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劉偉
上周,一則有關銀行理財監管新規的消息令A股重挫,結合近期加強監管的種種舉措,市場風險偏好顯著下降,被市場戲稱的「吃飯行情」可能終結。
這份《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被輿論解讀為「史上最嚴銀行理財新規」。媒體報導中「不得投資股票」等標題並不準確,卻淺顯易懂。事實上,銀監會2014年即出臺徵求意見稿,此番再度發布有所調整,體現了監管層在金融去槓桿上再次達成共識。
文件顯示,相較於2014年版本,此次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業務資質實行分類管理、對所投資的特殊目的載體對接的資產進行限制、禁止發行分級理財產品等均是新提法。
事實上,近期強化監管、降槓桿去泡沫的政策導向和舉措頻頻出現。上周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提出「抑制資產泡沫風險」,即引起市場對未來去槓桿防止連鎖反應的解讀。幾大金融監管部門中,保監會表態「絕不能讓保險公司成為大股東的融資平臺和提款機」,市場中一度火爆的「險資舉牌概念」等均感受到壓力。
證券監管機構則自去年以來,對場外配資、收益互換業務等高槓桿產品進行清理和規範,今年年中以來動作更加頻繁。7月15日,證監會下發被喻為「新八條底線」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在諸多底線規則修訂中,對於資管產品槓桿率的壓制最為明顯。最近,證監會在上市公司IPO、併購重組、定向增發等層面強化監管。7月25日,證監會在保代培訓會上,對當前部分項目的核查進行了預期明確,並再次對IPO、定向增發等資本運作提出了嚴格規範保薦機構、大股東參與定增不得借用通道等要求。針對市場炒作熱點,交易所開始對「熱點」進行監管,這在此前極為罕見。
市場人士分析,本來就是存量資金博弈的「吃飯行情」目前面臨雙重壓力:一是此前的寬鬆貨幣預期需要重新修正;二是金融去槓桿仍在邊際蔓延和加速,可能帶來連鎖反應,市場避險情緒飆升。
也有市場人士認為,去槓桿短期對市場影響負面,但中長期有利淨化市場。在實體回報率下行、負債端成本擴張的背景下,全社會資產荒局面持續存在,並不斷加速投資者、金融機構對於確定性收益資產的擁擠交易。這種情況下,一方面不必擔心股市缺少資金的問題,另一方面,那些「有業績、低估值、高分紅」的品種將成為主流資金長期增持的品種。