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訊】(記者 劉娥文/圖)文學評論家耿佔春曾評價他的詩「有著小型史詩的抱負」。在香港詩人廖偉棠看來,詩歌就是挖掘自己的回憶、情感和欲望,以及一些生命中流過的人的關係。他將這種詩歌寫作稱為「情感自傳」,是對杜甫具有「自傳」性質的詩歌實驗的踐行。廖偉棠將自己20多年的體悟寫成詩歌,彙編成詩集《春盞》。日前,廖偉棠攜新詩集《春盞》在西西弗書店·深圳萬象城店舉行新書分享會,與讀者暢談自己在詩歌中的情感體驗。
廖偉棠1975年出生於廣東新興,後移居香港。曾出版詩集《少年遊》《野蠻夜歌》,攝影詩文集《尋找倉央嘉措》以及小說集、攝影集等20餘本。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年度作家等榮譽。
分享會上,廖偉棠回憶了童年痛失至親的經歷,並從詩歌與親人命運的聯繫談到自己寫詩的淵源。在廖偉棠看來,詩歌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獲知人們的經歷,撫慰人心。1983年的夏天,廖偉棠的爺爺在香港逝去。彼時廖偉棠與奶奶居住在廣東,獲知爺爺的死訊,那是他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也讓他感知到詩歌的感召。「那一刻我聽到了山神的聲音,它像大自然的神秘力量,撫慰了我。」他堅信,詩歌與自然神秘力量存在某種聯繫。這種感知促使廖偉棠後來走上了詩歌寫作的道路。
《春盞》為廖偉棠情詩首度結集出版,入選作品多為內地首次發表。據了解,這些詩歌時間跨度超過20年,有詩人對生活、對家庭、對人生的看法,也有一些是閱讀感悟,蘊含了廖偉棠對世界的觀察和體悟。談到這種「以詩歌寫自傳」的方式,廖偉棠稱之為「情感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