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小覓分享的是詩仙李白的《清平調(三首)》中的其一,從這首詩中我們了解到了李白作為詩仙的文採斐然;
而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的詩聖杜甫的詩文又怎能不去了解了解呢?
今日小覓分享: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還沒有停止。
—【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樓上的更鼓。戍,駐防。
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
長:一直,老是。達:到。
況乃:何況是。
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唐朝的大詩人中,寫人情寫得最好的,首推詩聖杜甫。李白是謫仙人,是詩仙,高高在上,眼中不大容易看到他人;
但杜甫不一樣,杜甫是一個真正的儒家。儒家關注人倫,先要建立一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模範家庭,再推己及人,建立一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會。
這樣的人倫關係,對於杜甫來說,即是理想,也是實實在在的人生實踐。所以杜甫的詩寫得特別的赤誠。
上學時的小覓在學到這首詩時,還不懂杜甫這首詩中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句所蘊含的情感,只是覺得這句話特別朗朗上口、深入人心。
如今再回頭賞析這首詩時,倒有些理解這首詩中的情感了。
而杜甫在寫這首詩時,當時正處於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
而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才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