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月是故鄉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2021-01-09 古詩詞有新賞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的這首詩是我查閱資料時無意中翻到的,當時一眼看到「邊秋 一作秋邊」,心中頓生疑惑。為什麼會我們在賞讀古詩詞時在很多的詩詞中都會遇到有些字或者詞出現「一作」或者「又一作」的情況,雖然漢字表意有多重性,但字和字組合在一起用於句中卻會讓句意大相逕庭,所以我認為作者在作詩填詞時絕不會是「一作」或者「又一作」的拿來就用的,只所以會有這種情況出現,那是因為後來的評析家對詩意的理解有了偏差,覺得用這個還不如用那個更貼切,例如李商隱《無題》中的「西南何處任好風」,(任,一作待);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中的「寒鴉萬點」,(萬點,一作數點)。對於杜甫的這首詩,當然也是如此。這首的題目《 月夜憶舍弟》,如果我們以現代漢語字面意思理解,那肯定就是「有月亮的夜晚懷念自己的弟弟」,但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我粗略地賞讀了《古詩文網》對這首詩的翻譯和賞析,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以上四句」,指詩的前四句。其實這首詩不但前與杜甫的「憶弟」沒有半點關係,後邊四句也沒有,更與「望月」沒有半點關係……

詩的題目《月夜憶舍弟》,

「月」,月,太陰之精也。象上下弦闕形。——《說文》。古人以月為群陰之本,故用以形容女子及女子有關的事物 。

「夜」,舍也。天下休舍也。——《說文》。

「憶」,思議。思,思考;議,意見、看法、判斷或價。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資治通鑑》

「舍」,置;安置 ,舍相如廣成傳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繩索圍繞於「弋」,象豎立有杈的短木樁。繩索捆束木樁,就出現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義:次第。即團結守秩序。

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是思考如何安置「月」與「夜」才能做到團結守秩序。那麼安置「月」與「夜」與「團結守秩序」有著怎樣的矛盾?

第一句「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

「戍鼓」,戰鼓。這裡代指戰事。

「斷」,斷絕。

「行」,路程。

「邊」,這裡的「邊」是動詞,靠近的意思。「秋」,秋主肅殺,古因稱與律令刑獄有關之事為秋 。

「邊秋」,靠近肅殺。

「雁」,知時之鳥。

這一句的意思是戰鼓敲響戰事發生斷絕了「人」之路,因為那戰鼓就如同靠近秋天肅殺知時的一聲雁叫。那麼從這「知時」的一聲雁叫告知「人」怎樣的消息?

第二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露」,這裡的露是雙重意思,一是顯露;顯現在外。出自《荀子·富國》都邑露。注:「謂無城郭牆垣。」二是恩澤,潤澤。潤澤也。——《說文》

「從」, 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從形。本義:隨行,跟隨。

「今」,現在。

「夜」,天下休舍也。

「白」,明白。

「月」,太陰之精也。象上下弦闕形。——《說文》

「是」,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故」,舊時。

「鄉」,會意。據甲骨文,像二人對食形。

「明」,會意。甲骨文以「日、月」發光表示明亮。意思是美好,

這一聯的意思一是對唐玄宗來說,這無城邑逃亡的相隨在面對「天下休舍也」時才明白,那日月相合之「鄉」的恩愛也只是過去的美好。二是對楊玉環來說,皇帝的恩澤跟隨著現在「天下休舍也」將一無所有,那日月相合之「鄉」的恩愛也只是過去的美好。為什麼說他們的恩愛只是「過去」的美好?

第三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有」,會意。金文字形,從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義:具有,與「無」相對。

「弟」,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繩索圍繞於「弋」,象豎立有杈的短木樁。繩索捆束木樁,就出現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義:次第。

「有弟」,出自《呂氏春秋·原亂》,「亂必有弟。大亂五,小亂三。」 「五」,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五人為伍。「三」,是特殊指事字。古人認為「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混沌太初的存在整體是「一」;然後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極;天地二極「二」之間,又生出人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萬物。三,上面的一橫代表「天」,下面的一橫代表「地」,中間的一橫代表「人」。

「皆」,會意。從比,從白。「比」意為「等列」、「個個一樣」。「白」意為「空無」。「比」與「白」聯合起來表示「個個空白」、「全都歸零」。

「分散」,別離分開。

「無」,沒有,跟「有」相對。

「家」,這裡的「家」是兩層意思,一是對唐玄宗來說是「鄉」(對食)的住所。而是對楊玉環來說是「鄉」(對食)的傢伙。

「問」,形聲。從口,門聲。本義:問,詢問。

「死生」,即「死生契闊」,出自《詩經·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意為無論生死離合我們都要在一起,這是我們當初早已說好的約定。

這一聯的意思是「亂必有弟」(分出次第)讓一切歸零別離分開,因為兩人分開了,一,對唐玄宗來說也就沒有了施「露」的住所,也就無法問尋

兩人死生之契約,二,對楊玉環來說,失去了施「露」的傢伙,也就無法問尋兩人死生之契約。即猜不透對方當時想法。為什麼會猜不透對方當時的想法?

第四聯「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寄書」,傳遞書信。

「長」,讀 zhǎng , 長官,首領的意思。 出自《戰國策》,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不達」,不通暢。出自《楚辭·九章·惜誦》:「情沉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

「況」,情形,景況(側重於整個事物的概況)

亂況斯削。——《詩·大雅·桑柔》。

「乃」,就是。

「未」,象形。基本義:沒有;不。「未」字否定過去,不否定將來,與「不」有別。但有時候也當「不」字講。

「休兵」,停戰。

這一聯的意思是傳遞書信給他們的首領又不通暢(說不通情緒抑鬱),因此從整個情形看戰事是不會停止的。

杜甫的這首詩其實就是寫「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思考如何妥善地處置「楊玉環」與「安史之亂」的心裡活動過程,以及楊玉環思考皇帝會如何地處置「自己」與「安史之亂」的心裡活動過程。一首詩能將兩人的心裡活動如此巧妙地融入同一首詩,由此可見作者在用「字」造「句」時,絕非隨意而為。譬如「斷人行」是表明兩人當時已沒有選擇,「露」與「家」多意字恰到好處地從兩人各自的角度去描寫,還有「況乃未休兵」即道出了唐玄宗的愁苦與無奈,又道出了楊玉環的疑慮與推測……從這首詩的創作技巧,足以嘆服杜甫真不愧為唐代詩大家之盛譽。

相關焦點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月夜憶舍弟的詩意/月夜憶舍弟的意思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
    詩,是文字舞蹈;詩,是音樂建築;詩,是社會良心;詩,是道德救贖;詩,是旅途感恩;詩,是宗教頓悟;詩,是精神錦瑟;詩,是靈魂歌哭…… 時事情動處,當為之歌與哭……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 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文/秦緒林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 每日詩詞-月夜憶舍弟
    上篇小覓分享的是詩仙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中的其一,從這首詩中我們了解到了李白作為詩仙的文採斐然;而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的詩聖杜甫的詩文又怎能不去了解了解呢?今日小覓分享:月夜憶舍弟——唐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 《月夜憶舍弟》學習要點
    1.文學常識: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詩史」。舍弟:對人謙稱自己的弟弟。2.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當時仍處於安史之亂中,詩人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邊,其餘之人散處河南、山東等地。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他產生了強烈的憂慮和思念之情。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是記錄。3.詩歌賞析:①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③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④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月夜憶舍弟 | 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
    -月夜憶舍弟03:11來自婷婷詩教收聽本周新詩《月夜憶舍弟》古人千萬裡跋山涉水,只為與家人見上一面;而現代,通訊變得越來越方便,我們反倒沒那麼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了。但這樣平常不過的相聚時光,對於大詩人杜甫來說,卻是一種奢望。來聽聽杜甫的心聲吧:【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阻斷了行人,秋季的邊境,孤雁一聲聲地哀鳴。
  • 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4種含義,你知道幾個?
    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4種含義,你知道幾個?文|念你早已成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所以人們所追求的東西也越來越高雅。而說起高雅,很多人都會向詩詞和書法方面靠攏,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會詩詞和書法都是比較有才的人,而有才的人自然會被大家認可。今天我們也來高雅一回,聊一聊古代的詩詞。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5種含義,你知道幾個?第一種,象徵團圓。每當說起月亮的時候,很多人就想到了團圓,不管是中秋節還是元宵節,都講究團圓的含義。
  • 知道含義嗎?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春心蕩漾。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那些關於月亮的詩句,也太美了吧!
    這兩句既見水清月明,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又可見花之絢爛,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且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表現出詩人賞玩的逸興之濃。從結構上來看,「掬水」句上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遙承首句的「春」,筆筆緊扣題旨,自然流麗。
  • 讀杜甫《月夜憶舍弟》,戰亂詩人與親人分散,抒發思念與擔憂之情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甫題下的一首詩,全詩語言凝練,結構精巧,層次井然,當時所蘊含的感情悲傷沉重,所渲染的氛圍悲涼悽婉,寄託了詩人心中濃烈的思念與擔憂之情。全詩情真意切,悲痛之情溢於言表,讀之令人不禁潸然淚下,極具藝術感染力。
  • 古詩詞中描寫月亮的,你最喜歡哪一首?
    野徑雲黑,惟有一輪發光的白玉盤在天空中掛著,詩人們看著這個黑夜中皎潔月亮,他們著迷了,於是對月長嘆,月下跳舞,舉杯邀月,它見證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辛酸事,不信你聽聽他們對月亮述說的心聲。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 月到中秋分外圓:明天就是中秋了,送你50句關於月的經典詩詞名句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8.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9.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10.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11.白雲千裡萬裡,明月前溪後溪。——唐·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12.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 燕子、黃鸝、杜鵑:古詩詞中的那些鳥兒,究竟有什麼寓意?
    不同的鳥兒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有的鳥兒代表喜悅,有的鳥兒透著悲傷。 ——杜甫《月夜憶舍弟》 杜鵑
  • 詩說節氣,古詩詞中的「白露」
    再如杜甫這首《白露》詩,也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風景圖: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