陰之本,故用以形容女子及女子有關的事物 。
「夜」,舍也。天下休舍也。——《說文》。
「憶」,思議。思,思考;議,意見、看法、判斷或價。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資治通鑑》
「舍」,置;安置 ,舍相如廣成傳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繩索圍繞於「弋」,象豎立有杈的短木樁。繩索捆束木樁,就出現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義:次第。即團結守秩序。
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是思考如何安置「月」與「夜」才能做到團結守秩序。那麼安置「月」與「夜」與「團結守秩序」有著怎樣的矛盾?
第一句「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
「戍鼓」,戰鼓。這裡代指戰事。
「斷」,斷絕。
「行」,路程。
「邊」,這裡的「邊」是動詞,靠近的意思。「秋」,秋主肅殺,古因稱與律令刑獄有關之事為秋 。
「邊秋」,靠近肅殺。
「雁」,知時之鳥。
這一句的意思是戰鼓敲響戰事發生斷絕了「人」之路,因為那戰鼓就如同靠近秋天肅殺知時的一聲雁叫。那麼從這「知時」的一聲雁叫告知「人」怎樣的消息?
第二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露」,這裡的露是雙重意思,一是顯露;顯現在外。出自《荀子·富國》都邑露。注:「謂無城郭牆垣。」二是恩澤,潤澤。潤澤也。——《說文》
「從」, 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從形。本義:隨行,跟隨。
「今」,現在。
「夜」,天下休舍也。
「白」,明白。
「月」,太陰之精也。象上下弦闕形。——《說文》
「是」,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故」,舊時。
「鄉」,會意。據甲骨文,像二人對食形。
「明」,會意。甲骨文以「日、月」發光表示明亮。意思是美好,
這一聯的意思一是對唐玄宗來說,這無城邑逃亡的相隨在面對「天下休舍也」時才明白,那日月相合之「鄉」的恩愛也只是過去的美好。二是對楊玉環來說,皇帝的恩澤跟隨著現在「天下休舍也」將一無所有,那日月相合之「鄉」的恩愛也只是過去的美好。為什麼說他們的恩愛只是「過去」的美好?
第三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有」,會意。金文字形,從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義:具有,與「無」相對。
「弟」,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繩索圍繞於「弋」,象豎立有杈的短木樁。繩索捆束木樁,就出現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義:次第。
「有弟」,出自《呂氏春秋·原亂》,「亂必有弟。大亂五,小亂三。」 「五」,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五人為伍。「三」,是特殊指事字。古人認為「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混沌太初的存在整體是「一」;然後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極;天地二極「二」之間,又生出人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萬物。三,上面的一橫代表「天」,下面的一橫代表「地」,中間的一橫代表「人」。
「皆」,會意。從比,從白。「比」意為「等列」、「個個一樣」。「白」意為「空無」。「比」與「白」聯合起來表示「個個空白」、「全都歸零」。
「分散」,別離分開。
「無」,沒有,跟「有」相對。
「家」,這裡的「家」是兩層意思,一是對唐玄宗來說是「鄉」(對食)的住所。而是對楊玉環來說是「鄉」(對食)的傢伙。
「問」,形聲。從口,門聲。本義:問,詢問。
「死生」,即「死生契闊」,出自《詩經·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意為無論生死離合我們都要在一起,這是我們當初早已說好的約定。
這一聯的意思是「亂必有弟」(分出次第)讓一切歸零別離分開,因為兩人分開了,一,對唐玄宗來說也就沒有了施「露」的住所,也就無法問尋
兩人死生之契約,二,對楊玉環來說,失去了施「露」的傢伙,也就無法問尋兩人死生之契約。即猜不透對方當時想法。為什麼會猜不透對方當時的想法?
第四聯「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寄書」,傳遞書信。
「長」,讀 zhǎng , 長官,首領的意思。 出自《戰國策》,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不達」,不通暢。出自《楚辭·九章·惜誦》:「情沉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
「況」,情形,景況(側重於整個事物的概況)
亂況斯削。——《詩·大雅·桑柔》。
「乃」,就是。
「未」,象形。基本義:沒有;不。「未」字否定過去,不否定將來,與「不」有別。但有時候也當「不」字講。
「休兵」,停戰。
這一聯的意思是傳遞書信給他們的首領又不通暢(說不通情緒抑鬱),因此從整個情形看戰事是不會停止的。
杜甫的這首詩其實就是寫「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思考如何妥善地處置「楊玉環」與「安史之亂」的心裡活動過程,以及楊玉環思考皇帝會如何地處置「自己」與「安史之亂」的心裡活動過程。一首詩能將兩人的心裡活動如此巧妙地融入同一首詩,由此可見作者在用「字」造「句」時,絕非隨意而為。譬如「斷人行」是表明兩人當時已沒有選擇,「露」與「家」多意字恰到好處地從兩人各自的角度去描寫,還有「況乃未休兵」即道出了唐玄宗的愁苦與無奈,又道出了楊玉環的疑慮與推測……從這首詩的創作技巧,足以嘆服杜甫真不愧為唐代詩大家之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